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非细菌性膀胱炎患者行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溶液(50 mL/40 mg),每周灌注1次,连续4周;后改为两周1次,连续4周;最后每月灌注1次,连续2月.两周随访1次,随访至第16周,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填写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LUTS症状评分、记录排尿日记,观察并分析变化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8例患者均完成灌注疗程及随访,第16周时VAS评分由治疗前6.86±1.74下降至2.71±0.90(P <0.001),LUTS评分由治疗前41.07±11.96下降至23.25±6.07(P <0.001);膀胱容量均值由治疗前(106.71±22.65)mL上升至(163.93±32.00) mL(P<0.001).结论 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肯定,能明显缓解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膀胱肿瘤术后由灌注化疗药物引起的膀胱炎, 观察其疗效。方法: 44例膀胱癌术后因行化疗药物灌注引起化学性膀胱炎患者,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各22例, 对照组单独给予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治疗组给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服用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治疗4周后, 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24 h内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膀胱区疼痛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在改善平均24 h内排尿次数和膀胱区疼痛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 2组在改善平均24 h内尿急次数和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4 h内平均每次排尿量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由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引起的化学性膀胱炎, 能明显减轻膀胱刺激症状, 增加膀胱容量, 减轻患者痛苦, 其疗效优于单用索利那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沈丘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非细菌性膀胱炎患者,采用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溶液治疗,第1个四周内,每周灌注1次;第2个四周内,两周灌注1次;第3个和第4个四周内,各灌注1次。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VAS评分和LUTS评分明显降低,膀胱容量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尿道疼痛6例,在随后24 h之内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晕厥、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男性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23例男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均接受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问卷表评分(ICSI/ICPI)、疼痛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及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3个月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ICSI、ICPI、VAS、S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男性间质性膀胱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膀胱潴尿功能,缓解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与6个月后的最大排尿量、排尿次数以及PUF评分等症状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最大排尿量、排尿次数以及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可保证治疗效果,作用时间较长,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膀胱水扩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CS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 20例女性IC/PBS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0例,A组使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灌注12周,B组使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灌注12周,8周后同时口服索利那新,每天5 mg,连续4个月.评估患者治疗前、膀胱灌注第8周、第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和疼痛评分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和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P <0.05.两组膀胱灌注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各项评价指标与膀胱灌注8周相比较,均P<0.05.A组内膀胱灌注12周与治疗后6个月时各项评价指标相比较,均P <0.05,B组内膀胱灌注12周(口服索利那新4周)时的各项评价指标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较,均P >0.05.A组膀胱灌注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各项评价指标与B组膀胱灌注12周(口服索利那新)及治疗后6个月相比较,除疼痛程度评分外,其余各项指标均P<0.05.结论 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女性IC/PBS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膀胱灌注8周后联合使用索利那新比单独膀胱灌注能更好地缓解除膀胱区疼痛症状以外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综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间质性膀胱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和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膀胱水扩张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例数以及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频评分(PUF)、膀胱容量测定、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1.0%、89.5%,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组患者的尿频评分(PUF)、膀胱容量测定、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生活质量(QOL)评分在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综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内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在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方面的临床效果,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到12月所收治的30例非细菌性膀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的治疗均采用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溶液,接受治疗的频率为:每周一次/第一个四周、两周一次/第二个四周、总计一次/第三个四周、总计一次/第四个四周,并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详细地观察和记录。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相应的LUTS和VAS评分均出现了比较显著地降低,膀胱容量有比较明显地上升,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6例患者出现了尿道疼痛问题,在随后的1d时间范围内后症状有所缓解,全体患者均没有出现肝肾功能损伤或者晕厥等不良问题。结论: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溶液可以显著提升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比较高,具有很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6):688-689
目的:探讨钾离子敏感试验(PST)对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34例IC患者,根据钾离子敏感试验分为两组,其中22例患者行钾离子实验阳性设为观察组。同时将12例钾离子实验阴性设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用0.2%透明质酸钠40ml膀胱灌注治疗,每周1次连续10周,随访3~15个月,平均6个月。灌注后观察患者尿动力学监测指标:O’Leary IC症状指数、IC问题指数、视觉疼痛模拟量表及排尿日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结论:结合PST结果,利用透明质酸钠膀胱局部灌注,可较好地治疗IC,保证膀胱黏膜保护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