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地下采矿工程中 ,裂隙分布特征对顶板移动冒落规律及巷道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的裂隙分布状况 (组数、间距、倾角和展布方位 ,各组裂隙的相互关系 )决定裂隙的发育程度 ,而裂隙的空间特征、发育程度及其与工作面布置或巷道布置的匹配关系 ,直接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和巷道收敛变形规律与稳定性程度以及维护难易。本文实测分析了潞安矿区三个矿井的构造裂隙优势展布方位与发育程度差异 ,为今后的巷道稳定性评估及支护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采矿工程中,裂隙分布特征对顶板移动冒落规律及巷道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的裂隙分布状况(组数、间距、倾角和展布方位,各组裂隙的相互关系)决定裂隙的发育程度,而裂隙的空间特征、发育程度及其与工作面布置或巷道布置的匹配关系,直接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和巷道收敛变形规律与稳定性程度以及维护难易。本文实测分析了潞安矿区三个矿井的构造裂隙优势展布方位与发育程度差异,为今后的巷道稳定性评估及支护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构造裂隙分布对巷道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根据巷道围岩构造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巷道布置的匹配关系,初步分析了构造裂隙分布以及地应力状态组合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吕梦蛟 《煤》2004,13(3):9-12
研究了构造控制性裂隙与巷道布置匹配不同对回采巷道的稳定性影响规律,分析了裂隙间距、裂隙倾角及其裂隙方位和巷道轴向夹角因素对巷道围岩收敛变形的影响关系,提出构造控制性贯通裂隙条件下保证巷道稳定及其维护的裂隙-巷道轴线匹配布置原则。  相似文献   

5.
构造裂隙分布与巷道稳定性相关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造裂隙分布对巷道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根据巷道围岩构造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巷道布置的匹配关系,初步分析了构造裂隙分布以及地应力状态组合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节理裂隙岩体巷道变形规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分析了研究区矿山地质特征,构造裂隙分布状况与发育程度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采用模型实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从巷道围岩裂隙的分布特征角度,探讨了裂隙因素对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影响,为裂隙岩体巷道变形及稳定性的定量化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放顶煤开采顶煤裂隙分布与块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宋选民 《煤炭学报》1998,23(2):150-154
用实测构造裂隙分布和发育程度及其与工作面布置关系,研究其对顶煤破碎冒落块度特征和顶煤采出率的影响。根据裂隙组数、方位及发育程度,选择相适应的工作面布置,能改善顶煤冒放性,即组数多、间距小、匹配合理,则冒块越小,冒放性越好。  相似文献   

8.
翟路锁 《煤矿开采》2003,8(2):46-47,52
通过对构造裂隙煤岩体巷道稳定性的试验室相似模拟试验,结合潞安矿区裂隙分布状况,研究控制性构造裂隙与巷道布置匹配以及裂隙分布参数变化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回采巷道布置与其匹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裂隙岩体巷道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模型试验研究裂隙岩体巷道稳定性规律,分析了裂隙间距、裂隙倾角及其裂隙方位和巷道轴向夹角等因素对巷道围岩收敛变形的影响,提出了有利于巷道稳定与维护的轴向布置总体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0.
魏新贤  赵俊辉 《山西煤炭》2003,23(3):22-24,29
构造裂隙对巷道维护有重要影响。根据构造裂隙与巷道布置关系,分析了构造裂隙和地应力状态组合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如林  靳建伟 《煤》2000,9(6):35-36,41
介绍煤巷锚杆支护的机理 ,支护参数的确定 ,以及锚杆支护在乡镇煤矿工作面巷道中的试验情况 ,锚杆支护适用于地方煤矿受采动影响的巷道 ,可代替型钢金属支架、木支架等。具有工艺简单、支护及时、承载力大的特点 ,是一种有效的支护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综放沿空掘巷护巷窄煤柱留设宽度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巷窄煤柱的合理留设是综放沿空掘巷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问题。基于采空侧煤体倾向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以及护巷煤柱体的极限平衡理论,确定了护巷窄煤柱合理留设宽度的上、下限值解析表达式,结合山东某矿3309综放工作面的采矿地质条件,认为护巷窄煤柱合理留设宽度范围为4.1~7.2 m。为了进一步优化设计护巷窄煤柱的留设宽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合理取值范围内的护巷窄煤柱留设宽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3309综放工作面护巷窄煤柱的最优留设宽度为5m。将上述研究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现场实测数据表明,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综合确定的护巷窄煤柱最优留设宽度可以有效控制沿空巷道围岩变形量,有利于维护综放沿空巷道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杨军  于世波 《中国矿业》2014,23(5):101-103,119
沿空巷道的位置布置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对于巷道掘进及煤炭回采期间的巷道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地质调查、数值模拟和经验分析等方法,依据南屯煤矿相邻工作面不同回采顺序,分别对侧向工作面、上覆工作面的开挖对底板及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了多工作面开采动态应力的叠加演化分布规律。上覆工作面回采后,应力传播向底板及沿空巷道工作面方向发展,加剧了其应力集中程度;此外,在分析多工作面开采后应力叠加特征基础上,确定了沿空巷道的留设煤柱尺寸为6~10m,在实践中的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为类似条件下沿空巷道的布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翟路锁  李月成 《煤》2003,12(6):5-7,47
就国外长壁开采巷道布置、工作面尺寸、工作面主要开采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论述,以供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发展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尹忠昌  樊克恭 《煤》2007,16(9):8-9
为了查明保德煤矿8#煤层坚硬顶煤内节理、裂隙的分布特征,及裂隙的变化和顶煤破坏随工作面推进的发展过程,在88203工作面前方布设两个观测孔(煤孔S1和煤孔S2),采用LB钻孔数字摄像仪探测,记录节理、裂隙的发育、发展情况。观测结果表明:煤壁前方下位顶煤(0~2.19 m)的原生节理裂隙比较发育,上位顶煤(2.19~3.83 m)比较完整;采动超前支承压力超前作用距离10~13 m,产生压裂破坏和新裂隙。支承压力对顶煤具有一定的预裂功效,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李刚锋  易恩兵 《煤矿安全》2012,43(10):31-34
针对常村矿的冲击矿压类型,以弹性力学、岩体力学、材料力学等理论为基础,初步建立"Z"型煤柱的力学模型。"Z"型煤柱诱发型冲击矿压,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采深、工作面巷道开拓布置、顶底板岩层结构、周围煤岩体的冲击倾向性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2113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的演化规律,详细分析了"Z"型煤柱区域的应力分布规律,得出"Z"型煤柱诱发冲击的原因及机理。最后提出21采区的工作面布局,即下分层工作面巷道内错式布置,有效地避免了"Z"型煤柱、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任智敏  王神虎 《煤矿安全》2012,43(5):157-159
为揭示混凝土填充墙支护下综采沿空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根据某矿综采面地质与开采条件,应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采后留巷的稳定性。数据分析显示:混凝土墙支护下沿空留巷围岩应力随采煤工作面推进呈周期性变化,采后20 m范围的巷道围岩来压较剧烈,是重点支护区域;巷道围岩位移量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其中巷帮移近量较小,而顶板下沉量较大,表明采用混凝土墙支护沿空留巷有利于巷帮的稳定,但不利于顶板稳定。  相似文献   

18.
结合金家庄煤矿具体地质条件,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的方法,研究了3#煤层3条下山掘进顺序对巷道围岩变形量的影响,得出了下山的合理掘进顺序,同时也研究了在不同煤柱宽度的条件下,1235工作面对所掘进巷道的采动影响程度,从而确定了合理的煤柱宽度,为矿井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常村煤矿21132工作面下巷在掘进过程中频繁发生冲击矿压问题,分析了21132工作面下巷冲击矿压产生原因,即Z型煤柱高应力的叠加,致使冲击地压频发;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Z型煤柱区域的应力叠加程度及应力分布。同时针对21采区进行了巷道布置的优化分析,从如何避免应力集中、最大限度回采出煤炭资源等方面考虑,提出了3个工作面巷道系统减冲布置方案并分析优缺点,最终确定方案二为最优方案,为下分层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常村矿N_(2-7)工作面胶带巷突水治理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安  柴学周  张华杰  李旭红 《煤》2003,12(2):9-10,33
阐述了常村煤矿N2 -7工作面胶带巷陷落柱涌水状况 ,并通过对涌水量 ,水质的相关分析 ,评价了顶板来水与底板来水的可能性 ,给出了顶板来水或底板来水的防止水方案 ,为日后井下陷落柱的处理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