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树荣 《传染病信息》2005,18(Z1):61-62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按2000年在西安召开的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排除肝硬化、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将我科2003-2004年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20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2组,每组平均10例,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测定ALT、AST、TBIL,2组病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25.6岁,男16例,女4例.2组病例临床症状重,均有严重纳差、恶心、厌油等,黄疸进行性加重,病程15~23 d,平均17.3 d,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2例,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浆白蛋白轻到中度下降,肝脏缩小者4例,少量腹水2例.治疗组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28.7岁,>50岁者1例,男9例,女2例.ALT测定562±165 U/L,AST测定362±167 U/L,TBIL 195.7±75.2μmol/L,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1例,肝脏缩小者2例,少量腹水1例.对照组年龄18~57岁,>50岁者1例,平均年龄22.5岁,男8例,女2例.ALT测定559±157 U/L,AST测定358±164 U/L,TBIL188.7±56.1μmol/L,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1例,肝脏缩小者2例,少量腹水1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型、病程及肝功能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2001年7月-12月,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与单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34.47±7.80)岁,病程(24.9±4.2)月;ALT(107.3±82.6)U/L。对照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36.56±9.8)岁,病程(21.8±4.3)月,ALT(101.5±78.3)U/L。纳入标准: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ALT升高但在正常上限10倍以下,  相似文献   

3.
八宝丹胶囊辅助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学军  岳静  刘世任 《山东医药》2005,45(32):65-65
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八宝丹胶囊辅助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下称黄疸型肝炎)33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同期收治的66例黄疸型肝炎患者,男34例,女32例;年龄(45±11)岁;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的相关标准。临床表现为目黄、身黄、尿黄、纳差、腹胀等。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或尿胆红素、尿胆原均为阳性,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谷丙转氨酶(ALT)≥40U/L,血清肝炎病毒指标阳性。临床诊断甲型肝炎14例,乙型肝炎33例,戊型肝炎19例;中度26例,重度40例。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根据 1995年 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1] ,选择我院 1999年 11月以来住院或门诊患者共 5 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 ) 2 8例 ,其中男 17例 ,女 11例 ,年龄 (2 6± 11)岁 (18~ 4 7岁 ) ,病程为 (35± 19)个月 ,丙氨酸转氨酶 (ALT) 4 8~ 2 82U/L ;对照组 (拉米夫定 ) 30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2 7± 10 )岁 (2 1~ 5 9岁 ) ,病程 (32± 18)个月 ,ALT(5 1~2 76U/L) ,两组病例均系血清HBs…  相似文献   

5.
自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鲁米那联合中药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保肝和对症治疗无效的58例肝炎后高胆红京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36岁。急黄肝11例,慢活肝15例,亚重肝4例,血清总胆红素25.7~185.5μmol/L。对照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40岁。急黄肝12例,慢活肝13例,亚重肝3例,TBil19.5~204.3μmol/L。 诊断均符合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ALT均在75U/L以下。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86例均为1992年12月~1997年11月我院住院病人,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18~72岁,平均31.9岁;血清总胆红素(TBil)92~41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68~424U/L,  相似文献   

7.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4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我们应用 α-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4 3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选择 :78例慢性丙肝住院患者 ,均符合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治疗前血清 HCV- RNA阳性 ,血清 ALT持续升高达 6个月以上。将 78例分为两组 :1治疗组 4 3例 ,男18例 ,女 2 5例 ;年龄 2 4~ 61岁 ,平均 4 6.2岁 ;血清ALT54~ 2 0 0 U/ L;平均 142 .2 U/ L。 2对照组 35例 ,男 13例 ,女 2 2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4 3.3岁 ;血清ALT4 8~ 186U/ L ,平均 133.3U/ L。所有病例肝功能代偿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作者对明显的蛋白尿患者检测血清和尿锌浓度的结果。24例肾小球性蛋白尿(超过3g/24h)患者中,18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5~65岁。根据是否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和水肿,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为16例明显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有水肿和低白蛋白血症(平均血清白蛋白为0.289±0.081 mmol/L);Ⅱ组8例患者无水肿,血清白蛋白为0.539±0.064mmol/L。患者的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浓度,Ⅰ组分别为11.9±6.3g/24h 和132.6±97.24μmol/L,Ⅱ组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生长激素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隔日输注人血白蛋白10g,治疗组每天皮下注射rhGH4IU一次,共14天。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后1月、6月观察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由27.5±3.6g/L和25.7±4.2g/L升至33.2±6.4g/L和34.1±3.2g/L(P<0.05),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停药1月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含量开始下降,而治疗组在停药6月后血清白蛋白仍能维持较高水平(35.2±2.8g/L)。结论rhGH可以明显提高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疗效持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黄茵陈浸液治疗黄疸型肝炎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83例病例系1994~1996年住院病人,均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44例。 1.2 临床资料 治疗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为29.67±10.44岁,胆红素83.14±30.36μmol/L,ALT 680.24±220.47U/L。急性黄疽型肝炎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6例。对照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28.84±11.32岁,胆红素80.62μmol/L,ALT 657.35±230.78U/L.急性黄疸型肝炎1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8例;各组病人人院时均有乏力、纳差、黄疸,其年龄、临床表现、性别、肝功能受损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1998年底~1999年6月住院的各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35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7例,重型肝炎13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9~74岁。均有乏力、纳差、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SB<85μmol/L、ALT292.33U/L 9例,SB 85~170μmol/L、ALT 942.78U/L 13例,SB>170μmol/L、ALT 866.45U/L 13例。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1.1治疗对象2001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全部病例血清ALT均异常,TBIL<51.3μmol/L,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男32例,女7例,年龄24~63岁,平均37.2岁;对照组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25~61岁,平均31.2岁.2组患者均未使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30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肝硬化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症疗效.方法选择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35g/L的肝硬化病人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28~68岁,平均483±10.8岁;Child积分A级3例,B级22例,C级5例,无肿瘤和高血糖,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治疗方法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4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得使用人血白蛋白、血浆和其他促进肝细胞生长和促进蛋白合成的药物.观察指标为食欲、腹胀、乏力和恶心等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ALT、凝血酶原时间、血糖及血常规的变化.结果1.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食欲增加为70%(21/30)、腹胀减轻为63.3%(19/30)、乏力减轻为83.3%(25/30)、恶心减轻为57.9%(11/19).2.血清白蛋白由治疗前的27.96±3.53g/L增加到32.33±3.3g/L(P<0.01);停药后2周血清白蛋白增加到36.41±3.69g/L(17例).Child积分减少(P<0.01),其他肝功指标无明显变化.血糖、尿素氮和肌酐亦无明显改变.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以增加肝硬化病人的白蛋白合成,改善营养状况,无明显不良反应.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益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总共90人,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18~53岁,平均29.5岁;病程1~10年,平均3.8年;届慢性迁延性肝炎者52例,届慢性活动性肝炎者38例。全部病例均有轻重不同的神疲乏力、纳差、腹胀、胁痛等症状;肝功能ALT70~230U/L,AST60~170U/L;HBV血清标志物HBsAg和抗-HBc均为阳性,HBeAg阳性者74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两组患者的病程、病情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与胸腺肽α1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艳铃 《肝脏》2005,10(4):274
我们选取未曾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拉米夫定与胸腺肽α1联合治疗与单用拉米夫定的疗效。资料与方法一、病例收集2002~2004年吉林北方肝胆医院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8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平均39岁。按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诊断[1]。二、治疗方案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8岁,治疗组血清HBV DNA平均为2.07×107.5拷贝/ml,ALT平均为190.2U/L,透明质酸水平(HA)为190.5ng/ml。对照组49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0岁,治疗前血清HBVD…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单用均难以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体外研究证明,拉米夫定(LMD)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FCV)的活性代谢物]联合应用对HBV复制具有相加或协同抑制作用。目的研究LMD和FCV联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疗效。方法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联合治疗前曾接受6个月以上的LMD治疗,但均未取得改善。所有患者均为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具有高水平HBV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1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12例HBeAg阳性患者的诊断得到组织学证实。联合用药方案为治疗期LMD100mgqd+FCV500mgtid口服4个月;随访期(5~10个月)单用LMD,剂量同前。结果21例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在治疗前为1×10819±0.58copies/ml,治疗期末为1×104.55±1.18copies/ml,随访期为1×105.25±1.82copies/ml(P<0.01);ALT水平从联合治疗前的225U/L±110U/L降至治疗期末的79U/L±50U/L和随访期的81U/L±48U/L(P<0.01)。17例HBeAg阳性患者中,8例(47.1%)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与此同时,血清ALT均正常化,HBVDNA降至1×104copies/ml以下(P<0.01)。4例HBeAg阴性患者中,3例HBVDNA降至1×104copies/ml以下,ALT同时降至正常或明显降低。共有2例患者在随访期复发,其中1例HBeAg再次转为阳性,但HBVDNA和ALT均低于治疗前水平。10例接受肝活检复查的患者中,分别有8例(80%)和4例(40%)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P<0.05),无一例病变加重。结论LMD和FCV有协同或相加性抗HBV作用,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人共80例,均选自我院传染科1995年7月~1997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诊断及分型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男72例,女8例;年龄9~52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随机分为甘利欣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45例,女5例,年龄9~50岁,病程1~13年,ALT80~200U/L。对照组中男27例,女3例;年龄11~52岁;病程1~9年,ALT 90~200U/L。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甘草酸二铵在治疗急慢性肝炎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从2000年至2004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慢性肝炎154例,患者入院时的情况,ALT120±68U/L,AST78±34U/L,TB29.6±7.8mmol/L,UB10.2±6.9mmol/L。患者年龄在2岁~60岁之间(平均29.8岁)。病毒性肝炎(男54例,女38例)诊断标准均符合2000年西安肝病会议[1];酒精性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于2007年体检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多囊肝,查肝功能正常。2011年11月发现肝功能异常,ALT 115U/L,AST 67 U/L,B超检查提示多囊肝,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半年效果不佳。因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遂来我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查肝功能:ALT 72 U/L,AST 45 U/L,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均正常;甲、丙、丁、戊、庚型肝炎抗体、  相似文献   

20.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Li L  Wang H  Lin S  Et Al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476-479
目的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吗替麦考酚酯 (MMF)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全国 9家医院共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75例 (男 1 3例 ,女 62例 ) ,均经肾活检确定为活动性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LN IV) ,年龄 (31 0± 1 0 1 )岁 ,病程 (38 9± 52 5)个月 ;其中经正规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无效者 2 6例 ,复发者 2 1例 ,初治患者 2 8例。治疗方案采用激素联合MMF。MMF起始剂量为 0 5~ 2 0g/d ,随访时间≥ 6个月。 38例治疗后行重复肾活检 ,并进行急性指数 (AI)、慢性指数 (CI)、免疫球蛋白 (Ig)及补体沉积半定量评分。结果 MMF平均起始剂量 (1 2 6±0 30 )g/d ,治疗 3、6个月时MMF平均剂量分别为 (1 2 1± 0 30 )g/d、(0 95± 0 33)g/d。治疗 3个月狼疮活动分数 (SLE DAI)由 1 6 9± 6 7降为 8 1± 4 8(P <0 0 1 ) ,血红蛋白由 (92± 2 1 )g/L升至 (1 1 2± 2 8)g/L(P <0 0 5) ,尿蛋白由 (4 2 4± 2 66)g/d降至 (2 1 8± 3 75)g/d(P <0 0 5) ,血清白蛋白升至 (35 3±6 9)g/L(P <0 0 1 ) ,肾功能明显改善 ,无活动性尿沉渣 ;治疗 6个月尿蛋白继续下降至 (1 54± 1 60 )g/d ,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继续升高。血清A dsDNA抗体阳性及低补体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