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杜春艳  栾敏  刘长芳 《护理研究》2008,22(11):1007-100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59例,随机分为两组,32例采用人工鼻方法进行气道护理,27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气道护理,观察两组病人血气分析、气道湿化效果、每日气道护理所需时间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人工鼻组病人日均护理时数、肺部感染率、呼吸、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用于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应用人工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春艳  栾敏  刘长芳 《护理研究》2008,22(4):1007-100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气管切开脱机锻炼病人59例,随机分为两组,32例采用人工鼻方法进行气道护理,27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气道护理,观察两组病人血气分析、气道湿化效果、每日气道护理所需时间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人工鼻组病人日均护理时数、肺部感染率、呼吸、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用于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使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8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湿化效果满意,痰液黏稠度较稀薄,肺部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不同吸氧方式的比较和护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吸氧时吸氧管的污染、肺部感染率及气管套管堵塞率等问题的方法。方法 采用气管切开人工鼻吸氧与吸氧管吸氧进行血气分析、气管套管堵塞、肺部感染三方面比较。结果 采用气管切开人工鼻吸氧组与吸氧管吸氧组比较 ,血气分析 ,P >0 0 5 ,无统计学意义 ;气管套管堵塞 ,P <0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 ;肺部感染 ,P <0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人工鼻吸氧不仅解决了气道湿化、加温的问题 ,降低感染率及气管套管的堵塞 ,还大大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使用人工鼻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对5例气管切开配合人工鼻的应用及全程护理的使用效果。结果:5例患者配合好,气道通畅、无感染,其中4例治愈,1例仍在气切带管、带人工鼻。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脱机过程中,给予人工鼻,减少了感染及肺部并发症,使治疗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最佳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择气管切开脱机训练患者3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3组:对照组(n=10)、人工鼻组(n=10)和试验组(n=10)。试验组采用可调节输液器+氧气与三通管连接,配合可控式加温器使湿化液恒温恒速持续滴入气道;人工鼻组采用人工鼻+间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间断气道注入湿化液;通过观察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痰痂、肺部感染、湿化效果、血氧饱和度情况,评价3组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氧饱和度较人工鼻组和试验组波动范围明显增大;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方面,对照组较人工鼻组和试验组明显增加;湿化效果方面试验组和人工鼻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自制可调式恒温恒速湿化装置用于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且价格优于人工鼻组,材料更易获得。  相似文献   

8.
李冬梅  冷亮  张艳荣 《护理研究》2011,25(8):711-712
[目的]探讨经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8例,常规组将吸氧导管插入硅胶气管套管内直接氧气吸入,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气管套管外口。观察组将吸氧导管与人工鼻侧孔连接,再将人工鼻另一端与气管套管口连接,两组其他相关护理方法相同。[结果]观察组病人吸氧导管脱出率、痰痂堵管率、痰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气管切开病人使用人工鼻吸氧,降低了痰培养阳性率、氧气导管脱出率及痰痂堵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行雾化面罩吸氧的疗效观察.方法 47例气管切开脱机后患者按床号单、双数分组,观察组26例采用微雾喷雾器雾化面罩持续雾化吸氧,雾化液用0.45%氯化钠溶液, 每8 h再行1次药物雾化;对照组21例采用普通面罩吸氧,每8 h行1次药物雾化.分别在吸氧后第1、3、5天查血、痰培养,每天查血气分析.结果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率30.8%,痰痂形成率3.8%,对照组呼吸道感染率66.7%,痰痂形成率33.3%,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及痰痂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行雾化面罩持续雾化吸氧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的呼吸道感染和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8例EICU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鼻加湿化上氧,观察组给予费雪派克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舒适度、吸痰费用、气道湿化7 d后痰细菌培养分类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舒适度、吸痰费用、气道湿化7 d后痰细菌培养分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费雪派克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明显优于人工鼻加湿化上氧,可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气道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法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因吸入性损伤而行气管切开的烧伤患者分为三组各20例,A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B组采用人工鼻持续湿化、C组采用微量注射泵结合人工鼻持续湿化。比较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气道护理次数、带管时间及痰液黏稠度。结果:C组患者肺部感染率、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P0.05),患者气道堵塞发生率、气道护理次数、带管时间、痰液黏稠度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结合人工鼻持续湿化法应用效果满意,有利于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脱机后使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8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进行气道湿化;同期27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湿化瓶鼻导管吸氧、定时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在痰液黏稠度、呼吸道刺激、肺部感染等方面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中湿化效果满意,肺部感染率较低,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氧疗中实施不同给氧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鼻导管组、人工鼻组、面罩组各20例,分别实施鼻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及面罩法吸氧。观察3组患者氧疗前、氧疗1 h、氧疗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Ⅲ度)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均比吸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面罩组提高幅度显著更高(P0.05);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痰液黏稠(Ⅲ度)率相比吸氧前显著下降(P0.05),优于人工鼻组(P0.05);面罩组与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与切口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鼻导管组(P0.05)。结论面罩吸氧应用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有良好效果,不仅可快速平稳改善血氧饱和度,而且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红  周敏  陈晓娟 《华西医学》2014,(4):770-77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3月-10月1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通过气管导管口接人工鼻吸氧的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15例使用人工鼻,均无气管导管堵塞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于伤后14~22d拔除气管导管;1例因伤后15d转入医院时已患多重细菌肺部感染,予积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及同时使用人工鼻等治疗,于伤后38d拔除气管导管。结论人工鼻用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中,能使开放式的人工气道处于封闭状态,温热湿化气道,过滤空气中的灰尘,达到氧疗效果,有效预防气管导管堵塞及肺部感染,缩短带管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鼻在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持续气道湿化加间断雾化,实验组予人工鼻治疗。比较2组痰液黏稠度、每例日吸痰数、使用纤支镜吸痰次数、痰培养情况。结果对痰液的湿化,减少吸痰次数,减少肺部感染,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具有高性价比、良好温湿化、过滤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病人恢复期的作用及护理。方法对60例气管切开恢复期应用人工鼻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结果 60例病人中无并发症顺利拔管者55例,2例中途放弃治疗带管出院,2例原发病情加重死亡,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加强护理后顺利拔管。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气道湿化、保温效能,可减少气管切开患者的感染及肺部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减轻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外科气管切开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率、细菌耐药率、气管切开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耐药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切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降低细菌耐药性,缩短气管切开时间,降低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与常规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差异。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撤机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人工鼻组)、B组(持续微量泵组)和C组(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组),研究期间,测量并记录每日环境温度、每日同一气管切开口位置温度和湿度、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血氧饱和度(Sa O2)、吸痰量和吸痰次数,评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结果 :在气道温湿度、血氧饱和度、吸痰量、吸痰次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控制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方面,C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采用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较常规湿化方法好。  相似文献   

19.
程婷婷 《当代护士》2009,(11):67-68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的效果。方法将54例经气管切开套管给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给氧(一次性鼻导管去除鼻塞),实验组采用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比较2种给氧方式下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及所需护理项目次数。结果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7.4%、3.7%,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次数(气道湿化、拍背及吸痰的护理次数),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简易喷雾器连接呼吸器罗纹管持续给氧法与传统鼻导管给氧法相比,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堵塞率,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性化口腔护理在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奇偶顺序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常规人工气道护理基础上,对照组用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口腔卫生、肺部感染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口腔卫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肺部感染率和CP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个性化口腔护理在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口腔卫生,增加患者舒适度,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