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研究》2016,(6):45-57
中国经济具有金融双轨制的特点——同时存在正规和非正规两个金融市场,且存在价格和数量管制的双重扭曲。价格管制压低正规利率,使资金供不应求,数量管制应对正规市场的失衡,让部分企业优先融资,将其他企业挤到非正规市场。因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需考虑双轨特点,既要减少价格扭曲,又要改变数量扭曲。本文构建了双轨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佐以数值模拟,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不同金融市场具有异质性效果,将提高正规市场的融资成本约3.01—3.69个百分点,降低非正规融资成本约0.85—1.19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单纯的价格改革反而会全面推高利率,只有辅以数量改革,才能降低非正规利率,因此要同步推进数量改革与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成为经济理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大型企业与国有企业主要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资金,中小企业主要从非正规金融获得信贷资金,形成了相对割裂的二元金融结构。学者们普遍认为金融抑制是我国二元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弱化二元金融也成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动力。始于2011年初的温州债务危机使非正规金融进一步受到广泛关注。加强民间借贷的疏导与监管、推动金融改革与创新、实现非正规金融的阳光化与合法化等日益成为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元  吴玉梅 《时代经贸》2009,(10):158-159
在发展中国家或农业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矫正市场失灵和弥补资金缺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规范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弥补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本市场滞后、融资困难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纵深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履约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包括信息和信任机制、重复博弈和信誉机制、严厉的惩罚机制、灵活的担保机制、女性市场定位机制等.以湖北农村非正规金融为例,对它的履约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迅速发展壮大,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把握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非正规金融的现状、成因以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的优劣势,得出结论: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有效合作是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一条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6.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取向,使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减弱,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规范化运行又存在诸多问题。依据国际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情,目前中国应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促进农业及农村保险和农村信贷市场的共同发展,放松市场进入管制,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培育农村中小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不仅要增加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供给,而且要推动非正规金融制度的创新发展。本文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发展的路径在于:通过放松金融管制实现农村金融制度的供求均衡;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本路径;根据农村非正规金融特点实行差异化制度安排,有条件地进行正规化改造;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理和有效引导;提倡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有效合作和适度竞争。  相似文献   

8.
二元金融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并对农村资金供给产生不同的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对农村资金供给的功能已经超过正规金融机构,这显然偏离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图。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利用“委托-代理”均衡和“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方法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提出应逐步放宽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约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科学管理和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构建多层次信贷主体;大力整治农村金融信用环境,进一步提高信贷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外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强行介入,并造成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低效率以及市场规模的萎缩;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则在于农村中长期积淀的乡土文化能有效的解决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及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形成并强化的理论解释必须依赖于中国现实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强行介入和农村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这两个关键性变量.将政府介入和乡土文化这两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温州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的大多数典型事实都可以在"反应性"非正规金融范畴内得到合理的解释.支持温州非正规金融具有"反应性"的有力证据来自于对相关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其脉冲响应分析.这些实证分析表明,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扩张将深刻改变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价格的短期走势.然而协整分析表明,在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与中小企业信贷水平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应该被应用于理解温州非正规金融.在该框架中,非正规金融的"反应性"与"自主性"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中国政府的金融约束政策在维系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等方面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利率管制的金融约束政策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然而目前实施利率市场化仍然存在着众多的约束。只有解除这些约束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可稳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存贷款业务而且两者不匹配 ,利率市场化后 ,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率风险有四类 ;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 ,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利率管制下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与利率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IS—LM—AS模型的框架下 ,分析了利率管制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均衡状态的特点、动态调整方式。研究结论表明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由于市场自身缺乏稳定机制 ,经济只存在惟一的均衡路径 ;任何冲击都会破坏经济的稳定 ,而经济体系自身不会向稳定方向调整 ,其结果是经济波动呈发散趋势。通过进一步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政策的操作方式及绩效的考察发现 :利率政策调整滞后、调整不充分、政策操作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益萍  袁卫秋 《现代财经》2003,23(10):20-23
利率市场化进程将放大银行商业化经营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促使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本文介绍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利率风险管理思想,分析我国银行业实施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应当关注的配套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剑 《财经科学》2003,(2):58-63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巳步入实质性阶段。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但从短期看,对银行的财务效益和资产质量将产生较大冲击。为此,商业银行应收充分利用当前过渡时期,强化风险定量分析的技术手段,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推行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全面倡导金融创新,以积极方式进行利率风险的化解与防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金融利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正规金融,即一般所称的民间金融,它在中国广泛存在,并在支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民间金融中的各种利率形式,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可揭示出民间金融各种利率形式的形成机理和长期并存的原因,并预测民间利率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谢毅 《铜陵学院学报》2013,12(1):45-48,64
在归纳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机理和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中美利率和汇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美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美国利率对汇率的传导效果要高于中国利率;中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要大于汇率对中美利率的影响,指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及金融市场间的传导建设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18.
论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互换功能与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洁 《现代财经》2005,25(12):24-27
随着一系列利率改革措施的颁布实施,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催生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有利于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负债管理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但是,利率互换存在法律和政策风险、基础协议的效力风险、履约风险以及利率本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是进一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中之重.本文系统性地讨论了Shibor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传导功能,并首次将Shibor引入DSGE模型,分析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DSGE模型同实际经济的主要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央行能够通过Shibor对经济进行微调,从而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发挥Shibor的基准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in which an increase in financial frictions leads to a fall in the steady-state rate of interest. A perpetual youth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OLG) model is extended to incorporate a collateral constraint, this results in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which an interest rate fall occurs endogenously from a disruption to the credit market. It is found that that non-linearities exis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financial frictions and the interest rate. By specifying the mechanism by means of which this occurs, the model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why low interest rates have been observed with such persistence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