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虚发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 ,历代医家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有鉴于此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 ,现结合临证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1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不同认识蒲辅周认为是脾虚气陷 ,中焦虚寒 ,虚阳外越而呈热象 ;明代赵献可、汪昂以及清代王孟英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 ,外感邪气 ,正邪相争而发热 ;明代龚廷贤、近代秦伯未认为是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阴血亏虚而形成阴虚或血虚发热 ;4版《中医学基础》教材认为是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李东垣则在创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脾胃气陷发热说 ,并释为“阴火”。但阴火…  相似文献   

2.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血虚发热"的来源及历史发展,探讨关于"血虚发热"证型的多种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出现的最常见情况,进而阐发血虚发热的病机,并阐述了其与阴虚发热、气虚发热的鉴别与联系,认为血虚发热的病机以浮阳致热最为常见,对其病机的理清,为临床长期发热类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04-105
“气虚发热”是一种与气虚病因或讧候相关的发热病证,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其病机理论涉及多方面因素。讨论方法:以相关中医理论文献为基础,立足不同角度分析各种”气虚发热”可能之病机。结论:临证时针对气虚发热证需“细辨病机,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38-440
刘嘉湘认为本病病机往往由于患者阴阳气血虚损,或气血痰湿郁滞,癌毒内蓄,蕴积化热而成。临床上要根据患者脉证辨析其病因病机以治病求本。临床以中晚期患者并发此证较多,此时患者多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矛盾,尤以阴虚或者气阴两虚者多见。总体上从内伤发热辨治较为适合,临床应详辨病机,辨证论治,多从阴虚发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湿郁发热、热毒炽盛5型论治,同时要明辨标本,退热抗癌。  相似文献   

7.
气虚发热一词《内经》没有提及,但在《素问·刺志论》有气虚身热一词,并指出:“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意思是说正常的情况下气实则身热,气虚则身寒,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出现气虚身热的反常病理表现。可见气虚发热是疾病的一种特殊表现。遍查《内经》还发现一段与虚热证密切相关的论述,在《素问·调经论》中有“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虽然这里阐述的是阴虚内热之证,但从病因病机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与气虚发热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劳则耗气,可致气虚,加之谷气不盛,不能…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过脾虚发热,并创治脾虚发热方——补中益气汤。但李氏对脾虚发热的病机未作具体解释,后世医家对此也认识不一。根据《内科学》总结有如下一些看法:1.脾胃气虚,中焦虚寒,使虚阳外越而发热;2.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发热;3.脾胃气虚致肺卫不固,外感邪气而发热;4.脾胃气虚不能生养营血致血虚发热;5.脾胃气虚不能腐化水谷,生化失常致阴虚发热。  相似文献   

9.
气虚发热本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梁华龙 《中医研究》1993,6(2):10-12
气虚何以发热?争论颇多,似无古调重弹的必要,但笔者认为,截止目前为止的几种论点,都尚未尽透要旨,对于气虚发热机理的阐述,尚感差强人意,愿就此没述拙见,虽系管窥锥指,亦欲就教于大方。综合既往对“气虚发热”的讨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其一,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应属气虚外感的范畴,治宜祛邪,兼以扶正,虽发热兼有气虚症状,但不得以“气虚发热”而论。所以,持此说者,是混淆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氏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他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已的临床经验,独树一帜,创立了“脾胃学说刀,成为补土派的代表。特别是他用甘温除热之法,治疗气虚发热(或曰脾虚发热)一证,颇为后人推崇。但后世对李东垣的气虚发热证的病理机转,理解有异,有所争议。笔者认为,探讨李氏气虚发热的病机,必须在李氏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加以理解,若摈弃他的立论而另以其他学说探讨之,必不得要领,易成偏见。所以,本文就李氏的主要学术思想而分析气虚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11.
浅谈气虚发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气虚发热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发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浅谈气虚发热的病机与证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治疗气虚发热、遗尿、带下、胃痛等疾病,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1低热发热病因很多,因气虚而致发热,多见神疲倦怠、纳差消瘦、头晕乏力、短气懒言等脾气不足表现。其病机属脾胃  相似文献   

13.
通过罗列现代学者对气虚发热病机的阐释,发现了其共性与个性之处,再从广义与狭义,证型与病证,临床应用方面重新理解气虚发热。并认为气虚发热应分为广义与狭义。病机并非以一盖全,而是存在多种病机,并应该随其不同病机治理。  相似文献   

14.
查各家医案记载,结合临证体会,分析儿童周期性发热的中医证治。认为阴阳失调、伏邪病机、瘀血病机是其基本病机,常见证包括营卫不和证、邪犯少阳证、邪伏膜原证、阴虚伏热证、瘀血发热证,可分别予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达原饮、秦艽鳖甲散、血府逐瘀汤等方治之。  相似文献   

15.
"气虚发热"病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富  卞华 《国医论坛》2007,22(3):16-18
"气虚发热"是中医学的一大理论难题,学术界对其病机见仁见智,本文仅从"气分阴阳"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浅论"气虚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气虚发热”的定义,结合古代文献阐述了张炳厚老师对“气虚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选方用药的经验,确立了《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恰切良方。该方补中益气,升提下陷之清阳,疏解上升之阴火,与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颇相吻合,较之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传统用方,尤恰病情。  相似文献   

17.
房昌 《山西中医》2009,25(11):27-27
发热,是临床最多见的症状之一,它既可由外感六淫之邪所致,也可因内伤之气虚、血虚、阴虚、气郁、血瘀等所引起。《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来辨治外感热病。近代温病学派又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之法,辨治各种温热病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多与情志郁结、劳倦、宿食、痰饮、瘀血等有关。医者当审证求因,对证治之。但同一患者在其发病的不同阶段发热的病机不尽相同,医者临证尤当细辨之。笔者治愈1例反复发热患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类型多样,性质难辨。因此,探讨发热病机,认识发热特点,区别发热性质,会直接影响治疗和预后。在此笔者对《伤寒论》中有关发热论述进行剖析,以示同行。1六经发热特点及病机太阳病发热:有翕翕发热与恶寒发热之分,前者属中风证,后者属伤寒证。翕翕发热必伴汗出,淅淅恶风等。病机:腠理疏松,外感风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弱卫强”。恶寒发热必伴无汗而喘、体痛等。病机:卫表暂虚,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这种营卫失调的病机简称“营郁卫闭”。…  相似文献   

19.
赵庆华 《河南中医》2014,(6):1032-1033
刘学勤教授认为肝源性发热多出现在鼓胀、积证病中,系由患者常年肝病,加之长期不愈所致。一方面肝病日久损及脾脏,另一方面,肝病日久,耗上阴津,肝肾阴虚,内热自盛,而午后或夜间阴气当令,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偏旺,故发热,或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治疗肝源性发热应准确把握其病机,善于辨证,治在求本。  相似文献   

20.
潮热浅析     
高凤  舒惠荃 《河北中医》2009,31(3):380-381
潮热是发热疾病中的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而有定时之证。很多人一见潮热便只知阴虚潮热,殊不知古往今来,对潮热病因病机就有各种记载,提出的有阴虚潮热、阴盛潮热、阳明日晡潮热、少阳潮热、气虚潮热、湿热潮热、瘀血潮热和阳虚潮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