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痢特灵又称呋喃唑酮,是治疗肠道感染的常用药物。近年来,由于发现它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引起临床上的大量应用,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增加,因而需要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本文兹结合有关文献,就痢特灵的不良反应作一浅述。一、药疹。十分常见。根据国内文献报道,痢特灵药疹具有起病急、皮疹广泛、水肿比较明显、瘙痒剧烈、消退缓慢、红晕显著、多伴有明显胃肠道症状及手足麻木感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在儿童疾病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引起疹的药物,并观察其表现类型及发展规律,对184例小儿药疹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引起小儿药疹的药物以抗生素最多,共72例,占39.13%,其次为痢特灵,共38例,占20.65%。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在儿童疾病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并观察其表现类型及发展规律,对184例小儿药疹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引起小儿药疹的药物以抗生素最多,共72例,占39.13%,其次为痢特灵,共38例,占20.65%。经观察发现,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数最多,共144例,占78.26%,其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的儿童免疫力低下,易患儿科疾病用药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4.
痢特灵引起荨麻疹样药疹临床上多见,但合并胸腹腔积液者尚未见报告,我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26岁。1周前因腹泻自服痢特灵2片,4天后周身起风团,并逐渐增多。门诊以“荨麻疹样药疹”收入院。病来无发热、关节肿痛及呼吸困难。既往健康,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T36.5℃,心肺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见周身大片红色风团,无浸润,关节无红肿,活动自如。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腹部B超及胸透均未见异常。给以地塞米松7.5mg日1次静滴,口服扑尔敏及息斯敏4天后,皮损及自觉症状消失。第5日改地塞米松5mg日1次静…  相似文献   

5.
痢特灵又名呋喃唑酮(furazolidone),是目前预防及治疗肠道感染的常用药,也可以治疗胃溃疡等疾病。近年来,由此药引起的药物皮炎相当多见,其皮疹表现及伴发症状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将我院皮肤科1978~1987年门诊及急诊所见的50例痢特灵药疹初步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 50例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6岁,以中青年人较多见。潜伏期10~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氨苄青霉素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74例氨苄青霉素药疹患者初次发病的潜伏期、症状、皮疹类型、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74例氨苄青霉素药疹潜伏期平均8.4天,疗程平均13.6天,药疹主要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90.37%)。结论 氨苄青霉素药疹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但也可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型等。  相似文献   

7.
痢特灵药疹一例治验李冠贤南京铁道医学院中医科210009某女,32岁,1992年夏因腹泻服痢特灵过敏,发作药疹。就诊时患者头面浮肿,声音嘶哑,呼吸喘促,身热,烦躁不安,剧烈搔痒刺痛,全身胸腹腰背四肢皆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色泽鲜艳夺目的紫红、鲜红、淡...  相似文献   

8.
痢特灵药疹236例临床分析(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痢特灵临床应用较广,由它所致药疹逐年上升。现将我院236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一、病例概况:男95例,女141例。年龄5~70岁。因肠道感染服药者占88.56%。1972年以来我院共收治药疹558例,本病占42.29%,居于首位。二、皮肤症状:所有病例均有风团,并感瘙痒,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105例药疹,由解热镇痛药引起者为52例,占49.5%。其中又以速效伤风胶囊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和痢特灵。在解热镇痛药所致的药疹中以固定型最多。  相似文献   

10.
药疹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重型药疹可危及患者生命,早期诊断并明确致敏药物对药疹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药疹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及停药后患者皮疹消退来诊断,除此之外各种实验室诊断方法也被用于药疹的诊断,主要包括体内试验及体外试验两类.每种试验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其中近年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共振技术为药疹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快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苄青霉素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4例氨苄青霉药疹患者初次发病的潜伏期,症状,皮疹类型,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74例氨苄青霉素药疹伏期平均8.4天,疗程平均13.6天,药疹主要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90.37%),结论:氨苄青霉素药疹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但也可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型等。  相似文献   

12.
叶巧国 《当代医学》2011,17(33):25-26
目的探讨临床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方法。方法对2006年7月~2011年7月期间陈村医院临床免疫实验室检测的9350例血液、尿液、痰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脑脊液等标本进行分析,检验乙肝病毒、甲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抗体,统计其检验阳性率,了解临床免疫实验室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临床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共检出乙肝患者559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867例、甲型肝炎患者12例、丙型肝炎患者37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5例、梅毒患者167例、结核患者及带菌者36例,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98%、9.27%、0.13%、0.40%、0.05%、1.79%、0.39%。结论应加强临床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做好各项防护措施,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职业暴露,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诊疗效果。方法:对我院的42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儿童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诊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等全身中毒症状,常伴口腔粘膜损害,且可有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三组临床症状相比,口腔黏膜受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儿童重症药疹根据其既往药物过敏史、可疑药物接触史、潜伏期及临床皮损特点,可与相关皮肤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治愈率高。一旦确证,须立即停止可疑过敏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时给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联合经静脉注射丙球蛋白(IVIG)治疗,降低副作用。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痢特灵是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肠道感染的常用药,也可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的溃疡病,近年来,由此药引起的药物皮炎相当多见,现将我院1985年4月至1995年4月50例痢特灵药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评价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药疹的疗效。方法对9例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别嘌呤醇所致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表皮坏死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潜伏期长、病情急重、肝肾受累常见。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成功率达88.88%。结论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有相应的临床特点,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是较好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痢特灵广泛应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溃疡病,慢性胃炎的治疗,因而痢特灵常见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药疹、精神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等。我们曾遇到2例应用痢特灵后引起发热反应,特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 患者男性,24岁,因食后胃脘痞满一年,上腹疼痛半年余,诊断为“慢性胃窦炎”。第一天服用痢特灵800mg(200mg 一日4次),翌日病人畏寒发热、头痛、恶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住院药疹的常见致病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1例患者,重型120例,非重型171例。主要药疹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占27%,剥脱性皮炎型23%,发疹型20%。常见致病药物中,抗生素占28%,抗痛风药占15%,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占13%,中药占7%,解热镇痛药占6%。重型药疹26%由别嘌呤醇引起,24%由抗生素引起。致病药物比较,青霉素类潜伏期最短,主要致非重型药疹;别嘌呤醇主要致重型药疹,其潜伏期、病程均较长,激素使用量较大,皮疹难控制。重型药疹在平均年龄、潜伏期、病程、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激素用量及皮疹控制时间等与非重型都有显著差异。结论药疹最常见的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和剥脱性皮炎型。抗生素、别嘌呤醇和镇静催眠抗癫痫药是引起药疹的最常见药物。引起重型药疹的主要为别嘌呤醇和青霉素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住院药疹的常见致病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1例患者,重型120例,非重型171例。主要药疹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占27%,剥脱性皮炎型23%,发疹型20%。常见致病药物中,抗生素占28%,抗痛风药占15%,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占13%,中药占7%,解热镇痛药占6%。重型药疹26%由剐嘌呤醇引起,24%由抗生素引起。致病药物比较,青霉素类潜伏期最短,主要致非重型药疹;剐嘌呤醇主要致重型药疹,其潜伏期、病程均较长,激素使用量较大,皮疹难控制。重型药疹在平均年龄、潜伏期、病程、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激素用量及皮疹控制时间等与非重型都有显著差异。结论药疹最常见的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和副脱性皮炎型。抗生素、别嘌呤醇和镇静催眠抗癫痫药是引起药疹的最常见药物。引起重型药疹的主要为别嘌呤醇和青霉素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重症药疹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类别以抗菌药物最多见。药疹类型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为最常见的重症药疹。结论:对易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临床使用中应加强药学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4例药疹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药疹患者中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41.3%)、解热镇痛类药物(27.9%)、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疒间药(19.2%)。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结论滥用药物是药疹发病率增高的一个原因,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致敏药物时应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