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202例双胎妊娠进行研究,其中有20例因产儿死亡(99.01‰),围产儿死因的相关因素有体重、分娩方式及孕周。结果表明:低体重的围产儿,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分娩方式中以臀位助产的围产儿死亡率最高;与孕周的关系为孕周越小,围产儿死亡率越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2.
本组双胎妊娠120例,有妊娠并发症占71.7%,低体重地占74.0%,不足37周分娩占37.5%。高的低体重儿发生率主要来自TUGR和早产。新生儿病发率与死亡率都较高(P<0.01)。不同的胎位与阴道手术产对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认为防治孕期并发症,降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是促进双胎预后诸因素.  相似文献   

3.
双胎妊娠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附12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双胎妊娠120例,有妊娠并发症占71.7%,低体重儿占74.0%,不足37周分娩占37.5%。高的低体重儿发生率主要来自IUGR和早产。新生儿病发率与死亡率都较高(P〈0.01)。不同的胎位与阴道手术产对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认为防治孕期并发症,降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是促进双胎预后诸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我院1990~1993年4年间46例双胎妊娠与同期单胎4058例相比较发现双胎剖宫产、早产、围产儿死亡、妊娠并发症均较单胎多见。其中双胎新生儿存活率86.96%,围产儿死亡率10.87%,剖宫产率36.96%,同期单胎分娩4058例,新生儿存活率98.18%,死亡率1.82%,剖宫产率18.93%,两组相比P<0.01,为减少围产儿死亡应加强围产期保健,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分析105例重度妊高征的110例围产儿(其中5例为双胎)的情况,并与同期100例中度妊高征的100例围产儿和随机抽取同期100例正常单胎之围产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度妊高征的新生儿窒息率、Apgar≤7分者及早产发生率、围产儿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0.8%、26.3%、15.4%,均明显高于中度妊高征组的13%、13%、2%和对照组的4%、1%、0(P<0.05)。重度妊高征和中度妊高征的比较(0.05>P>0.01),重度妊高征与对照组的比较(P<0.01)有极显著意义,表明重度妊高征围产儿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低体重儿发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6年10月至1987年9月期间四川省111676例围产儿的低体重儿及其发生因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低体重儿8177例,发生率73.22%;低体重儿死亡516例,死亡率79.89%;孕妇年龄、胎数及城乡生活水平影响低体重儿的发生,35岁以上孕妇所生低体重儿发生率为100.94‰,双胎、三胎及其以上的低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为331.53‰,265.96‰,乡村低体重儿发生率为94.91‰。  相似文献   

7.
分析我院10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围产保健工作。方法:按照1977年WHO的围产期Ⅰ的计算方法和我国1981年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会议总结的早产、死胎、死产和初期新生儿死亡的定义和标准,对我院10年125例围产儿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066‰。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是13256‰,足月产是586‰。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率是12745‰,正常体重儿是533‰。臀位分娩围产儿死亡率是17857‰,其它分娩方式是405‰。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差异。围产儿死因顺位为缺氧、畸形、肺部疾患、不明和其它。结论:降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率,加强围产保健,加强产前产时监测,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双胎妊娠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130例双胎妊娠并与同期单胎妊娠14198例相比较。结果双胎剖宫产率32.31%,阴道手术产率39.23%,早产发生率46.15%,围产儿死亡率134.62‰,畸形发生率4.62%;与同期单胎分娩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分析认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是加强围产期监护,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善羊水过少围产儿预后,降低死亡率的终止妊娠方法。方法:抽取1988年3月~1966年1月间住院分娩产妇9472例,其中羊水过少345例,发生率3.65%。对345例羊水过少围产儿预后及分娩方式进行探讨。结果:345例羊水过少,经阴分娩153例,剖宫产192例,剖宫产率为55.65%。胎儿窘迫143例(41.2%),新生儿窒息185例(53.6%),新生儿死亡14例(4.1%)。对照组500例,肥儿窘迫34例(6.8%),新生儿窒息34例(6.8%),新生儿死亡4例(0.8%),两组相比羊水过少围产儿发病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均高,适时剖宫产能改善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探讨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149例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分娩的双胎妊娠产妇,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2组.其中,阴道分娩组34例,手术分娩组115例.对2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孕妇年龄、孕产次、受孕方式、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孕期并发症、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围产儿预后等指标,探讨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二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高于手术分娩组(P均<0.05).孕周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逐渐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妊娠< 34周者高于≥34周者;新生儿窒息率妊娠<32周者高于≥32周者(P均<0.05).胎儿出生体重增加,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逐渐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相同孕周下,围产儿体重对预后影响最为明显(P<0.05).结论 影响双胎妊娠结局主要因素有分娩方式、分娩孕周及胎儿体重.改善双胎宫内发育环境,促进胎儿体重增加和器官成熟,延长孕周,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与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有助于改善母婴尤其是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联体双胎在我国的发生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作者在1988~1992年期间,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500多所医院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进行了监测。结果:共监测出联体双胎106例,5年围产儿数3246408,全国平均畸形率为0.3/万。河南、安徽省最高,为0.8/万(P<0.05);北京市和吉林省最低,为0.1/万(P<0.01);城镇与乡村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女性胎儿的联体双胎畸形率比男性胎儿高2倍多;联体双胎死亡率为915‰;产前确诊率31.13%。上述结果表明,联体双胎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畸形,在我国其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更多见于女性,我国的联体双胎产前诊断率低,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孕期并发症多,低体重儿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作者就本院1987年至1996年间95例双胎妊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10年间住院分娩孕产妇10706例中,双胎分娩95例,占同期分娩总数...  相似文献   

13.
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分娩时机和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ICP)184你不同孕周及不同分娩方式围产儿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围产儿死亡率孕34~38周为3.9%,孕〈34周为50.0%,〉38周为13.6%,孕34~38周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子孕周〈34周(P〈0.01)T〉38周(P〈0.05),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5%和13.2%,两者差异显著(P〈0.01),ICP患者终止妊娠的最佳时间为34~38周,终止  相似文献   

14.
许咏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3-144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孕周与围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年分娩的72例双胎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孕周新生儿窒息率及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72例双胎分娩共获活产儿144例,其中新生儿窒息28例,围产儿死亡2例。结论:对无明显并发症的双胎妊娠应尽可能延长孕周至35~38+6周,但不宜超过39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1989年至1993年5年间本院32例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ICP)孕妇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该类孕妇围产儿死亡占住院ICP孕妇的43‰,高于同期正常孕妇(11‰,P<0.01),属高危妊娠。孕35周以后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占75.0%;78.1%的围产儿死亡发生在孕35周以后。对孕妇应定期查肝功能;加强胎儿宫内缺氧监护。适时分娩是防治本病的主要原则。围产儿死亡原因尚不明了,胎儿畸形、宫内生长迟缓及脐带因素不是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发生和死亡有关的因素,寻求降低其发生率,提高存活率的途径.方法:IUGR组104例,与正常组20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孕周及出生时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密切。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IUGR组中并发妊高征、双胎、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而先天性畸形、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 导致IUGR发生的因素复杂而繁多,妊高征是最常见的重要原因,而双胎是造成IUGR的又一重要因素.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是引起IUGR的重要的胎儿因素.强调孕妇定期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畸形,进行早期治疗和必要的引产是减少IUGR的发生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李丽芳 《右江医学》1995,23(4):157-158
对重度妊高征43例所生的围产儿预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重度妊高征终止妊娠的最佳时间及方式,本组资料结果表明,37孕周以上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显著低于<37孕周组(P<0.05或<0.01);以重度妊高征为剖宫产指征者22例(51.6%),剖宫产组新生儿窒息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或<0.01)。对产前子痫患者药物控制抽搐后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可防止再抽搐。重度妊高征达37孕周以上对围产儿影响最小.应考虑终止妊娠。剖宫产终止妊娠仍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措施,术后继续综合治疗,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围产儿577例死亡原因探讨(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围产医学水平,本文将我院1951~1990年孕满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的死胎、死产及出生后7天内之新生儿死亡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对围产儿的死亡率及死因进行探讨。一、本组分娩总数27813例,围产儿28050例(双胎237例),围产儿死亡577例,围产儿死亡率20.57‰。校正后围产儿死亡率为17.68‰,80年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1990年1月 ̄1992年12月在对我院住院分娩的6186例围产儿进行了出生缺陷监测,共检出80例出生缺陷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12.93‰,略低于全国总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29.09‰,其中致死性畸形27例,占围产儿死亡的15%。  相似文献   

20.
杨峰 《重庆医学》2000,29(1):38-39
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危险大,孕期并发症多,早产发生率高,胎先露异常,剖宫产发生率高,故加强双胎妊娠产前检查,以减少早产及围产儿死亡,具有相当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1.1发生率:我院自1996年1月~1998年8月,住院分娩孕产妇4735例,双胎妊娠41例,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的0.86%,其中双卵双胎16例,占39.1%,单卵双胎25例,占60.9%。1.2孕周及胎位:足月妊娠20例,占48.7%,(包括哺乳期妊娠1例)。孕周<37周21例,占51.3%,其中34~37周13例(31.7%),3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