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在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肿瘤的68例患者进行俯卧位直肠充气后的螺旋CT容积平扫及增强扫描。逐例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增强特征,生长方式,侵犯层次,管周筋膜情况,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及远处有无转移。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俯卧位直肠充气螺旋CT检查。表现为直肠壁局限性增厚25例,直肠壁环形增厚及变窄17例,直肠肿块26例,管周侵犯或远处转移32例。结论: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操作简单、经济,不仅可以定位,而且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直肠肿瘤的诊断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评价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应用螺旋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5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术前均采用螺旋CT扫描,观察并评价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螺旋CT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高达90.74%,且TNMⅠ-Ⅳ期准确率均较高,与后病理分期诊断结果相近(kappa=0.874);本组患者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结果优于螺旋CT(增强CT扫描、CT平扫)术前诊断(P0.05,P0.01),而增强CT扫描淋巴结转移诊断结果优于CT平扫(P0.05);CT-TNM分期、肿瘤位置及肿瘤长度是手术方案制定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螺旋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积极应用价值,可明确显示病灶状况,从而为临床医师预估食管癌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后,对它们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在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疑似PLC患者(n=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实施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对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术,并对比多层螺旋CT与MRI对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价值。结果:与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81.13%、82.5%相比,MRI诊断患者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4.34%、92.5%,差异明显(P<0.05)。两组检查方法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例确诊为PLC的患者经射频消融肿瘤后,1-3月后应用MRI复查得出35例(66.04%)完全坏死、16例(30.19%)存在肿瘤残留、11例(20.75%)术后存在复发现象,MRI复查结果检出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存在差异(P<0.05)。结论:MRI技术对PL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且在射频消融术后随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肠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院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肠癌的CT表现。结果:37例患者结肠壁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厚,15例发病部位为升结肠,9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病灶未见周围组织侵犯,26例病灶浆膜层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22例淋巴结转移,8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结论:螺旋CT检查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对于结肠癌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评估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治疗的应用标准。方法:选取由临床或X线检查考虑为急性肠梗阻患者共46例,完善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回顾性分析,整理并分析急性肠梗阻常见病因及典型的CT图像,通过与术中所见、病理结果等比较,评估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结果:46例患者的CT诊断与术中所见、病理检查等基本符合,包括结、直肠恶性肿瘤12例,小肠扭转12例,腹内疝4例,腹外疝3例,肠套叠2例,粪石梗阻2例,肠结核2例,小肠破裂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3例及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伴穿孔1例。结论:相对于临床诊断或X线等检查,多层螺旋CT对肠内、外病变、梗阻平面(移行带)及梗阻部位等诊断更精准、清晰,对肠道肿瘤、肠腔异物、肠绞榨及肠穿孔等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因此,对临床或X线检查等提示有急性肠梗阻表现的患者,建议进一步完善CT检查,必要时行增强CT检查,尽快明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肠梗阻在64层螺旋CT横断面及重建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灌云县中医院2018年7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检查诊疗的42例肠梗阻病患影像资料,采用PACS调读原始图像(对照组)及原始图像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实验组),观察分析肠梗阻部位及病因。结果:实验组肠梗阻部位检出率为100%,病因诊断相符率为97.62%;对照组肠梗阻部位检出率为88.10%,病因诊断相符率为83.33%;实验组梗阻部位及病因诊断符合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结合MPR后处理技术在对肠梗阻定位及病因诊断中准确率高,能直观显示病变,可为临床精准医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诊断中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三联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9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住院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以及常规CT扫描,将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者纳入观察组(n=68),常规CT扫描者纳为对照组(n=68)。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扫描参数并绘制ROC曲线,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三联检查对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金标准诊断出阳性64例,阴性4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52例,肺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6例;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共诊断出60例阳性,阴性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50例,肺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4例;常规CT扫描共诊断出54例阳性,阴性14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48例,肺栓塞3例,主动脉夹层3例;观察组扫描长度、有效剂量以及剂量长度乘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CT扫描的AUC值为0.906 0,灵敏度为81.30%,特异度为50.00%,95%CI为0.789 0-0.835 0;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的AUC值为0.953 0,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探讨。方法:以随机样本抽样法,抽取40例(2020年2月-7月)疑似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MSCT),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检出率。结果:40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病变密度多表现为单纯GGO(47.50%)、GGO伴细小网格影(42.50%);病变形状多表现为斑片状(45.00%);病灶特点多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60.00%);病灶特点多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60.00%)。40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检出10例,检出率为25.00%(10/40)。结论:MSCT对疑似新冠肺炎检出率较高,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3例肺部结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64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活检检查。观察肺部结节病的诊断准确率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以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本组33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00%,无误诊或漏诊发生;本组33例患者均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平均淋巴结短径为(16.49±3.53)mm;其中,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隆突下间隙淋巴结肿大,该区域平均淋巴结短径(17.03±2.77)mm;单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6例,双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27例。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用于肺部结节病诊断,诊断准确率较高,操作便捷,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宇 《影像技术》2023,(1):16-20
目的:探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以证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进行观察的价值。结果:CCCI组的TTP、CBV、CBF指标和非CC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诊断阳性率(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显著高于单一诊断(P<0.05)。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实施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取得显著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诊断中的CT检查进行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在医学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是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患者14例,并对14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的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病灶发生部位、病灶存在数量、病灶形态和大小、病灶生长方式与患者体内其它器官间的联系以及后期增强状况等。结果:通过对所选14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可以发现,14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现圆形的8例、呈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的6例;肿瘤呈良性结果的为5例,病灶患处强化均匀,直径在1.4-4.7cm之间、呈潜在恶性结果的为2例,病灶患处直径在3.6-5.2cm之间、呈恶性结果的为7例,病灶患处强化不均匀,直径在5.7-12.9cm之间;14例患者中其病灶发生于肠系膜的有6例、发生于腹部网膜的有4例、发生于腹膜后间隙的有4例。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在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进行医学临床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将患者的病灶发生部位、形状、大小以及内外部结构进行清晰的展示,在临床医学对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病理判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20名宫颈癌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MRI、多层螺旋CT联合MRI进行诊断,并由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核实,对比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120例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3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2.5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腺瘤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任选68例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甲状旁腺腺瘤患者,其中50例实施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另外18例实施MRI检查,观察患者的MS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经MSCT或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检出病灶,且均为单发病灶。结论:MSCT和MRI均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肿瘤部位,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可加强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老年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20例老年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可较好显示了食管裂孔疝的疝囊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膈肌裂孔情况及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是诊断老年食管裂孔疝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分析患者CT扫描表现。结果:20例多排螺旋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7例表现为壁结节,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排螺旋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记录两种不同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患者的吻合性,比较肠梗阻原因的检查率。结果:多层螺旋CT的梗阻诊断率为97.6%,高于腹部X线平片的85.4%(P0.05);在梗阻部位的确定方面,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的吻合性最高(P0.05)。在肿瘤、炎症感染、肠粘连方面,多层螺旋CT检查梗阻原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P0.05)。结论:在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较腹部X线平片检查更具优势,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斌 《影像技术》2013,(6):23-24,2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诊断意义。方法:本文选取自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颈部肿物患者,对其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的资料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8例患者中,甲状腺肿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甲状腺癌1例,甲状舌管囊肿10例,鳃裂囊肿8例,慢性淋巴结炎7例,淋巴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瘤3例,颈部转移癌3例,神经鞘瘤4例,颈部血管瘤5例,唾液腺混合瘤6例,皮下脂肪瘤4例.颈部动脉体瘤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诊断具有明显作用,可对患部做出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助于查找病灶和观察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断和进一步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老年人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为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老年人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18例,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中以肠系膜血管中断、血管内外对比剂外渗、肠管破裂的诊断准确率最高均为100%(P0.05)。以腹腔积液、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清晰分辨肠及肠系膜损伤的各种表现,较准确地评估肠和肠系膜损伤的程度及损伤部位,是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肠道肿瘤诊断中,标准化后的碘值、标准CT值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5例腹部疼痛的肠道疾病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多参数能谱技术肠道检查,通过检查分析患者的疾病类型,比较碘值与标准化后的碘值、CT值和标准化CT的差异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65例腹部疼痛患者中,35例患者为肠道肿瘤,30例患者为肠道炎性疾病。病理组织培养得到经肝脏转移、经淋巴结转移的各18例、17例。两组碘值、标准化后的碘值、CT值相比,肠道肿瘤均高于炎症性疾病患者(P<0.05),CT值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在肠道肿瘤诊断中标准化后的碘值和标准化CT的诊断效能更高,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经X线平片(DR)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性外伤患者于伤后2h-7d行16层螺旋CT检查,薄层重建后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结果:58例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确诊鼻骨骨折19例,眼眶骨折10例,肋骨骨折20例,胸腰椎横突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4例,髋臼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尤其是MPR成像显著提高了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诊断隐匿性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