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进行胃癌筛查过程中,分析胃蛋白酶原Ⅰ (PGⅠ)以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胃癌患者1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20例,胃溃疡患者23例,浅表性胃炎患者25例以及健康体检人员80例.利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实验人员的PG Ⅰ与PGⅡ含量,最终得出PGR.结果 PGⅠ:胃癌37.13±18.59ng/mL;萎缩性胃炎39.27±16.29ng/mL;胃溃疡180.42±61.27ng/mL;浅表性胃炎128.12±14.65ng/mL;健康体检人员120.19±16.96ng/mL;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胃癌组以及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低于其明显(P <0.05);PGⅡ:胃癌20.67±9.59ng/mL;萎缩性胃炎患者16.35±16.89ng/mL;胃溃疡患者22.95±13.46ng/mL;浅表性胃炎8.05±4.04ng/mL;健康体检人员11.85±9.65 ng/mL;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G Ⅰ与PGⅡ阳性检出率方面,胃癌组与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对体检人员的PG Ⅰ与PGⅡ进行测定,对于胃癌疾病以及萎缩性胃炎疾病的筛查以及诊断能够提供充分依据,表现出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以及PGⅠ/PGⅡ比值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以及联合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全部患者行胃蛋白酶原普查,如发现异常,即行普通胃镜检查,普通胃镜下发现可疑病变者(如溃疡、胃癌、息肉等)再以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靶向活检,最后明确病变。正常对照组85例。根据组织病理学及胃镜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即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05例、慢性胃炎伴瘤变组33例、胃良性溃疡组53例、早期胃癌组48例、进展期胃癌组90例。确定胃良性病变的PGⅠ及PGⅡ、PGⅠ/PGⅡ比值参考值范围,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比较慢性胃炎与胃癌,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胃癌术前术后PGⅠ及PGⅡ、PGⅠ/PGⅡ的变化。结果:胃良性溃疡组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比对照组升高,PGⅠ/PGⅡ比值降低(P〈0.05)。慢性胃炎组比对照组PGⅠ下降,PGⅡ升高,PGⅠ/PGⅡ比值降低。胃癌患者血清PGⅠ及PGⅠ/PGⅡ比值较慢性胃炎组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组相比PGⅠ及PGⅠ/PGⅡ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手术后PGⅠ及PGⅡ值均降低,PGⅠ/PGⅡ比值升高(P〈0.05)。血清PGⅠ、PGⅡ检测结合FICE放大胃镜技术对早期胃癌早诊率达80%。结论: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PG可作为大规模人群胃癌的普查手段,无创,便于推广;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用于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AG)筛查的临床价值,确定适合我国人群的最佳筛选临界值和筛查方案.方法 人选因消化道症状到我院消化门诊及病房就诊并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根据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对受试者进行分组,以病理结果为判断AG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比较PG Ⅰ、PG Ⅰ/PG Ⅱ比值、CEA、CA72-4、CA19-9和CA242用于AG筛查中的价值.结果 共人选受试者323例,分为正常对照组(14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53例)、萎缩性胃炎组(95例,分为轻度萎缩48例、中度萎缩34例和重度萎缩12例)、胃溃疡组(17例)及胃癌组(10例).因胃癌组病例数少,未对该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年龄、性别、血清CA72-4、CA242、CA19-9及CE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 Ⅰ及PG Ⅰ/PG Ⅱ比值在萎缩性胃炎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随胃粘膜萎缩严重程度的增加PGⅠ及PG Ⅰ/PG Ⅱ比值逐渐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和P=0.200).PG Ⅰ/PG Ⅱ比值和PG Ⅰ对AG具有较好的筛选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和0.725,大于目前常用的指标CA72-4、CA242、CEA和CA19-9的AUC,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 Ⅱ比值和PG Ⅰ筛选AG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72和<58.6ng/mL,此时筛选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PGⅠ/PGⅡ比值为91.4%和65.1%,PG Ⅰ为81%和52.8%.综合考虑,推荐采用PGⅠ/PG Ⅱ比值<5.72作为判断标准筛选AG,灵敏度可达到91.4%,特异性为65.1%.结论 血清PG Ⅰ及PG Ⅰ/PG Ⅱ比值可用于临床筛选AG患者,不仅有助于早期识别胃癌高风险个体,还能减少不必要的侵人性检查对患者带来的伤害.与传统的胃部肿瘤标志物相比,血清PG Ⅰ及PG Ⅰ/PG Ⅱ比值在筛选AG上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胃蛋白酶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胃泌素 17(G 17)和幽门螺杆菌(Hp IgG)抗体筛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胃部不适来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患者PGⅠ、PGⅡ、G 17水平及Hp IgG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胃癌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胃癌组G 17水平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三组间Hp IgG抗体阳性率有明显差别,胃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患者的PGⅠ和PGⅡ水平低于未感染Hp者,而G 17水平高于未感染Hp者;胃癌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与年龄、病理分期和转移显著负相关,与分化程度显著正相关,而G 17水平及Hp IgG抗体阳性率与年龄、病理分期和转移显著正相关,而与分化程度显著负相关。结论: PGⅠ、PGⅡ和Hp IgG抗体筛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均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而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更好,G17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远远好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且PGⅠ、PGⅡ、G17水平及Hp IgG抗体阳性检出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智能分光比色内镜(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e,FICE)、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对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60例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患者及200例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以上患者及100例正常人的PG Ⅰ、PGⅡ水平及PGR(PG Ⅰ/PGⅡratio)变化.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白光内镜组及FICE内镜组,分别180例.所有患者再次进行胃镜检查,白光内镜组不染色而仅肉眼观测常规取活检;FICE内镜组在FICE内镜下染色后在可疑病灶处取活检.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GC、CAG患者的PG Ⅰ及PGR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GⅡ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GC组和CAG组PG异常检出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ICE内镜组阳性检出率(93.3%)显著高于白光内镜组(6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ICE内镜较白光内镜检出率更高,FICE内镜联合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筛查及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Ⅰ、Ⅱ(PG Ⅰ、PGⅡ)及PG Ⅰ/PGⅡ的比值(PGR)、胃泌素-17(G-17)和CEA、CA19-9几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经胃镜检查确诊的185例胃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3组,即浅表性胃炎组85例、萎缩性胃炎组50例、胃癌组50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PG Ⅰ和PGⅡ,然后计算出PGR的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G-17,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EA及CA19-9.比较不同分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最后绘制各指标检查胃癌及胃炎的ROC曲线.结果 在PG Ⅰ、G-17、CEA及CA19-9这四项指标中,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浅表性胃炎组与萎缩性胃炎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GⅡ和PGR这两项指标中,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PG Ⅰ、G-17及CEA、CA19-9单独测定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的结果与联合测定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699、0.614、0.520和0.850.结论 PG Ⅰ、G-17及CEA、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的诊出率,对胃癌的诊断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因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33例,根据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非萎缩性胃炎组42例、萎缩性胃炎组33例、胃溃疡组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23例、胃癌组15例、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PGI明显升高(P<0.05),胃溃疡PGII明显升高(P<0.05),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血清PGⅠ及PGⅠ/PGⅡ水平降低(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对提高消化性溃疡、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清胃蛋白酶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80%以上的胃癌伴有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的萎缩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胃体粘膜释放的因子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减少。本研究通过定量测定正常人与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并计算其比值PGⅠ/PGⅡ来评价能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9.
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胃相关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胃镜检查阴性者8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41例,胃溃疡组45例(其中未出血组15例,出血组30例)及胃癌组35例,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PGⅠ/PGⅡ(PGR).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胃炎组、胃溃疡组PGⅠ和P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胃癌组PG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83.49±26.31vs 168.18±1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R在三组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明显降低(P<0.05).PGⅠ在胃炎组、胃溃疡组(未出血组、出血组)及胃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1.46%,(66.67%、80.00%)和52.00%,PGⅡ在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6.83%,(40.00%、46.67%)及0.00%,与对照组PGⅠ和PGⅡ阳性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胃癌组PGⅡ).PGR在胃炎组、胃溃疡组(未出血组、出血组)及胃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4.63%,(26.67%、20.00%)和48.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可以为胃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尤其PGR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糖类抗原CA724联合检测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经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胃癌的患者1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17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210例.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Ⅱ),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糖化抗原CA724.结果 胃癌组PG Ⅰ与PGR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PGⅡ的含量变化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90).CAG组PG Ⅰ与PGR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PGⅡ的含量变化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胃癌组与CAG组PG Ⅰ与PG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00).胃癌组的CA724水平明显高于CAG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CAG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88).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PC (71.79%)高于CA724(41.28%),特异性CA724 (92.2%)高于PG(66.23%),二者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2.67%,特异性为73.59%,同时阴性时82.78%排除胃癌诊断.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CA724联合检测二者同时阴性时可以82.78%排除胃癌诊断,可以作为胃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血清PG Ⅰ、G-17和PG Ⅰ/PGⅡ比值及Hp感染状况,对早期胃癌、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状况的评价,探讨胃癌高危人群的非侵袭性血清学筛查方法.方法 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确诊胃癌患者65例,内镜确诊萎缩性胃炎患者70例、正常对照组50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PG Ⅰ、PGⅡ、G-17及Hp-IgG.结果 胃体萎缩时,胃癌组血清PG Ⅰ水平及PG Ⅰ/PGⅡ比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显著差异(P<0.01),与胃炎组比较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多灶性萎缩性时,胃癌组血清PG Ⅰ水平和PG Ⅰ/PGⅡ比值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非常显著差异(P<0.01和P<0.001),与胃炎组比较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血清G-17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和胃炎组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01和P<0.05),且多灶性萎缩病变在胃癌中的比例明显多于胃炎组.而Hp感染不影响胃癌患者血清PG Ⅰ和G17的水平.结论 低水平血清PG Ⅰ、PG Ⅰ/PGⅡ比值和G-17提示患者可能有胃癌高风险的多灶性萎缩病变,血清PGs和G-17的检测可作为胃粘膜萎缩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冰  杨帅  陈辉 《医学信息》2019,(22):162-163
目的 研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胃泌素-17(G-17)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胃病患者98例,其中胃癌患者48例设为观察A组,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设为观察B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行PGⅠ、PGⅡ及G-17检测,并以胃镜或手术结果为对照,分析PGⅠ、PGR(PGⅠ/PGⅡ)及G-17单项及联合诊断结果。结果 PGⅠ、PGR及G-17联合诊断的准确度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敏感性高于PGR、G-17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B组、观察A组PGⅠ、PGR依次下降,PGⅡ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G-17高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中PGⅠ、PGⅡ及G-17单项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Ⅱ)与胃泌素-17(G-17)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患者98例,根据胃镜检查及病理结果分为胃溃疡组32例、萎缩性胃炎组21例、肠上皮化生组2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2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比较五组血清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I/PGⅡ)、G-17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胃溃疡组PGⅠ、PGⅡ、G-17升高[(131.83±24.62)μg/L vs(95.29±23.47)μg/L]、[(15.31±6.65)μg/L vs(10.93±2.35)μg/L]、[(15.34±4.22)pmol/L vs(9.31±2.48)pmol/L],萎缩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PGⅠ、PG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GⅠ、PGR、G-17可作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胃功能3项指标检测对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胃癌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消化内科病房接收的病理确诊胃癌患者80例为胃癌组,同期接收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胃炎组。胃癌组同时根据分期分为早期胃癌组与进展期胃癌组。在胃癌组和胃炎组中对PG I、PG II和PG I/PGII 3项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对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经14C尿素呼气试验判定胃癌组Hp感染阳性情况,对Hp阳性与阴性患者胃功能3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组PG I、PG I/PG II低于胃炎组PG II高于胃炎组(P<0.05);早期胃癌PG I、PG I/PG II高于进展期胃癌(P<0.05),早期与进展期胃癌的PG II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14C尿素呼气试验证实Hp阳性47例(58.75%),胃癌组Hp阳性患者PG I、PG I/PG II低于Hp阴性患者,PG II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 血清PG I、PG II、PG I/PG II联合检测,能够早期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种一次操作即可同时定量检测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荧光免疫层析的方法,检测人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含量,用于辅助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方法 将鼠抗胃蛋白酶原Ⅰ (PGⅠ)抗体用划线机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作为检测线1(T1),将鼠抗胃蛋白酶原Ⅱ(PGⅡ)抗体用划线机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作为检测线2(T2),将羊抗兔IgG多克隆抗体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作为质控线(C);用荧光素分别标记鼠抗胃蛋白酶原Ⅰ(PGⅠ)抗体、鼠抗胃蛋白酶原Ⅱ(PGⅡ)抗体和兔IgG抗体,将所制得的以上三种抗体荧光素标记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喷到玻璃纤维素膜上制得荧光标记物垫;以双抗体夹心法反应模式制备同时定量检测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的荧光免疫层析法试纸条,并使用酶联免疫法试剂进行比对,对方法的线性、精密度、最低检出限、回收率、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Ⅱ,进行Logistic曲线四参数拟合,R2均为0.99,拟合度较高;精密性CV分别为3.59%、3.40%;荧光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法的相关性较好(PG Ⅰ和PGⅡ分别为r=0.99,r =0.99);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81 ng/mL和0.72ng/mL.结论 所建立的在一个检测条上同时测定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含量的荧光免疫层析法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PG Ⅰ和PGⅡ无相互干扰,结果准确、操作便捷,便于我国基层疾控中心及医疗结构对胃蛋白酶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IL-23)、胃蛋白酶原1(PG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以及胃癌患者病变组织及外周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23在这3种胃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PG1的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23的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胃癌患者血清中IL-23与PG1的相关性。结果在组织样本中,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IL-23表达明显增高。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血清IL-23浓度也明显升高,且呈递增趋势;而PG1浓度则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中明显降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胃癌组中血清IL-23的水平与PG1呈负相关。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胃癌患者组织中IL-23高表达,且血清IL-23的水平与PG1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年龄对胃部常见良性疾病患者的胃蛋白酶原(PG)及胃泌素-17(G-17)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病历作为研究材料,根据疾病将其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组、胃息肉组及胃溃疡组,共收集2638份符合条件的病历。将上述三组疾病按照年龄进一步分为高龄亚组(≥60岁)及低龄亚组(<60岁),每个亚组按男女性别再分为两个次级亚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资料随机分到每个次级亚组中,每组40例,一共收集480例资料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使用双抗体夹心法的酶学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各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G-17水平,并计算出PGⅠ/PGⅡ的比值PGR。结果 在CNAG及胃息肉组中,高龄亚组的PGⅠ、PGⅡ和G-17水平均高于低龄亚组、PGR水平低于低龄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溃疡组中,高龄亚组的PGⅠ、PGⅡ及G-17水平均高于低龄亚组、PGR水平低于低龄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NAG及胃息肉组中,年龄对胃蛋白酶原及G-17水平有影响,但在胃溃疡组中,年龄对胃蛋白酶原及G-17水平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医院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治疗前胃癌患者156例、治疗后胃癌123例,并取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30例及健康人群105例作为对照,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SAA水平。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出SAA的最佳临界值为3.67 mg/L,以此作为阳性诊断临界点,其约登指数最大时(33.1%)的灵敏度为39.1%,特异性为93.3%,联合癌胚抗原(carcineoembryonic antigen,CEA)、CA19-9、CA724检测灵敏度则升至44.2%。血清SAA在区别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肿瘤位置、TNM分期、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情况、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转移程度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性别、年龄、是否为印戒细胞癌、肿瘤侵润程度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稳定组与病情进展组、病情好转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AA检测在治疗前胃癌及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上优于CEA、CA19-9、CA724,且SAA与胃癌病理以及治疗后病情关系密切,可用于胃癌筛查诊断、分期评估及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20.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GS)水平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测定了100例正常人,6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6例胃溃疡患者,66例胃癌和101例 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GS含量及PGⅠ/PGⅡ比值变化。结果:十二 指肠溃疡组和胃溃疡组PGⅠ、PGⅡ、PGⅠ/PGⅡ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GS水平较对照组、慢性胃炎 组明显增高(P<0.001),但明显低于胃癌组(P<0.00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PGⅠ、PGⅠ/PGⅡ水平较胃溃 疡组明显增高(P<0.001)。结论:过高的PGⅠ、PGⅡ、PGⅠ/PGⅡ、GS水平增高是溃疡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作 为一项血清学指标,对溃疡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