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总结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1例.结果:术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7例,4例术后1-3月结核窦道形成,行清创、引流、理疗等愈合,两例结核病复发,余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19.8°,术后Cobb角10.4°,平均矫正9.4°.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符合手术指征的胸腰椎结核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前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疗效、治疗前后Cobb角、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84.6±75.9)min]长于对照组[(245.6±51.6)min],术中出血量[(869.9±142.5)mL]多于对照组[(678.9±125.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6.7%)高于对照组(82.8%),治疗1周及随访12个月时Cobb角均更小(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更优,临床应用安全,但应重视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腰椎结核I期后路病灶清除治疗与传统术式比较,评价其优越性.方法 腰椎结核32例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6例行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结合内固定术;对照组16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个月复查椎间植骨处均骨性愈合良好,胸椎结核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手术平均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与平均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椎结核I期后路病灶清除治疗临床疗效明确,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一种优秀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法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中入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别纳入经皮入路组、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1 d、1周及8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者伤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指标改善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经皮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83,P<0.05);经皮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64,F=75.620;P<0.05);术后1 d、1周及8周,三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呈下降趋势,依次为经皮入路组、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三组术前与术后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29,P<0.05)。术后1周、术后8周,三组ODI指数、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呈下降趋势,伤椎前缘高度比呈升高趋势。结论:经手术室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中,经Wiltse入路操作更简单方便,组织损伤少,术中透视少,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患者术后伤椎整体恢复效果更好,可作为入路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抗痨治疗2—3周后采用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前路或后路器械内固定手术,行前路固定19例,行后路固定3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ESR12~160mm/h,16例有神经损伤症状,18例有后凸畸形。结果随访12~40(29.54-7.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I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18例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16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血沉术后2—6个月达到正常,X线片示植骨融合时间4-12(6.2±1.9)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复发率低,早期离床活动和较理想的脊柱矫形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清除结核病灶、脊髓神经的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2002年2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6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15例,后路内固定11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24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减压,一期植骨Ventrofix单棒单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上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9例,全部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并一期前路植骨融合 Ventrofix单棒单钉系统内固定术.结果 9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血气胸、呼吸困难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10~36个月,平均(18.0±7.7)个月,所有患者瘫痪完全恢复,胸背痛消失,植骨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7±0.6)个月.无一例结核复发,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至15.0.±5.6..结论 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侧前方减压、一期植骨融合 Ventrofix单棒单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安全、有效,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01/2005-12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44例,4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和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16例伴截瘫(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7例,D级8例),3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4°~55°,平均28·5°),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9例。双椎体破坏35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5~6年,平均2·4年。16例截瘫者除1例术前B级术后恢复至D级外,其余均恢复到E级。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18°。植骨愈合时间4~6月,平均4·8月,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矫正后凸畸形较理想,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植骨融合术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一期后路内固定术及椎体加椎间植骨术,对照组40例行一期后路内固定术和后外侧植骨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Cobb角、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和Frankd分级.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357.27±31.67) mL和(102.17±18.61) min,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治疗组伤椎Cobb角(3.48±0.51)度,显著低于对照组;骨性融合率和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98.0%和2.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后路内固定术后联合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显著,是最优的骨性融合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胸腰维爆裂性骨折28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组,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无神经损伤或轻微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共16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12例,分别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Frankel评分的恢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陶文武 《现代保健》2012,(10):114-115
目的:探讨经侧前方入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严格正规抗痨治疗4周,患者中毒症状改善后,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常规抗痨治疗9~12月,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损害恢复、脊柱后凸矫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48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恢复,后突畸形明显矫正,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内固定松动,未见结核复发。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下,观察组行BKP治疗,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结果 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 <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 ODI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手术在缓解OVCF患者疼痛、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改善腰椎功能方面可以取得与PKP相似的效果,并能够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胸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胸腰骶椎结核患者25例,经规范的抗结核化疗和充分的术前准备,而后一期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5.6±2.3)个月,平均植骨愈合时间(4.6±1.3)个月,Cohb角南术前的平均280°±4.0°恢复至19.5°±3.5°,1例窦道形成,无复发病例,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病例.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胸腰骶椎结核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规范的抗结核化疗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钉捧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4例。术前均行X线片、CT、MR检查,抗结核24周。13例伴有驰缓性瘫痪者术前后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年(平均2.6年),切口均一期愈合.病灶全部愈合,1例窦道形成。18例后凸畸形(CObb角)术前1°-42°(平均29°),术后4°~13°(平均10.20),终末随访时畸形矫正角度丢失平均1.7°,植骨平均融合时间5.7个月,至终末随访时无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缩短病程,但创伤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后椎间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36例患者,采用经胸或经腹膜外入路,行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卧床2~3个月,抗结核治疗1.0~1.5年。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疗效满意,1年内结核病无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植骨后3~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彻底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加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在病灶内植入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病灶清除后椎间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后椎间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36例患者,采用经胸或经腹膜外入路,行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卧床2~3个月,抗结核治疗1.0~1.5年。结果平均随访29个月,疗效满意,1年内结核病无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植骨后3~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彻底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加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在病灶内植入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减压,一期植骨Ventrofix单棒单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上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9例,全部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并一期前路植骨融合Ventrofix单棒单钉系统内固定术。结果9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血气胸、呼吸困难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10-36个月,平均(18.0±7.7)个月,所有患者瘫痪完全恢复,胸背痛消失,植骨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7±0.6)个月。无一例结核复发,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至15.0°±5.6°。结论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行病灶清除、侧前方减压、一期植骨融合Ventrofix单棒单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安全、有效,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01/2008-04采用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0~59岁,平均32岁.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塌陷2例,双椎体破坏塌陷楔形变11例,3椎体破坏3例,胸腰脊柱后凸畸形9例,Cobb's角10°~25°平均16°.血沉38~86 mm/h.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0~12月.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16月,平均10个月.椎间植骨5~7月均获骨性融合,植骨块无移位和吸收,钢板螺钉无松动、脱出与折断.9例胸腰脊柱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0°.血沉于术后3~5月恢复到正常.随访期内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 胸腰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骨性融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神经功能均达到FrankelⅤ级,随访18 ~24个月,无钉棒断裂、松动.结论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行微创经皮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中选取56例,依据计算机表法分组,各28例。对参照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采取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实验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采取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分析2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功能障碍指数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矢状位指数等。结果: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较优,实验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高于参照组,后凸Cobb角低于参照组,实验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的功能障碍指数评分、VAS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优于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其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疼痛感较轻,手术时间较短,临床应用价值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