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临床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 000例需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 00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中接受改进的护理干预,包括手术室内温度监测及调节、患者保暖、手术器械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00%、感染率为0;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00%,有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0.50%;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术中监测、调节手术室空气温度、患者保暖和严格的手术器械管理等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3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1年5月-2012年4月接受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4月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65例患者作为护理干预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前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发放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护理干预组的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随访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对照组58例的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89.65%,术后随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72%;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率护理干预组患者为96.83%、干预组家属为89.47%,对照组患者为60.00%,对照组家属为53.49%,护理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进行空气、患者皮肤、保暖和手术器械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究手术室优质护理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预防疗效.方法:收集宾川县中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接受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9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传统的手术室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优质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加以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预防的总有效率、切口愈合程度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通过不同的干预手段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患者满意度为97.3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61%,患者满意度为89.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明显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获得患者的一致好评.结论:采取个性化的手术室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对于切口术后的感染预防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效果,能改善切口愈合的速度,并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思维导图在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20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按照采用思维导图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2013年6月-2014年12月的104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6月的9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围术期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医院新式的思维导图干预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生活质量,抽查围术期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患者感染处进行血样培养,统计患者感染病原菌数量,观察患者治疗依从度,术后随访六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及患者术后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KSS及围术期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程度评分,分别为(81.24±12.08)分及(96.22±6.74)分,均优于对照组(71.59±11.27)分及(85.98±8.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样培养结果显示,患者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83.66%,满意率为75.96%;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88.66%,满意率为9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12例占11.54%,发生并发症7例占6.73%,观察组术后复发6例占6.19%,发生并发症4例占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在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高于仅使用常规干预方式,有利于减少治疗过程的不良事件,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在预防术后感染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文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室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效果、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了患者更好的治疗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思维导图在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20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按照采用思维导图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2013年6月-2014年12月的104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6月的9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围术期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医院新式的思维导图干预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生活质量,抽查围术期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患者感染处进行血样培养,统计患者感染病原菌数量,观察患者治疗依从度,术后随访六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及患者术后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KSS及围术期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程度评分,分别为(81.24±12.08)分及(96.22±6.74)分,均优于对照组(71.59±11.27)分及(85.98±8.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样培养结果显示,患者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83.66%,满意率为75.96%;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88.66%,满意率为9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12例占11.54%,发生并发症7例占6.73%,观察组术后复发6例占6.19%,发生并发症4例占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维导图在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高于仅使用常规干预方式,有利于减少治疗过程的不良事件,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21例有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并对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平均住院15.0 d,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其疗效评定优良率达95%以上.结论 规范护理、康复训练对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愈合,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剖宫产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及切口异常愈合情况,探索预防控制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调查剖宫产患者的易感因素及切口转归,并对20名医师手术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某医院6个月共行剖宫产手术1438例,切口感染率为0.35%;切口裂开率为0.49%;渗出、硬结、红肿等率为4.79%;总的切口异常愈合率为5.63%。监测月从2011年6月1日~2011年11月30日。监测干预前切口异常愈合率4.8%,干预后2011年10月切口异常愈合率3.36%,监测月与干预月切口异常愈合率有明显差异。结论:重视患者的易感因素,熟练、准确、标准的手术操作技能以及手卫生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对每位手术医师的手术愈合统计以及采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后异常愈合率明显下降,故监测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监测与干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监测剖宫产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探索预防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调查患者的易感因素、切口愈合情况并对每名医师手术操作细节进行监测和干预。结果 6个月行剖宫产手术492例,甲级愈合率94.51%;乙级愈合率2.03%;丙级愈合率及感染率3.05%;监测月2009年12月的感染率8.00%,干预月2010年1月的感染率0.97%,2010年2月的感染率为0,监测月与干预月成为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P0.05);感染切口分泌物中2例培养出细菌,肥胖、糖尿病、重度子痫前期和瘢痕子宫是切口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医师准确、标准的切开、分离技术和缝合时恢复正常组织结构至关重要;按照ASA标准,8名医师调整感染发病率均为0,其余6名分别为0.59%、0.76%、1.54%、1.69%、7.35%和20.00%,对手术医师的操作行为干预后感染率明显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全部术中断脐后给药,以头孢唑林为主。结论重视患者的易感因素,准确、标准的手术操做技能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监测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李素娟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768-2769
目的对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6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结肠癌的患者均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耐受性及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肠癌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伤口愈合速度。  相似文献   

11.
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常因出现围手术期显性和隐性大量失血而需要输血,这不仅会增加患者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重其经济负担,也会影响患肢术后病情与功能的恢复.近年来,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被应用于临床以控制围手术期失血,但其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临床应用后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提高尚不明确.该文通过回顾与综合近年来相关报道,就其临床应用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及疼痛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根据术后不同干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対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的康复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P <0.05);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药熏洗有助于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入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中选择70例进行分组治疗,均接受连续股神经阻滞,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置管,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对两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结果也均显示观察组更短(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所得镇痛效果显著优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所得镇痛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个性化截骨技术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总结29例个性化截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29例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无1例发生并发症,手术均成功,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方式的进步,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中应建立全新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传统置换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关节功能恢复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地塞米松在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和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中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05年7月10日--2020年7月10日期间发表的地塞米松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文献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1项研究纳人研究,meta分析显示,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在术后12h,48h,72h及总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在术后恶心发生率。呕吐发生率。止吐药需求率及炎症指标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地塞米松虽然不能缩短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但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炎症指标水平.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止吐药需求率,这对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喜龙 《现代保健》2014,(31):60-62
目的:比较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和分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不良后果发生率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行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组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心脑血管系统及下肢血管栓塞的发生率、膝关节伤口感染情况等及手术治疗半年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同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同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期与分期行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和术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情况的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按照置换方案进行分组,双膝组(n=26,52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34,34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置换术后1年随访,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双膝组显著低于单膝组(P=0.039,0.04);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23)。结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的止血带使用策略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TKA术病例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选择性使用止血带)20例和对照组(全程使用止血带)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显性失血量,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及红细胞压积(Hct),术前、术后第1、3、7天下肢周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性出血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引流量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肿胀比较,治疗组髌上10cm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下10cm周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使用止血带不增加手术总失血量和手术时间,可以减少手术后出血,减轻术后大腿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20.
张伟  金玉林 《现代保健》2014,(24):130-13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例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术前行膝关节3-D打印,制作关节模型,测量术前截骨量,截骨角度,术前根据测量数据制定符合的膝关节假体。测量术中的手术时间,假体术中与术前的匹配度,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对手术后患者短期膝关节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例患者手术中假体使用与术前制定符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过去减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感染、假体下沉。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功能好,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