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分析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文化论战”对美国华裔文学的不同见解和主张: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另类神话”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而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  相似文献   

2.
在移民题材小说《扶桑》中,严歌苓深入刻画了旧金山第一代华裔女性移民在中国封建父权、白人种族歧视及以及西方中产阶级女性霸权话语多重压迫下的失语状态。通过塑造拒绝白人"拯救"的女主人公扶桑这一华裔女性形象,作家批判了白人女基督徒的道德标准,颠覆了白种人拯救黄种人的主流印象,表达了希望处于西方强势文化包围下的华裔移民群体维护自身民族文化属性的吁求,这对当代美国华裔妇女构建自身话语权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在世界文坛声誉日隆。汤亭亭是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女勇士》展示了生活在异域的华人双重身份的复杂性和面,临的困境,也透露出华裔作家创作的共性特征:其创作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想象和改写了中国文化,使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变异为带有社会集体想象的“他者”。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反抗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成名作《女勇士》一问世就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的历史地位。纵观整个文本,沉默是其中的一个主题,在《女勇士》这部反抗种族主义、男权社会,争取女性权力的文本中,沉默也体现了这一反抗精神。运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来解读《女勇士》中沉默所表达的反抗意义。  相似文献   

5.
汤亭亭的《女勇士》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在美国被作为教材和经典,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女勇士》的体裁、写作手法以及《女勇士》是否正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否真实代表了美国华裔移民的声音这些问题却一直处于争论中。通过文本内外的分析,认为《女勇士》属于自传文学,并以此为基础,就其创作手法和真实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7.
在汤亭亭《中国佬》的小说文本中隐藏着五处变性指涉。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挖掘出这五处变性指涉并将其与现实变性进行对比,引出了"文化变性"的概念;同时,参照美国学者亨廷顿建构的身份定义对这五处文本做进一步的阐释,能揭示出小说中的隐性变性与真实社会中华裔男性女性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小说中华裔男性性别转变实质上是一种被迫的、压制性的、从属的文化变性,是美国主流意识对华裔男性进行迫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傅满洲”和“陈查理”是美国社会对华裔男性形象构建的两个极端刻板形象。邪恶的“傅满洲”是“黄祸论”的结果,而这一形象又强化了“黄祸论”的观点。这种极端的带有强烈种族歧的形象受到华人强烈的反感;随着美国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改变,“陈查理”的形象逐渐替代了“傅满洲”,他聪明善良,温顺谦卑的个性不仅赢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也获得了许多华裔的认同,被认为是华裔形象的进步。但正是这种进步,让华裔美国人失去了对种族歧视的直接感受,主动以“陈查理”为导向去迎合并接受主流文化。这个“种族主义之爱”名义下的华裔形象更具文化同化的隐蔽性。《甘加丁之路》对这两个刻板形象进行了抨击,认为这两个形象都妨碍并束缚了华裔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认同自己的族裔属性才能构建起理想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特雷·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文学生产理论,结合文本细节,运用比较的方法,以中美两种文化差异及冲突,交融与和谐的根本——中西宗教差异的角度分析《女勇士》,探讨异质宗教观念对《女勇士》作者汤亭亭及其作品中主要角色的影响。通过分析儒教和基督教观念对《女勇士》作者汤亭亭及作品主要角色"我"和母亲的影响,发现两种不同宗教意识形态对作者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及最终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境"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宪政是一个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研究中国的宪政道路,就应将其置于"中国史境"下来进行.从中国宪政道路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中可以得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特点,由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史境"下中国的宪政道路和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布局结构和诗化意境两方面分析了大观园的美学价值,论证了大观园这座虚拟"园"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氏族→部族→民族是人们共同体演进的普遍规律。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我国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刊物上大量出现“族群”字眼,引起各方面关注和不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某些民族学者对英文术语“ethnic group”的错误理解造成的。为此,本文通过对“ethnic group”一词含义的研究,指出“ethnic group”是民族,不是族群,建议术语使用规范化,促进社会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的介词for在译为汉语时常作为动词使作用,而许多学生则按英语思维习惯去翻译,结果错误百出。本文介绍一些常见的介词for在汉语译文中的动词性功能及不同含义。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出贴切的、合乎汉语思维习惯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英译中"反复"修辞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中都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但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范围、使用频率比英语要广泛得多.在进行古汉语英译时,对反复修辞的处理,要采用替代、省略、变换等办法,以避免重复累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大中城市里,人们的饮食水平随着经济条件而提升,但随之而来却有各种"现代文明病"应运而生。于是,"食不厌粗"成为人们饮食的新流行与追求,粗粮饮食大行其道,人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新的饮食潮流?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神精病”语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精病"是错误的用法,并不存在"神精病"一词。"神精病"一词,是"精神病"、"神经病"、"精神"、"神经"四个词语混用、乱用的结果。由于这四个词语在词音、词形和词义方面的相似性,才造成词义的混淆,最终导致误用。可从翻译、语音和语素构成三个方面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意"乃作品成败的关键、漫画在重"意"的同时必须重"艺"、"意"与"艺"并存并重,相辅相成、在"意"与"艺"处理好的同时,中国漫画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四方面着重阐述的。漫画自成一家时,固然从原来浑然一体的绘画中继承了某些传统。但此后的路怎么走,并没有事先设计的蓝图。近现代漫画在生活的激流中诞生,并且不能不在激流中去塑造自身,它必须顺应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需求,去发展自己。而漫画应该注重"意"与"艺"的关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走出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9.
《杂宝藏经》是汉文佛典本缘部的重要经典,口语性较强,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很有价值。“云何”萌芽于先秦,流行于中古。考察了《杂宝藏经》中“云何”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李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评点家。文章以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为例,较为详细地分析和总结了李贽在古典文学评点中的文本价值的确立、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和文学创作的先进思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