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替罗非班致严重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9岁。于2010年6月15日以"反复心前区疼痛1年,再发5 d,加重3 h"入院。门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3-V6、I、aVL导联ST段压低0.1~0.2 mV,T波倒置;BP85/60 mmHg。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既往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消化道溃疡病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道1例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及检索PubMed、Sinomed,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从建库至2021年1月26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的主要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收治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应用6 h发现血小板减少,停用替罗非班后4 d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本研究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0.4±12.4)岁;急性冠脉综合征11例,急性脑梗死2例;阿替普酶溶栓后应用替罗非班者1例,单用替罗非班患者2例,联用其他抗栓药物者10例。应用替罗非班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6.0(2.5,22.3) h;4例为重度血小板减少,9例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13例患者均停用替罗非班,1例予血小板输注,2例静脉输注血小板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暂停替罗非班后,血小板平均5(4,6) d后恢复正常。结论 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可发生于用药6 h内,停用替罗非班,或酌情对症治疗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郁秀娟  丁晓梅 《安徽医药》2013,17(1):175-170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已经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治疗中,但是目前对于(GPⅡb/Ⅲa)类药物如替罗非班所引起的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并发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报道近期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内科1例因替罗非班使用所导致的血小板严重减少个案。探讨(GPⅡb/Ⅲa)类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机制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5.
高君  侯毅  陈楠 《上海医药》2021,(11):71-7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防治策略以及临床药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对1例替罗非班导致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在应用替罗非班24 h内出现血小板计数严重下降,降至1.00×109/L,伴穿刺部位瘀斑出血,及时停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计数于停药后第5天恢复至正...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调查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发生情况,为替罗非班临床安全应用提出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使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住院患者资料,对患者基本信息、药物使用情况、用药期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纳入1 102例病例,22例(1.99%)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其中男16例,女6例;轻度血小板减少症14例(1.27%),重度血小板减少症4例(0.36%),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4例(0.36%)。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发生率,发现女性患者可能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可能不是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但可能发生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使用替罗非班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发现血小板减少情况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7.
1名45岁的女性患者,因不稳定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前14天,开始规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同时连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7天。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普通肝素,术后1h,血小板下降至3×109·L-1,并伴有阴道出血。停用以上药物并予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后4日,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推测替罗非班是最可能导致血小板下降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替罗非班诱导重度血小板减少或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2月发表的有关替罗非班诱导重度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2篇为外文文献,8篇为中文文献,涉及10 141例患者,共筛选出13种暴露因素。单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老年(MD=6.23,95%CI=4.58~7.88)、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3.48,95%CI=2.25~5.38)、合并高血压(OR=1.37,95%CI=1.08~1.72)、血小板聚集率降低(MD=-8.91,95%CI=-11.17~-6.66)、血小板计数降低(MD=-21.93,95%CI=-32.81~-11.04)、血清肌酐降低(MD=10.01,95%CI=1.75~18.27)、肌酐清除率降低(MD=-32.16,95%CI=-36.06~-28.25)、肾小球滤过率降低(MD=-15.19,95%CI=-19.11~-11.26)和多种抗凝血药联合应用(OR=0.89,95%CI=0.53~1.25)是替罗非班诱导重度血小板减少或出血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65岁)、合并高血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60 ml/min)是替罗非班致重度血小板减少或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结论: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时应警惕发生重度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前进行个体化评估,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艾卡特)是一种血小板膜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Ⅱb/Ⅲa受体可逆性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唯一通路,是目前最强有力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预防心脏缺血事件,同时也适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以预防相关的心脏缺血并发症[1],但其有导致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严重的出血性并发症。本文就1例盐酸替罗非班(艾卡特)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其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思维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例58岁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予依诺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2次/d, 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以5 ml/h速度持续静脉泵入, 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15 h后患者出现痰中带血, 躯干和四肢出现散在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 考虑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 立即停止上述治疗, 给予血小板8 U静脉输注1次。次日PLT升至30×109/L, 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第3天, PLT升至57×109/L, 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第6天, PLT 144×109/L。根据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评分系统, 本例患者得分为1分, 提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性不大, 故考虑患者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很可能为替罗非班引起。  相似文献   

11.
1例3岁男性患儿因溃疡性口炎给予克林霉素0.15 g,1次/d静脉滴注,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50×109/L。第1天,患儿左膝关节出现红色瘀斑。第3天,患儿出现齿龈出血及皮肤散在出血点,血小板计数为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 s。停用克林霉素,静脉滴注甲泼尼龙(30 mg,1次/d)及人免疫球蛋白(6 g,1次/d),口服氨肽素(0.1 g,3次/d)。第4天,患儿血小板计数64×109/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6 s,凝血酶原时间11 s。1周后,患儿血小板计数升至135×109/L,瘀斑消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诱发的重度血小板减少症(GIT)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过敏导致重度GI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约10 min后出现全身发冷、颤动,伴呼吸困难,停药并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但第2天血小板计数严重下降,最低血小板计数30×109/L,无出血表现,继续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抗血小板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未输注血小板及进一步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约96h恢复正常。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疗效确切,但在应用早期,尤其24 h内可出现GIT,出现过敏表现时,不应作为简单的变态反应处理,应警惕替罗非班诱导的GIT发生,及时复查血小板计数,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梅劼  孙红兵  郭晓霞  马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03-1304,1306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中度至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并发症及其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69例妊娠合并中度至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减少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171例无血小板减少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63.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1%),先兆子痛(13.0%)及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3%)等.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减少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31.6±4.8)岁vs.( 29.7±3.7)岁](P<0.05),引产率(31.3%vs.9.9%)、早产率(27.5%vs.9.7%)及胎盘早剥发生率(9.5%vs.2.6%)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组新生儿出生5 min低Apgar评分(<7)的发生率(10.1%vs.1.7%)、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9.5%vs.2.1%)及死产率(7.7%vs.0.0%)均较对照组高(P<0..05),分层分析显示这些不良围生期结局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妊娠合并中度至重度血小板减少显著增加围生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发生率.这些不良结局与血小板较少程度呈相关性,对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较少患者需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度血小板减少症( sever thrombocytopenia,STP)对狼疮合并妊娠患者妊娠结局、产科并发症影响.方法 对2006至201 1年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SLE性ST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妊娠合并狼疮患者中,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低于40× 109/L)11例(中位数为28×109/L,范围为5~38×109/L).STP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常常合并多脏器损害.该组病例中4例胎儿丢失(包括治疗性引产3例.治疗性流产1例),余7例活产,其中早产儿5例,低体重儿4例,新生儿体重中位数为2212 9.结论 SLE相关的STP患者全身系统性病变严重,经过及时处理,在严密的围产期监测下,注意防治妊娠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1例63岁男性患者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4000 U,2次/d皮下注射)。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术后第2天血小板计数为41×10^9/L,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术后第3天血小板计数为22×10^9/L,遂停用依诺肝素钠。术后第4、5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109/L、59×10^9/L。第6天复查,血小板计数为128×10^9/L。  相似文献   

16.
还原型谷胱甘肽钠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 本文报导了一例19岁男性患者,因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静脉应用还原型谷胱苷肽,1.2g/次,1次/天,治疗期间两次应用后均发现血小板减少,停药后一周复查血小板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3例重症肝病合并感染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0、68、50岁)接受碳青霉烯类、利奈唑胺及氟康唑联合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血象变化。因疗效不佳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8 h/次静脉滴注。其中例1于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1 d后出现贫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例2、例3分别于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7 d后出现贫血加重及血小板计数下降。3例患者分别在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31、21、7 d,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8.
周庆秋  吴云 《药学研究》2018,37(6):365-36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发生严重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的相关药物。方法 临床药师对该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协助制定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对症治疗方案并全程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判定替罗非班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可疑药物。经对症治疗后,患者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病情缓解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与监护,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1例87岁女性患者因抽搐和心动过缓给予注射用丙戊酸钠1200mg静脉持续泵入,20ml/h,1次/d。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为214×10^9/L。用药8d后血小板计数降至63×10^9/L,停用注射用丙戊酸钠,改为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500mg,1次/d。5d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25×10^9/L。停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输注血小板1U,口服氨肽素1000mg,3次/d。对症治疗8d后血小板计数升至160×10^9/L。  相似文献   

20.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围产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PAT)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7例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孕妇(研究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5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56.1%vs40.0%;早产率:10.5%vs8.0%;产后出血率:7.0%vs4.0%;新生儿窒息率1.8%V82.0%,均P〉0.05)。结论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多数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但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输血小板制剂等治疗,从而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