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就诊的1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59)与观察组(67)。两组均予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鉴于此,对照组予以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曲美他嗪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浆同型半膀氨酸(Hcy)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血浆Hcy与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血浆Hcy与MMP-9水平,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
李维筠  郑志恒  宫兆滨 《安徽医学》2015,36(12):1523-152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硬化程度及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2例 ACS 患者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钙)及对照组(阿伐他汀钙),每组61例。比较治疗4、8、16周时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 NT-proBNP、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差异,并对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6周时,观察组患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治疗周期内,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期下 NT-proBNP、Hs-CRP 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指标均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NT-proBNP =5.71,FHs-CRP =5.3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88%,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能有效改善 ACS 患者机体血脂水平,降低 NT-proBNP 及 Hs-CRP 表达水平,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妹层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88-148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6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55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33%,90.00%(54/60),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45%,65.45%,2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比单独应用瑞舒伐他汀更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在心电图监测下对62例患者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并对比。结果观察组31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31例患者,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1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31例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可提升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降低心绞痛对患者的干扰,安全性高,是较为理想及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钱雪松 《当代医学》2013,(31):43-44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5%(41/4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55/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强化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常规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CRP水平,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RP水平明显升高,治疗4周后两组血浆CR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治疗组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40mg/d)早期干预能更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斑块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瑞舒伐他汀组,每组12只,空白组家兔正常饲养,模型组与瑞舒伐他汀组家兔进行动脉粥样硬化(AS)造模,并对瑞舒伐他汀组家兔给予瑞舒伐他汀1.5 mg/(kg·d)。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对家兔的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在治疗结束后运用血管内超声显像仪对家兔的管腔面积狭窄的百分率LAS%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血脂指标显著高于同时期空白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各指标水平比较仍为增长趋势,在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是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期水平(P〈0.05或P〈0.01)。对于模型组以及瑞舒伐他汀组动物,随着造模的进程,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1(IL-1)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治疗12周后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炎症因子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组动物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为(28.79±4.71)%,模型组(LAP)为(36.67±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较好地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的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12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69例)和瑞舒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强化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6周和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CRP降低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周及12周后血浆CRP水平均有降低,瑞舒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组较单纯瑞舒伐他汀组血浆CRP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减缓病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是否能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纽50例,常规治疗组50例,另外随机选择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血CRP、ET、NO浓度。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NO浓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CRP、ET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NO浓度升高,血CRP和ET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曲美他嗪组比常规治疗组血NO浓度升高、血CRP和ET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8周后,曲美他嗪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MACE的发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抗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增强,并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收治的5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每次20mg,3次/d,饭后服。观察组给予曲美他嗪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曲美他嗪用法用量同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每次10mg,1次/d,睡前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出现心律失常2例,出现低钾血症1例;观察组中出现心律失常2例,出现低钾血症1例,肝功能异常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曲美他嗪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较单用基础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2)及丹参酮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60mg/d,n=3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血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清hs-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10d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丹参酮治疗组血TC、LDL-C明显减低(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清hs-CR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丹参酮治疗能明显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脂联素水平,降低hs-CRP、TC、LDL-C水平并改善其血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2.
高晖 《海南医学》2011,22(8):33-3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苏伐他汀(10mg/d和40mg/d)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以了解较大剂量瑞苏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抑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将92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对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住院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20例,同时按性别、年龄相匹配选取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ACS患者分为对照组(n=38,每日口服安慰剂)和辛伐他汀治疗组(n=42, 辛伐他汀20 mg/d,发病48 h内开始服用),两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的浓度.hs-CR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hs-CRP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血脂,降低hs-CRP水平.辛伐他汀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每晚40 mg及每晚80mg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每晚80 mg( A组)、40 mg( B组)和对照组( C组)各40例,共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中hs-CRP、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TC、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和B组血清hs-CRP、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A组治疗后LDL-C水平低于B组(P〈0.01)。 A、B组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均较治疗前减少,中间斑块和硬斑块均增多,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A组优于B组。该药具有抗炎、稳定及逆转斑块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的临床价值。方法:用Roche/MODULAR P生化分析仪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直接匀相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计算法(TC-HDL-C)。结果:ACS组血清hs-CRP为(13.40±7.80)mg/L、TC(4.84±1.02)mmol/L、TG(1.57±0.86)mmol/L、HDL-C(1.06±0.31)mmol/L、NHDL-C(3.58±0.92)mmol/L;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为(0.82±0.74)mg/L、TC(4.68±0.81)mmol/L、TG(1.38±0.77)mmol/L、HDL-C(1.42较,hs-CRP、HDL-C、NHDL-C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C、TG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ACS组hs-CRP水平分别与HDL-C、NHDL-C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均无直线相关性(r=0.125,0.134);健康对照组用同样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也均无直线相关性(r=0.106,0.113)。结论:血清hs-CRP、HDL-C、NHDL-C水平与ACS事件发生有关,可作为ACS患者诊断、治疗、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疗效。方法入选2008年3月~2009年12月于该院住院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n=38例)和对照组(n=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该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 g/d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者心功能情况及肿瘤坏死因子(TN F-α)、白介素-6(IL-6)、N末端脑利钠肽(N T-proBN P)、高敏C反应蛋白(hs-C R 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 L-C)、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左房容积指数(LAVI)、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6 m in步行距离、心功能N Y H A分级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血TN F-α、N T-proBN P、hs-C R P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可降低TN F-α、N T-proBN P、hs-C R P水平,改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选琦  沈剑  聂书伟 《医学综述》2012,18(17):2917-291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CSA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A组为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C组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组。ACS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A、B、C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2周后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这对临床研究AC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高脂血症对大鼠脑部脂质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根据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体重随机分为基础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喂养1周、2周和3周组,每组8只.检测血脂、肝脂、脑脂及载脂蛋白E(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24-羟基胆固醇(24HyC).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大鼠形成高脂血症.从第1周到第3周,大鼠血清、肝TC、TG、LDL-C水平上升,HDL-C水平下降;脑TG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脑TC和LDL-C水平无变化;脑LDLR水平升高,血清24HyC及脑24HyC水平升高.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C、TG、LDL-C与脑TG、LDLR呈正相关,与脑HDL-C呈负相关;脑TG与脑LDLR、24HyC呈正相关,脑HDL-C与脑LDLR、24HyC呈负相关.结论 高脂血症可导致大鼠脑TG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对大鼠脑TC、LDL-C水平无影响.大鼠脑TG水平随脑LDLR、24HyC的升高而升高,脑HDL-C水平随脑LDLR、24HyC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56例AMI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Ⅰ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 =28)与Ⅱ组(阿托伐他汀40mg/d,n =28),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脂、血浆CT-1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观察AMI后CT-1的变化及其与hs-CRP的相关性,同时观察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结果 AMI患者血浆CT-1、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36.2±51.5 pg/mL vs 43.6±10.6 pg/mL,P<0.01;29.12±9.83 ng/mL vs8.76±3.45 ng/mL,P <0.01)且血浆CT-1水平与hs-CRP成正相关(r=0.732,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血浆CT-1及hs-CRP水平均下降(P<0.0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Ⅱ组血浆CT-1、hs-CRP、TC、LDL-C水平下降较Ⅰ组更明显(P<0.0]1)结论 AMI患者血浆CT-1、hs-CRP浓度明显升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AMI的发病过程,并与AMI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调脂、抗炎作用外,CT-1可能是其非降脂作用的又一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