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市民社会广场语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俊 《华中建筑》2001,19(1):11-13,31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城市公共空间特征的影响和广场设计的“现代化”语式,提出了市民社会广场设计的六条设计准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市民社会广场设计在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功有。该文不仅从作为研究范式的诉求在理论上或新的模式语言的论辨上来认识市民社会广场语式的意义,而且根据这种新的研究语式和认知框架对广场设计进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直实互动关系进行了范例性的解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思潮复苏下中国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丹 《城市规划学刊》2003,(1):25-28,3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问题 ,但是 ,对于城市规划师在市民社会中的作用还处于口号式的理解阶段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简述二战以来西方国家规划师角色的变迁历程入手 ,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以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社会”的构建特征的综述 ,指出在市民社会建构过程中 ,规划师应该利用注册规划师制度推行的契机走向社会 ,与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一起协力参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在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社会治理水平滞后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是一项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表明,整个社会被分为政治、经济和市民三大领域,市民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多质态的现象凸显,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本研究认为中国要寻求政治、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平衡,需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开发企业家精神、健全层级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五个层面入手,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与市民空间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阐述市民社会的概念定义出发,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和私人生活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市民空间设计的理论框架以及良好市民空间的设计检验标准。作者认为,良好和市民空间设计不公要重视社区对私密性的要求。同时还枯照顾到社区内部各种对立的社会关系,作为市民与特定城市地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真实写照。它应当是形体特征,生活阅历,综合效力和社会支持等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本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7)
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法治精神,构建了法治社会的良法。是法律普遍遵守的基础,形成了社会权力,消除了国家压力。本文先以市民社会三种不同的用法着手。进一步阐述市民社会在宪政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市民社会不仅培养了宪政文化,形成了社会权力,而且形成了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局面。为此,提出市民视野下如何铺垫宪政基石的几点建议,力求使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开式的基础上,显示出许多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特点。该文从作者经历了台州市市民广场设计竞标的设计碰撞,分析了城市空间体系中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新的动向,提出适应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一些新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设计与建设现状的一些现象的评析 ,揭示出市民社会对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影响 ,以及国家与社会在空间权利分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并探索了中国城市设计的可能方式 ,以空间权利平衡为认识基础 ,试图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和理想的城市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8.
上海南京东路世纪广场设计项目旨在营建具有吸引力和生机的城市市民文化空间,为市民及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富有活力的场所。通过对该建成项目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以及特色塑造等创新点的回顾,对城市公共空间市民性作一次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市民广场能否与城市集约化建设需求相适应,通过对实际参与广丰县市民广场的规划设计的具体分析,从多个不同角度审视市民广场的的多元化构建体系,从而指出实现城市集约化背景下市民广场设计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1):111-112
本文通过对罗马法的分析,认为"罗马法复兴是以市民社会的形成和扩张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背景,3R运动构成西方法律传统的源泉"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两个前提性假设之上,即罗马法是市民社会的法与内源性理念。本文通过对该二假设的质疑与分析提出需要突破传统思维范式的羁绊,才能更为真切地理解当下中国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由政治思想演变看西方市政空间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松乐  丁华 《华中建筑》2003,21(3):63-65,71
城市空间的发展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过程的物化表现,西方市政空间的演变背后反映的正是西方市民、社会、国家互动的历史,考察市政建筑和市政广场在不同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的演变脉络,使我们可以从社会学角度重新审视这种城市空间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世界巨型城市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和城市地区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大都市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在看到大都市特别是巨型城市对一国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不应忽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公民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思考对策,进行制度创新,建设宜居城市,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赵华勤 《华中建筑》2003,21(3):66-68
从城市广场概念及要素、特征论述出发,对城市广场进行分类及等级划分,并通过对城市广场体系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功能布局这三个主要问题的探讨,以期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山地城市由于地形起伏,在城市广场建设中与平原城市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山地城市应因势利导结合地形创造多维复合的城市广场空间。并以重庆为例,探讨山地城市广场的多维复合空间创造的优势与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5.
Gaborone     
The city of Gaborone, like Botswana, the nation of which it is capital, is extraordinary in African terms. Here is a city lacking in mass poverty, extensive squatter settlements or recurrent civil strife: for all appearances, an orderly, affluent urban area. For these reasons, it is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how planning authorities in a developing nation have managed urban growth. Gaborone has had opportunities other African cities have not. Thus it invites questions as to how these have been managed and expressed. A key issue which emerges is the co-location of informal,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orms of land allocation both within Gaborone City and the peri-urban regions with which it is increasingly connected. This throws up a number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inconsistent way in which planning authorities have managed this ‘balancing act’.  相似文献   

16.
城市广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城市广场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总结了现代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有关城市广场建设的几点建议,使得广场有精良的施工、足够的绿量、丰富的人文因素,从而满足居民交往需求。  相似文献   

17.
覃琳  杨宇振 《新建筑》2005,(6):73-76
通过对建筑方案中回应地方炎热气候、地方文化的承载以及相关设计构思等的解析,阐释了柳州行政中心及市民广场的基本设计概念,分析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基于当代中国急变的城市社会环境,提倡设计中加深对地区文化的认识以及选择和应用适宜的技术策略,认为加深对于地区文化与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转而投射到建筑实践中远比单纯建筑形式上的推敲更具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今的城市广场已经超出原有的意义,成为服务混合功能、构筑城市骨架、表达城市性格和提升公共生活品质的集中体现,城市中心广场在区位上的特殊性更加强了这个特点。以上海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三个广场为例,分析城市中心广场的设计要素与手法,进一步确定功能定位,塑造场所感和提升空间品质等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丽  姜学峰 《山西建筑》2007,33(20):29-30
从广场的形态、规模、围合程度、细部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广场设计的构成要素,并从四方面对我国城市广场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突出传统文化特色,从而创造出真正完美、和谐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