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提出一种采用马赫增德尔干涉仪(MZI)产生光载毫米波的光纤无线通信(ROF)系统。该系统采用基带信号与本振信号的混频信号驱动光相位调制器,以产生多边带光信号,用MZI将多边带光信号的重复频率增至2倍。建立了产生光载毫米波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用40GHz光载毫米波调制2.5Gbit/s基带信号,经60km光纤传输后,眼图清晰可见,功率代价为4.2dB。  相似文献   

2.
光载无线通信技术(Radio-over-Fiber)具有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的优点,它是通信系统中"最后一英里"的有效解决方案。在楼宇无线通信中,RoF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毫米波RoF系统可提供更大的带宽,是一种适应未来信息传输模式的楼内无线接入方式,并且正向其它行业渗透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光纤/毫米波系统中60 GHz信号的光外差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光纤/毫米波系统,其技术关键之一就是毫米波信号的光产生,光外差产生光纤/毫米波系统中的毫米波信号解决了如何将毫米波调制到光载波上这一技术难题,描述了一种光外差产生毫米波信号的方法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美国AirFiber公司发布了融合光和毫米波的新型无线通信系统——混合自由空间光/无线电(HFR)。据称,此系统在使用时无需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模拟和数字信号的光纤多路传输,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和时分复用技术,设计了光纤多路传输系统.利用EPM7128对传输的数字信号按照设计的帧格式进行时分复用发送,接收端将接收的光信号经光电转换之后解复用,恢复出传输的各路信号.实验测试表明:系统可稳定的实现四路模拟信号和八路数字信号的时分复用光纤传输.  相似文献   

6.
概述地下管线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管道失效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指出分布式光纤传感(DFOS)技术能够对地下管线进行实时监测,为其结构健康和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介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地下管线监测原理,阐述该技术在管线泄漏监测、第三方入侵监测、变形监测、腐蚀监测、地质与自然灾害监测和海底管道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当下的研究热点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两种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给出了2种灰色神经网络模型GNNM(1,1)和GNNM(2,1),该模型具有灰色系统的少数据建模优点及神经网络的精度可控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学习算法,然后通过示例说明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在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划、管理城市.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UPMIS)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抵抗无线通信信道的选择性衰落以及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提出了一种多发射天线多接收天线系统的信道编译码方法.Turbo 空时分组码系统的译码算法综合了2种码字的译码算法.采用多发射天线的系统结合空时分组码(STBC)码字矩阵和无线通信信道特性,推导了Turbo码译码过程所需的对数似然比(LLR);采用多接收天线的系统将各天线计算所得的对数似然比最大比合并(MRC)再进行迭代译码.仿真结果表明,Turbo空时分组码系统能够综合Turbo码的编码增益和空时分组码的分集增益,编译码复杂度不高,性能优异;在同等条件下,此译码算法所需信噪比优于基于最小欧式距离的译码算法近0.5 dB.  相似文献   

10.
提出并实验研究了一种基于光相位调制器(PM)倍频技术产生56GHz毫米波的光载无线通信(RoF)系统。在中心站,通过28GHz射频(RF)信号驱动PM产生了56GHz光毫米波,并将下行的2.8Gb/s开关键控(OOK)信号调制到该光载波上,然后经过20km标准单模光纤(SSMF)传输至基站,最后由天线进行发射。用户终端接收后,采用相干解调恢复出基带信号。实验结果表明,56GHz光载毫米波信号经SSMF传输20km后其功率代价小于1dB,通过无线方式传输1.1m后其功率代价小于2.5dB。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未来的宽带、无线、环保节能的接入需求,详细分析了ROF(Radio Over Fiber)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中心局的外调制器的调制非线性、光纤链路中的色散以及微波功率控制问题,并针对乡村和城市不同的实际需求分别进行讨论。提出了优化系统中信号功率控制方案,克服了光纤链路色散带来的功率衰落影响,从而实现了节能环保的宽带无线ROF接入。  相似文献   

12.
目前商用移动通信技术正由第二代(2G)向第三代(3G)过渡,国际电信联盟已经开始研究并制订第四代(4G)移动通信标准,4G技术是把目前3G移动通信系统与无线局域网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带宽、低延时和高可靠性等优点。文章首先对现有的4G通信协议进行介绍,阐述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对其采用的新技术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简单总结了无线通信技术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列车运行控制模式由传统的基于轨道电路的列车运行控制演变成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BTC).针对目前CBTC系统大多采用成熟的基于IEEE 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技术作为其数字通信传输系统,着重研究了地铁CBTC方式中无线局域网(WLAN)应用的优势,并对WLAN技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性能好等优点,在基于发光二极管(LED)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减小LED非线性的影响,将幅度-相移联合键控(APSK)与OFDM技术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引入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同时为了提高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实现系统带宽资源的充分利用,将OFDM调制与自适应技术相结合,即根据信道状况的不同,在各个子信道上使用相应阶数的APSK调制方式。文章介绍了3种典型的基于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的OFDM技术,并与基于相同阶数APSK调制的OFDM技术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APSK信号的包络要比QAM信号小,自适应OFDM技术的性能要明显优于基于相同阶数APSK调制的OFDM技术。  相似文献   

15.
针对移动IP网络,由于资源有限、有效带宽不可预测、差错率高等原因造成的QoS(Quality of Serv-ice)问题,提出了在移动IP网络中的QoS保证方法。该方法将资源预留协议(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和区分服务(DiffServ:Differentiated Services)协议相结合,采用映射技术,实现了在移动IP上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移动IP网络中端到端通信时扩展性差的问题,与原有网络相比,其通信质量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16.
首次提出了利用单个波长实现光矢量调制技术的方法。在提出的方案中,通过直接控制双驱动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DD-MZM )的射频驱动电压初始相位来获得正交条件,并在接受机端用一个纠正电路对接收信号进行调整。这种调制方式由于仅采用一个波长,不仅提高了光载波的频谱利用率,而且使正交条件不受光纤长度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整个系统的灵活性。仿真结果论证了QPSK和16-QAM两种调制格式下速率分别为2Gbit/s和4Gbit/s的42GHz毫米波信号生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越来越多的无线通讯技术,阐述了几种主流无线通讯技术的特点,并选择ZigBee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合适的无线通讯技术。在分析了多种定位技术和定位算法的原理和特性的基础上认为选择利用ZigBee无线收发芯片上的RSSI这种间接测距方式来定位能使WSN节点定位技术以低成本高稳定性地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无线网络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作为工业控制系统无线网络通信的底层基础,是保证无线网络高效通信的关键协议.针对搭载多收发器无线终端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能源有效的MAC协议—MH-MAC,该协议可根据不同网络环境和应用的需求,灵活地配置信道分配方案和介质访问策略,采用MH-RS调度算法来协调多个收发器高效工作.最后与B-MAC协议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表明MH-MAC协议在提高网络带宽、降低传输时延、增加网络吞吐量和减少能量消耗等方面明显优于B-MAC协议,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GPON系统物理媒质控制(MAC)层的关键技术动态带宽分配(DBA)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带宽分配(DBA)算法——基于QoS的二层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并给出该算法的实现流程图。性能分析与对比表明,该算法可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对不同用户和不同等级的业务都具有很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基于端到端的一级视频差错保护方案大多没有考虑有线与无线混合网络的包丢失原因的差别,所以整体效率不高。为此,针对有线无线混合网络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H.264数据分割的混合动态不均等差错保护策略。接收端可对有线和无线网络上不同原因导致的丢包进行区分,视频服务器通过接收的RTCP(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反馈,利用RS(Reed—Solomon)码和LDPC(Low Density Parity Code)码分别对抗网络中的丢包和误比特,针对H.264数据分类的重要性不同以及信道质量的变化,给予不同程度的动态保护。实验结果表明,这种两级保护混合抗误码算法与传统的基于包的端到端一级不均等差错保护相比,冗余度降低了约15%,而接收的视频质量提升了约4dB,且很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端接收的有效数据率,为解码器进行差错隐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