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天空中搜寻围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但一直颗粒无收,直到1991年亚历山大·沃尔兹岑(Aleksander Wolszczan)和戴尔·弗雷尔(Dale Fral])在奇特的脉冲星PSR B1257+12周围发现了一个行星系统。4年后,米切尔·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克洛茨(D1dler Queloz)则在一颗普通的恒星飞马51周围发现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它每4.2天就会绕其宿主恒星转动一周。  相似文献   

2.
美国天文学家用凯克1望远镜上一个高新的成象系统在一颗称为WR104的恒星周围发现了一绝无仅有的旋涡尘云。由于这颗恒星离地球太远了,大约4800光年,用常规技术是无法成象的,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把这架望远镜当作一个干涉仪使用。通过遮幅凯克95%的光接收面积,他们描绘了?..  相似文献   

3.
《天文爱好者》2008,(4):30-31
8年前悉尼大学的Tuthill博土在人马座中发现了如旋转风车般优美的恒星系统,称之为WR104。它包含一颗极不稳定的沃尔夫-拉叶型恒星,这是一种濒临超新星爆发前夜的恒星。最近Tuthill等人用凯克望远镜拍摄了WR 104的精细照片,发现它的中心有两颗恒星以8个月的周期互相绕转,它们周围则是由炽热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螺旋形结构,就好像手枪里的膛线一样,一旦其中的超新星爆发,大量密集的伽玛射线就将沿着螺旋平面的法线直奔地球而来!他们发现WR 104的螺旋结构在与我们视线垂直的方向完美地伸展,意味着我们几乎正好对着它的漩涡中心。  相似文献   

4.
M型恒星(M dwarf)是主序星中质量较小的恒星,也是银河系中数量最多的恒星类型,在其周围形成的行星通常距离主星较近,宜居带也比F、G、K型恒星更靠近主星,更有利于发现系外宜居行星.研究表明, M型恒星周围平均存在2.5颗小质量行星,约为F、 G、 K型恒星的3.5倍,但M型恒星周围巨行星的出现率(occurrence rate)则比F、 G、K型小一个量级.基于M型恒星周围发现的401颗行星的参数开展了统计研究,发现质量越大的行星平均轨道半长径越大.类地行星约占行星总数的74%,且轨道半长径均小于1 au,其中28颗行星具有潜在宜居性.根据行星质量-半径关系,在质量等于4倍地球质量(M⊕)处存在一拐点,除少数几颗行星外,大部分小于该质量的行星可能都是由约65%的硅酸盐和约35%的铁组成,大于该质量的行星半径则随质量增加而迅速增大.约60%的M型恒星周围的行星位于多行星系统且轨道分布紧密,相邻行星轨道在3:2、5:3及2:1等平运动共振位置处存在峰值. M型恒星的多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等问题对现今的行星形成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与电离氢区成协的红外尘泡是研究恒星形成尤其是触发恒星形成的理想天体实验室.利用多波段数据对银河系中最大的尘泡之一N109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对其近邻介质及其中恒星形成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N109周围存在56个致密团块,主要分布在正北部和西部.它们均可能形成恒星,其中5个很可能形成大质量恒星,而其他的均可能形成小质量恒星...  相似文献   

6.
《天文爱好者》2008,(10):15-15
这张由“斯必泽”空间红外望远镜新近发布的照片,显示了一片彩色的星际云,称为W5,其中包括了众多不同“辈份”的明亮恒星。这张照片还显示出了一个强烈的证据,即大质量恒星能通过它们猛烈的恒星风和辐射而触发它周围新恒星的形成。这一发现将在11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登出。  相似文献   

7.
杨辰涛 《天文学报》2019,60(3):104-107
<正>随着亚毫米波望远镜的发展,利用这些新的探测设备,人们在亚毫米波段发现了一类高红移且富含尘埃的星系,将其称为亚毫米星系.这类星系的发现革新了我们对星系的演化以及极端条件下的恒星形成过程的认知.这些亚毫米星系是宇宙中最强的星暴星系,其中的恒星形成过程产生的能量接近爱丁顿极限.人们普遍认为这类星系正是近邻宇宙中那些大质量星系的前身天体.但是,很难解释其在高红移为何具有较高的数密度.它们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会被处于视线方向上的大质量星系通过引  相似文献   

8.
江治波  杨戟 《天文学进展》2000,18(4):320-335
分子氢的红外振动发射线是显现年轻星质量外流的重要谱线之一。自Gautier等人1976年在猎户座发现年轻星质量外流的分子氢发射开始,人们在银河系内几乎所有的恒星形成区都发现了这种线发射。研究表明,分子氢发射与年轻星周围的其它活动现象(如分子外流和光学喷流)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红外和光学喷流代表了年轻星剧烈活动的两个侧面,是喷流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强弱不同的表现,这种作用还拖带周围介质,产生分子外流,光学、红外喷流和分子外流组成了恒星形成区壮观的景象,它们是恒星形成活动的重要标志。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年轻星外流活动现象的观测越来越丰富的详细,使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本质越来越了解。在20世纪90年代NICMOS等大阵列红外探测器投入使用后,红外成像观测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在70个左右的区域里发现了H2发射,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加,今后的研究主要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高分辨观测,进一步了解H2发射的结构以及与光学喷流和分子外流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天观测,了解银河系内的恒星形成H2区发射的大尺度结构和恒星形成的统计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的系外行星探测揭示了行星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为了深入研究适宜生命居住行星的普遍性,一方面需要了解宜居行星的特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已发现系外行星的分布特征,推算该类行星在恒星周围的存在几率.在目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凌星法发现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如Kepler空间望远镜所观测的系外行星共有2344颗. 2018年Kepler正式退役,其科学团队发布了最终版的Kepler Data Release (DR25),包含观测季度Q1–Q17的恒星共198709颗.通过对Kepler数据的分析,使用逆检测效率法和最大似然分析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对系外行星半径周期参数空间内的行星生成率进行了估算,同时将计算样本根据恒星的光谱类型进行分类,分别估算得到了F、G、K型的Kepler恒星周围的行星生成率及其整体的生成率.对于半径范围1–20 R(R为一个地球半径),轨道周期范围0.4–400 d的Kepler凌星系外行星,宿主恒星为F型时逆检测效率法和最大似然法估算得到的行星生成率分别为0.36±0.02和0.47±0.02,宿主恒星为G型时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太阳系中有九颗大行星车水马龙地围着太阳运转。太阳系外也有行星围着恒星转吗?在10年以前这是个不解之谜。1995年的一项发现为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解答。 1995年10月6日,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梅奥和奎洛兹在飞马座51星周围发现一颗行星作轨道运动,其质量约为1.5个木星质量,到飞马座51的距离约7×106  相似文献   

11.
近日,来自日本国立天文台,由武川俊哉(ShunyaTakekawa)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对星际气体云进行了高分辨率的观测。他们发现了一个周围有气体云围绕的隐藏黑洞。科学家预测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潜伏着超过一亿个寂静的、不为人知的黑洞,这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闻速递     
01我国天文学家发现最大恒星级黑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f音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这一研究成果由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于2019年11月28日发布。  相似文献   

13.
恒星的磁场     
一.引论太阳除了它的黑子周围有强大磁场存在外,在1913年黑耳(G. E. Hale)发现它还有一个普遍的磁场,强度约50高斯。作为一个普通的恒星的太阳既然有磁场存在,那么其他恒星是否也同样地会有呢?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研究题目,并且可以预料到,从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解决不少天体物理学上现存的问题。过去,天文学家主要只用温度与压力两个因素来解释天体光谱。有一些特殊的恒星光谱中出现著特别强的谱线(如猎犬座α~2星的光谱中有许多希有土  相似文献   

14.
宇宙信息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09,(12):14-17
HARPS新发现32颗太阳系外行星 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搜寻(HARPS)计划宣布新发现了32颗太阳系外行星,这使得系外行星的发现总数超过了400颗。这批新发现的系外行星涵盖了过去发现的所有类型,从热类木星、超级海王星和超级地球再到低质量、贫金属恒星周围以及多行星系统中的行星。  相似文献   

15.
探秘比邻星     
将来有一天,我们要进行星际旅行,最容易到达的目标应该是比邻星,因为它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最近几年,天文学家的眼睛紧紧盯住了它,通过多种观测设备,获得了不少有关这颗恒星的新发现。让人兴奋的是,在比邻星周围有一颗跟地球相似的固态行星,或许,将来人类可以移民到这个星球。比邻星,到底是一颗怎样的恒星?它的附近有多少星球?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身世。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家猜测由于一些直径2 000千米,像冥王星那样大的天体与近距恒星织女星相撞使得织女星的星周盘比以前认为的要大。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最近观测证实果然如此。由于织女星的光加热了碰撞形成的残骸,“斯必泽”的红外望远镜发现了残骸的辐射。织女星位于天琴座,距离地球25光年,是夜空中第五颗亮星,比太阳亮60倍1984年红外天文卫星观测了织女星,发现了一颗典型恒星周围存在尘埃粒子的第一个证据。由于织女星离我们很近,而且它的极面向地球、使天文学家有机会对其周围的尘埃云做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约100年以前,埃德温·哈勃的两个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首先,他第一次测定了仙女星系的距离,这一距离远远超过了银河系恒星分布的边界,人们这才发现拥有上千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也不过是宇宙众多“星系岛”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天文学家发现时钟座τ有一个质量至少是木星2倍的行星,这是在大小类似地球轨道上找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最近,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用欧南天文台3.6米望远镜上的近红外适应光学系统(ADONIS)获得的图像显示,在同一颗恒星的周围还有一个尘埃盘。  相似文献   

19.
迷你太阳系     
卫星环绕行星,行星环绕恒星,而现在天又学家发现行星也可以环绕像行星那样小的天体运行。斯必泽空间望远镜发现一颗质量格外小的褐矮星周围有一个构成行星的尘埃盘。这颗褐矮星称为OTS44,仅有木星质量的15倍。以前发现的有行星盘环绕的褐矮星都比木星质量大25~30倍。  相似文献   

20.
过去50年的研究使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可以将我们银河系比拟为一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巨大的分子云凝聚成恒星,恒星戏剧性地死亡时将在其内部锻炼出来的许多化学元素抛撒到广大的星际空间,从这样的星云遗迹诞生出新一代的恒星,而于众多恒星之中,至少在有一颗距银心2.5万光年的恒星周围出现了能够仔细思考我们星系的结构和演化的智慧之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