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同层排水技术在国内逐渐兴起,预计将成为建筑排水管道敷设的主流方式,其应用日益广泛,文章通过与传统隔层排水技术特点对比分析,介绍了同层排水技术的主要形式、设计和做法中的技术要点,探讨了同层排水系统中的几个焦点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以隐蔽式安装系统为主,详细的介绍了其设计中的技术要点和优缺点,最后认为同层排水技术是今后建筑排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市青山区某居住小区为例,对该小区的排水管网进行合理概化,构建基于SWMM的水力模型,以1 a、3 a、5 a为重现期校核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通过模型计算,该小区排水能力不符合现行的武汉市排水设计规范。在1 a、3 a、5 a重现期下该小区溢流节点随之增加,不同重现期下溢流节点所占比为40%、52%、64%。针对该小区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3种不同低影响开发(LID)组合方案的措施,对该小区进行了改进。结果显示,1 a、3 a、5 a重现期下无节点发生溢流,降低了管网排水压力,满足了现行排水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3.
杨波  徐树斌  严松宏 《甘肃科技》2010,26(3):76-77,112
为保护洞顶山区的水资源和环境,近年来,隧道防排水开始尝试"以堵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但是,隧道封堵地下水便会承受巨大水压力,尤其是深埋岩溶长隧道,水压力往往高达若干兆帕,使衬砌难以承受。因此,确定隧道外水压力成为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以堵为主,防排结合"中"堵"是控制流量,而"排"则是减小作用在衬砌结构上水压力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在衬砌背后设置排导系统,用以消减水压力;另一方面采用地层注浆来控制地下水排放流量。就此根据公式导出水压力、排水量与注浆圈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我国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的发展、展望21世纪在建筑给水排水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景,将有助于对现有的给排水系统、设备器件进行改进,以适应人们对建筑给排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考虑城市暴雨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点,选用合适的地表径流系数计算雨水口汇集的待排水量.将暴雨在雨水口汇集、管道传输和泵站排出的过程看作为一个多级串联的排队系统,同时根据城区不同重要等级确定其排水等待时间约束,通过计算防汛泵站及管网的建设与运营费用,构建以总成本和最长排水等待时间为双目标的城市防汛泵站选址模型.通过嵌入禁忌搜索算法改进遗传算法,求解复杂的防汛泵站非线性选址问题.实际案例分析表明多级排水理论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排水系统,也指出排水泵站数量、泵站地址及暴雨重现期等对城市排水系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连星 《科技信息》2012,(11):379-380
以流体力学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研究长距离下山施工排水特点,制定各类参数。在对排水系统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同时强化对设备设施的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排水系统的正常使用,最后对排水中常见的故障进行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A2SBR 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启动和脱氮除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缺氧SBR(A2SBR)系统,研究了反硝化除磷单污泥系统的启动条件,并考查了该工艺的脱氮除磷效能。结果表明,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种泥,在厌氧相进水COD浓度250mg·L-1,缺氧相进水NO-3-N浓度30mg·L-1左右时,通过"厌氧-沉淀排水-缺氧-沉淀排水"的周期性运行,可在29d内成功启动A2SBR反硝化除磷系统;运行方式改为"厌氧-缺氧-沉淀排水"后,A2SBR系统很快达到了稳定,在厌氧相和缺氧相HRT分别为3h和4.5h的条件下,其脱氮和除磷效率可分别达到90%和95%,COD去除率大于88%,最终出水的COD,NO-3-N和PO3-4-P浓度可分别降至28,3.35,0.57mg·L-1,表现出良好的反硝化脱氮和除磷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地下水丰富、降雨多水地区采用强夯法处理滨海冲淤积土砂混杂的沉积土地基,降水消压是保障加固效果的施工难点和关键技术措施。为解决该难题,将两项新型专利降排水技术"水气分离集成管井"和"低位负压组合排水结构"应用于南通地区6~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的强夯施工,通过试验区施工监测和效果检验测试对其机制特性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监测结果表明,两项新结构集成了水力释重、真空负压和多通道立体排水等多项降排水机制,均体现出良好的降排水和孔压消散能力,但在降水消压的快慢、夯击能量的深层传递和土体侧向水平位移特性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结构特点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静力触探Ps值增大3~5倍,地基承载力提高1.8~2.2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强度指标改善明显,反映了动力夯实为主、降排水预压固结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郭强 《科技信息》2013,(11):483-483
本人从事了多年的物业小区技术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经常会去协调家属因为给水、排水、消防等方面的纠纷。分析纠纷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相互干扰所引起。在对发达国家已经研究较为成熟的几种人性化的给水排水新技术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住宅给水排水的发展方向应立足于"互不干扰"的工作理念,觉得以下这几种技术是今后住宅给排水系统必然的发展趋势。并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及对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沿海城市P的北洋区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SWMM模型模拟30年一遇最不利24 h降雨遭遇洪潮时,区域现状城市水系排水能力以及内涝分布情况;并通过模拟的结果,对区域本底水系进行调整。通过优化水系排水方向、重构排水防涝河网以及改造新增蓄涝区来完成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优化。优化后的排水防涝系统可将现状南北向排水调整为东西向排水,减弱潮汐顶托作用,并以最佳主干河道规模和新开排放口数量,提升水系调蓄和排水能力;最后确定蓄涝区位置与调蓄容积,收纳剩余因潮汐顶托而产生的涝水量。结果表明优化的排水防涝系统有效的解决了现状4 195. 42万m3的涝水量,并将洪水排放水量提升了2. 25倍,水系排水能力得到了较大加强,P城市北洋区域排水防涝问题被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地下厂房防渗排水系统渗流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求解无压渗流场结点虚流量法的基础上,结合可精细模拟密集排水孔复杂渗流水力行为的改进排水子结构技术,对某地下厂房厂区洞室群围岩区三维渗流场进行了有限元求解分析,着重研究了防渗排水系统中的帷幕和排水幕的渗流特性.研究表明,排水幕在排水通畅的前提下具有强大的排水能力,其排水孔间距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渗流场水头分布影响不明显.因此,可适当加大排水孔间距,以减少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2.
采用Ebsilon软件构建了海产养殖余热回收和热泵供热系统的热力循环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一个典型的海产养殖热泵系统工程案例的系统缺陷。经过优化,系统能效提高一倍左右,以青岛地区冬季室内一个海参育苗池为例,日节电可达2 000 k W·h,节能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研究表明,利用热泵回收海产养殖排水余热,最关键的是要遵循"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科学用能原则。  相似文献   

13.
提出相位复式励磁装置与供热为主的汽轮发电机常规接线配装存在的问题,从研究改进"相复励"接线方式入手,以满足供热式汽轮发电机励磁的需要, 推荐使用改进的新型接线方式.  相似文献   

14.
肖云 《科技信息》2011,(15):J0366-J0366
我国住宅卫生间采用的传统排水方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预计同层排水技术将成为住宅排水设计的主流。文章对几种不同形式的同层排水技术在住宅卫生间的应用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襄樊城区排水设施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区排水建设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矿山地下排水、排泥系统相互分离的现状 ,确定了一种排水排泥分立系统合二为一的新方案 ,以优化排水、排泥系统 ,减少设备投资 ;确立了井下排水排泥系统的水泵选择方案及排泥量约束条件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排泥量与排水量的合理匹配 ,辅之以无底阀的引水方式 ,使水泵无论是单机工作还是联合工作 ,泵水系统总能工作在最高效率状态之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网能耗 ,且便于实现井下排水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17.
郭迎庆 《科技信息》2010,(30):387-388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给排水专业《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了地下洞室“以排为主,防、排、堵、相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的多层超强复合防排水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内蒙古乌兰图嘎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露天煤矿的水文地质情况,对该矿的疏干排水方式进行了多次试验改进,最后确定的盲沟疏干排水方式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为类似煤矿的疏干排水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变电站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电力元件的概念,以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电气设备对变电站系统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从系统层面定义变电站破坏等级,以输出线路连通状态为指标评估变电站系统破坏状态.针对变电站系统的特点,在传统warshall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适用于变电站系统网络连通性分析的高效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变电站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通过一个算例分析对所提的改进算法和易损性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变电站系统以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为主,罕遇地震作用下,变电站系统震害情况严重,以中等破坏和毁坏为主;变电站系统震害情况随地震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加剧;增加主接线系统的输出线路数量有助于提高变电站抗震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