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者分析7年内(1966~1972年)经尸解证实的315例成人急性白血病的死亡原因。感染(单纯感染或合餅其他病变)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占75%,其次为出血,占24%(单纯感染占66%,单纯出血占15%,感染加出血占9%),器官功能衰竭占9%,其他占1%(电解质紊乱3例,糖尿病酸中毒1例)。最常见的感染为全身性(76%)和肺部(21%)感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120例低原始细胞型白血病(Oligo-blastic leukemia)进行了分析。此型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是:①骨髓中原粒细胞中度增高,原粒多于7%,原粒加早幼粒≤50%;②骨髓再生不良;③周围血中白细胞少于2万。 120例中,2/3的年龄在60~80岁,15例在50岁以下。男70%,女30%。15例尚存活,51例已死亡,54例失去联系。27例病程超过2年,13例超过或长达3年。这13例中4例尚存活,其中1例已7年,9例存活3~6年后死亡或失去联系。随访66例明确知道其结局者,中数存活期为14个月。35例的死因分析:22例(63%)死于出血或感染,5例(14%)死于急性白血病发作,8例(23%)死于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3.
1985~1991年,我院收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112例,死亡91例(81.25%),现对其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6~74岁(平均38岁)。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6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29例。诱导化疗期及停药后2周内死亡64例(下称Ⅰ组),非治疗期死亡27例(下称Ⅱ组)。 2.死因分析: (1)感染:发热是AL患者死亡前的常见症状。本组死亡前发热83例,其中持续高热(≥39.5℃)> 3天51例。因感染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作者分析了用Latamoxef(Lmox)治疗135例血液病并发重症感染的临床效果。男73、女62例。急性白血病67例(其中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0例),约占总数的一半,如加上成人T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前期、骨髓纤维化症等则达93例(70%),其它还有何杰金病及恶性淋巴瘤20例(14.8%),多发性骨髓瘤11例(8.1%)等。重症感染以败血症(11例)及疑似败血症(58例)最多,占51.1%,其次为肺炎39例(28.9%)。Lmox用量2~9g/d,多以2g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病情凶险,往往因并发感染、出血而死亡。本文分析我院1965~1983年住院诊断明确的急性白血病200例,其中有明显感染者110例占55%,有明显出血者63例占32%。因感染死亡者44例占22%,因出血致死者52例占26%。因此出血居死亡第一位,感染居第二位。本文重点讨论本病的感染与出血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出血死亡原因,旨在改善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分析1967~1980年549例溃疡病急性出血病人,胃溃疡209例(38%),十二指肠溃疡340例(62%)。死亡51例(9.3%),男30,女21,胃溃疡36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年龄因素对溃疡急性出血的治疗结果有重大影响,60岁以下死亡率3.7%,老年人死亡率29%,70岁以上死亡率51.3%。胃溃疡出血死亡率17.2%,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死亡率4.7%。作者认为也和年  相似文献   

7.
165例急性白血病死亡原因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165例急性白血病(非M3)的死因。方法:回顾165例急性白血病(非M3)死亡病例,总结急性白血病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时的疾病状态。结果:1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M3)的主要死因为感染(45.7%)和出血(28.4%),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8.6%)和肺部弥漫性损害(6.9%),44.0%病例死于疾病的复发阶段,28.4%在发病早期,25.0%在未缓解期内,仅2.6%死于完全缓解阶段。49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死因为感染(34.7%)、出血(30.6%)和浸润(26.5%),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为败血症,出血和浸润最易累及的部位分别为颅内和中枢神经系统,多数病例死于疾病的早期(45.0%)和复发阶段(51.0%)。结论:感染、出血和浸润是急性白血病(非M3)的三大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临床老年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的10例老年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患者并发症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有1例患者产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占10.00%),9例患者感染(占90.00%)。治疗后4例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占40.00%),6例患者死亡(占60.00%),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容易产生感染,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预后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布特征及不同年龄组患者染色体预后分层特征.方法 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2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15例患者中,有足够可供分析分裂相者202例,检出异常克隆149例(73.8%),各年龄组异常克隆检出率分别为,≤30岁组73.0%(27/37),31~59岁组74.4%(64/86),≥60岁组73.4%(58/79),各年龄组异常克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在检出分裂相的17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中,预后良好核型41例(24.0%),预后中等核型80例(46.8%),预后不良核型50例(29.2%);预后良好核型中以t(15;17)最多(占65.9%);预后中等核型中以正常核型为主(占53.8%);预后不良核型中以复杂异常为主(占84.0%).≤30岁组预后良好、中等及不良染色体核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0.0%、36.4%和13.6%;31~59岁组分别为24.3%、48.7%和27.0%;≥60组分别为16.0%、48.0%和36.0%.≤30岁组预后良好核型所占比例较其他两组高(分别为P=0.021和0.001),≥60岁组预后不良核型所占比例高于≤30岁组(P=0.046).2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具有预后不良核型者10例.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为预后分层提供重要依据,AML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预后不良核型比例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现状,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7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分析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根据176例患者治疗30 d后的情况分为生存组(145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白血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81株病原菌,其中5例为混合感染。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13株,占62.43%,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为62株(占34.24%)和35株(占19.34%)。革兰阳性菌66株,占36.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为29株(占16.02%)和20株(占11.05%)。革兰阳性菌普遍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头孢唑林、苯唑西林敏感,其中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敏感,其中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耐药性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2、感染性休克、中性粒细胞缺乏、白血病初始治疗、感染多重耐药菌是影响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多,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可作为抗感染用药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现状,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7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分析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根据176例患者治疗30 d后的情况分为生存组(145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白血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7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81株病原菌,其中5例为混合感染。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13株,占62.43%,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为62株(占34.24%)和35株(占19.34%)。革兰阳性菌66株,占36.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为29株(占16.02%)和20株(占11.05%)。革兰阳性菌普遍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头孢唑林、苯唑西林敏感,其中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敏感,其中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耐药性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2、感染性休克、中性粒细胞缺乏、白血病初始治疗、感染多重耐药菌是影响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多,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可作为抗感染用药首选。  相似文献   

12.
1972年的报道称,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寿命明显缩短,死亡原因以心血管事件为主。本文报道1972年以来,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寿命是否延长,确定内外科治疗能否改善预后。417例按照柏林疾病分类标准确诊为马凡综合征,1970年前死亡47例(11%)。死亡原因已知的42例中,30例(71%)为心血管事件。本组死亡年龄高于1972年的报道(41±18岁对32±16岁,P=0.0023)。中位(50%)累积  相似文献   

13.
医院感染是老年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为探讨老年AL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我们对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住院的116例老年AL患者医院感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急性胆道疾病中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息者就诊较迟或无效治疗,临床表现隐匿,很快发生胆囊壁坏疽,脓毒性并发症和肝功不全,都会导致老年患者术后高死亡率。作者1976年至1984年收治本病148例,其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有132例,年龄分布:60~70岁113例,70~80岁23例,80岁以上12例。本病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7年(1至40年),36例(占24.2%)既往史中有1至3次本病急性发作史,而且其中3例曾伴有发热和黄疸;12例(占8.1%)系结石性胆囊炎(X线证实)。有2例由于其他病在作者医院住院时胆囊炎发作,余下的146例中有33例是发病后最初12小时入院,71例12至24小时入院。入院时28例(占18.9%)有黄疸,82例(占55.2%)触到胆囊,2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白血病发病的基本情况和规律.方法 总结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10月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200例儿童白血病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本组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46例(73%),ALL免疫表型中B系124例(85%),初诊白血病细胞核型异常率为44.8%.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男性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性.10岁以下白血病患儿占90.5% (181/200),ALL患儿中1~5岁占57.6%.结论 我院儿童白血病以ALL居多,其免疫表型以B系为主,初诊白血病细胞核型异常率高;ALL、AML患儿中男性高于女性,10岁以下患儿比率高,1~5岁为AML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近25年来,肺结核病的情况发生了相当的改变。比较了1960~1963年与1935年的尸体解剖材料,发现1935年时5岁前受感染的占儿童的35%(大多数是新鲜未愈合的病灶);在60年代调查的40例,只有1例见结核病变化(原发性肺部病灶)。1935年时6~10岁被感染的占儿童的一半多(56~70%),而  相似文献   

17.
1972~1982年,本院共收治急性肠梗阻病人710例,其中死亡102例(14.4%)。死因分析如下:①就诊晚。发病后24小时内就诊者15例(占14.7%),72小时后就诊者46例(占45.1%)。显然,就诊越晚者死亡的比率越高。②贻误手术时机。本组有72例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国外报道5年无病生存者占完全缓解病例的50%,亦有达到65~70%,预计其中85%的患儿可基本治愈。这与白血病原发和复发部位(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侵害逐渐得以解决有关。但睾丸作为第3复发场所,睾丸白血病的发生率正在上升,应视为本病早期复发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其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对生育的影响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恶性淋巴细胞在骨髓、外周血和其他器官克隆性增殖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占急性白血病的30%~40%.Ph染色体在各类型急性白血病均是最不良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作者复习1974~1980年所见急性白血病50例,发现14例(28%)发生急腹症死亡.部分做了尸检。分析这些病例所用的化疗药物、发病时粒细胞数及血小板数、曾接受何种抗生素治疗及其临床表现,其结果如下。 14例中10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白血病诱导治疗以用阿糖胞苷最多(13例),柔红霉素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