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1988~1998年妊娠合并心脏病118例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患病率1.01%,孕产妇死亡率25‰,围产儿死亡率60.3%,两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同期非心脏病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因此必须加强心脏病孕产妇的产前监护,正确判断心功能情况,预防心衰发生,适时终止妊娠,可以获得良好结局。  相似文献   

2.
分析1988 ~1998 年妊娠合并心脏病118 例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患病率1 .01 % ,孕产妇死亡率25 ‰,围产儿死亡率60 .3 ‰,两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同期非心脏病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因此必须加强心脏病孕产妇的产前监护,正确判断心功能情况,预防心衰发生,适时终止妊娠,可以获得良好结局。  相似文献   

3.
自1987年1月至1991年12月,5年间我院共收治11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其发生率0.47%,病死率0.87%,围生儿死亡率17.24‰。发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第一位(34.78%),凤心病为第二位(23.48%);心衰发生以风湿性心脏病为首位。本组病人中心衰病人均有明显诱因,包括肾功能损害、贫血、肺部感染、高血压、房颤、肺动脉高压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衰多发生在孕晚期,其中心功能Ⅲ~Ⅳ级尤应重视。因此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要控制心衰诱发因素,诊断早期心衰,积极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对减少孕产妇死亡、改善母婴预后至关重要。妊娠合并心脏病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宜在有内科监护和抢救的条件下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6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加强产前监护,产时和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防心衰发生.结果 发生心衰12例,其中外院转入7例,本院发生5例,围产儿死亡2例.结论 加强心脏病孕妇围产期护理,是确保母婴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心脏病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明 《右江医学》2008,36(4):419-4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99年元月~2007年5月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妊娠合并心脏病不同级别心功能对母婴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病率为0.92%,妊娠合并心脏病剖宫产率65.56%。心功能Ⅰ~Ⅱ级与心功能Ⅲ~Ⅳ级比较,妊娠周数、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早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孕产妇心衰发生率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加强孕期监测,早期预防,及时治疗,选择正确方式适时终止妊娠,可获得良好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降低子痫发生率的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78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1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孕产妇死亡1例,病死率2.4%,围产儿死亡7例,病死率为16.3%。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适时终止妊娠,注意产后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子痫的发生率,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危及母婴安全的临床护理,从而使心脏病孕妇能顺利渡过孕产期,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入住院9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护理.结果 根据95例各类心脏病特点和产科的特殊性,针对性加强护理,孕产妇死亡1例,病死率1.05%;围产儿无死亡.其余完全达孕产期.结论 应用护理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心脏负担,防止母体和胎儿的低氧,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影响母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0a间46例妊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脏病孕产妇只有1例死亡,病死率21.74‰,围生儿病死率为69.76‰,较一般围生儿病死率12.9‰高5.4倍。孕前未行外科手术者,发生心力衰竭者明显多于已行手术者,早产儿、胎儿生长发育迟缓(IUGR)及死胎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后者。本组剖宫产率为30.2%,其中心功能Ⅲ、Ⅳ级者4例,占9.3%。25例阴道分娩者发生心衰死亡1例,而剖宫产的18例病人无1例死亡。结论心脏病孕妇,尤其是发生过心力衰竭的孕妇,其胎儿的预后较正常孕妇的胎儿差。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妊娠前经治疗心功能Ⅰ~Ⅱ级者能胜任妊娠。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根据产时产科情况及心脏功能,适时终止妊娠可获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重度妊高征并发心力衰竭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并发尽力衰竭(心衰)的认识和防治能力,降低围产儿及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选取19例妊高征并发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其临床表现、心电图、治疗、分娩时机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心电图早期表现,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剖宫产率等方面与同期妊娠的妊高征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重度妊高征并发心衰患者发病突然,治疗困难,易形成永久性高血压及心脏病,此类患者在发病早期已有心电图的改变,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增高,剖宫产率增高。结论:重度妊高征并发心衰是妊高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生命。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疗效.方法:对4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所采取的产前监护、分娩期和产褥期的护理、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等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43例心脏病孕产妇均顺利度过危险期,平安出院.结论:观察早期心衰症状及做好预防措施,提高临床观察和分析能力,可降低心衰的发生和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14-251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5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结果: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0.76±3.42)%与(-1.61±2.05)%,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2.53±1.21)ms/R-R与(9.56±4.03)ms/R-R,P<0.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HRT现象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分析18例二次心脏手术的原因及结果。以风湿性瓣膜病MVP后二次手术居多(61%)。结果显示,手术并发症9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选择恰当的二次手术时机,改进手术操作,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可有效减少二次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40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超声心动检查。术前主要诊断为风心症,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是城墙样或马鞍样改变,各房室内径明显增大,尤以左房增大最著,心功亦示不良。术后复查见二尖瓣的平顶样改变已消失,代之以人工生物瓣的正常活动图形,各房室内径缩小,亦以左房最著,回缩率达23.8%,左室回缩率为11.2%,右室回缩率为10.6%。而主动脉根部却相应增宽,增定率达9.1%,心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以超声心动图观察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50(46.7%)例伴左室肥厚(LVH)者的肥厚类型及相应左心功能特点,并与104例健康者对照。结果发现,向心性、不对称性及扩张性肥厚的构成比分别为47.3%、42.0%和10.7%。扩张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向心性及不对称性肥厚组左心舒张功能减退且后者的改变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414例病人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14例中风湿性瓣膜病349例、退行性瓣膜病21例、先天性瓣膜病13例,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31例。共行主动脉瓣膜置换(AVR)94例,二尖瓣置换(MVR)255例,双瓣置换(DVR)65例。414例手术并发症74例(17.9%)。围术期死亡16例(3.86%)。随访4个月-10年,远期死亡12例(3.02%),余各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适当地选择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及恰当的术后抗凝治疗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衰ACEI治疗后醛固酮逃逸与螺内脂治疗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衰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治疗后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Ald)活性变化及醛固酮逃逸程度 ,探讨加用螺内脂治疗对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93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CEI加螺内脂 (观察组 )和不加螺内脂 (对照组 )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CEI治疗前、治疗 1个月及 6个月时血浆肾素 (PRA)、AngⅡ、Ald的活性 ,观察治疗前后AngⅡ与Ald的变化及比较两组醛固酮逃逸程度 ;以 6min步行距离为客观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 1,6个月步行距离的改变 ,借以评价心功能改善的程度。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ngⅡ活性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 ( 14 3± 5 9vs 15 8± 5 8,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 14 3± 5 9vs 14 1± 5 7,P >0 0 5 ) ,治疗 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5 8± 5 8,P >0 0 5 ) ,与治疗 1个月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166± 5 6vs 14 3± 5 9,P<0 .0 5 ) ,6个月时Ang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67± 5 7)。②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ld显著下降( 12 0± 63vs 14 9± 62 ,P <0 0 1) ,继续治疗 6个月时又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 ( 2 0 3± 72vs 14 9± 62 ,P <0 0 1) ,与治疗 1个月比较 (P <0 0 1) ,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ATP静注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临床分析,发现快速静注(5秒钟)转复率高于缓慢静注(>20秒钟);折返型高于自律型。转复失败时,2分钟后,待心率和心律恢复,可以原剂量或增加剂量快速重复静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肌抗体 (HRA)结合链球菌膜抗原吸附试验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酶免疫斑点法检测 117例各种心脏疾病患者和 3 2例正常人血清的HRA ,并将测得的阳性血清用A组链球菌膜抗原进行吸附试验。结果 风心病、原发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缺血性心脏病和其他心脏病患者HRA阳性率的分别为 65 7%、5 7 9%、5 0 %、2 6 7%和 2 5 % ,吸附试验阳性率则分别为 73 9%、18 2 %、11 1%、0 %和 0 %。吸附后风心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心肌病或病毒性心肌炎 (P <0 0 1)。结论 应用酶免疫斑点法检测HRA结合链球菌膜抗原吸附试验 ,既可提高风心病诊断的特异性 ,也有利于各种心脏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用犬模拟临床心脏移植过程。供心经6min常温缺血后,实验组用自制的SDMC-1液,对照组用Collin液分别原位灌洗心脏随后离体单纯冷保存6h,进行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心脏的心电恢复、心功能、心肌超微结构均优于对照组,表明SDMC-1液较Collin液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