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列举且分析了砌体结构的震害破坏特点,并总结了必须坚持的抗震原则及一般构造措施,提出了加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建议。砌体结构只要坚持正确的抗震设计理念,加强构造措施,落实抗震规范的设计要求,是完全可以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的。  相似文献   

2.
从九江地震看农村房屋抗震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忠  张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00-4603
通过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特征及产生的原因,提高对建筑抗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针对旧房改造和重建,结合新农村建设,从工程防灾角度论述了目前农村房屋进行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抗震设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家顾问》2011,(9):7-7
住房城乡建设部8月9日发布《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该基本要求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度地区重建和新建一、二层农村危改房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4.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抗震防灾系统中首要的环节,其中抗倒塌能力是抗震性能的表现指标,所以抗倒塌能力的强弱对结构的稳定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在2001版抗震规范的基础上,于2010年修订实施了新版抗震规范。该文采用目前较流行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在基于SAP2000的弹塑性分析平台上,分别按照新旧抗震规范设计不同延性的框架结构,分析各结构在不同设防烈度下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5.
地震可靠度是桥梁抗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采用Monte Carlo方法对按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公路钢筋混凝土桥主梁进行受弯、受剪可靠度分析,对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梁的可靠度进行校核,研究地震发生概率、材料强度、配筋率等因素对抗震可靠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延性设计思想,分析主梁"强剪弱弯"概念设计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梁具有较大抗震可靠指标,基本满足目标可靠度要求;但在弯剪共同作用条件下,应适当减小穹矩影响系数,以提高"强剪弱弯"概念设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51-18452
从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3个方面对村镇房屋抗震薄弱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汉中地区为例,提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为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大量的灾区房屋急需要重建,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以某钢结构企业捐献给灾区的两层冷弯薄壁型钢小学试点房为研究对象,按照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于单片墙体的抗剪能力,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所采用的组合墙体构造能满足我国规范的抗震设防要求,此类结构体系适合建造于灾区。  相似文献   

8.
余志峰  王学军  门新顺 《油气储运》2011,30(12):953-956,8
介绍了管道通过云南省寻甸县境内9度区和小江断裂的概况,提出了本区段管道的抗震设计方案,包括抗震目标、线路、站场、电力、通讯等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校核结论,同时引进了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地震区域背景、性能目标和设防标准、设计方法和手段、材料选择、敷设方式、通信方式、地震监测和预警等方面,将本管道工程与阿拉斯加管道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9.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颁布前,很多低烈度区的重点设防类建筑没有进行建筑隔震减震设计。该标准颁布后规定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建筑隔震减震等技术。根据《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提出的整体设计法和CCQC复阵型法并结合PKPM-GZ模块来进行低烈度区建筑物隔震设计。以7度区的一所学校食堂为例,论证并展示了整体设计法的隔震设计过程。结果表明通过设置隔震层后,结构的自振周期被延长,有效避开地震波中高频部分从而达到隔绝部分地震能量,减小了地震力,可满足《建筑隔震设计标准》要求。对于低烈度区隔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所得成果可供设计师在低烈度区的重点设防类建筑隔震减震设计工程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在改进能力谱方法和多水准抗震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位移能力谱的多水准抗震设计方法.利用位移能力谱方法,获得了结构在不同抗震设防水准下结构的位移需求和延性系数,并构造出多水准需求谱.从多水准需求谱上得到多个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控制点,最终构造出结构设计能力基准曲线.基于结构设计能力基准线对结构进行设计,能使结构同时满足"小震不坏"的弹性位移需求和"中震可修"及"大震不倒"的弹塑性位移需求.根据一个单自由度桥墩抗震设计的全过程,说明了基于位移的多水准抗震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各个设防水准的需求,而且根据该方法设计的结构具有最优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准确地模拟接线路面特性,对其荷载-变形和损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接线路面板集中弹簧简化模型.基于此,采用SAP2000建立了某座全无缝桥梁动力计算模型.对该桥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地震时程分析,并与对应连续梁桥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还进行了桥长和接线路面刚度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低设防烈度地区,全无缝桥梁的地震响应只有连续梁桥的24%~35%,主桥处于弹性无损状态.可见,全无缝桥梁能大幅提升中低烈度地区公路中小桥梁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山城河水库壤土心墙坝的设计思路,根据项目区建筑材料分布特点将坝型设计成壤土宽心墙坝;针对大坝地震设防烈度高的特点,在坝体结构设计时采取了相应的抗震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典型工程震害案例,从底框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建筑震害特点,并着重阐述了不同结构形式的破坏特征,简要分析了建筑物破坏以及倒塌的原因,说明了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合理性,总结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设计和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理论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探索提升农村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转变农村居民的抗震设防观念、逐步完善农村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科学选择房屋建造地点、房屋结构及房屋施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尤国英  冯其  华君  任新 《油气储运》2013,32(2):139-142
采用有限元法,对某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配套的储气罐进行结构抗震计算分析.介绍了该结构的力学建模过程,静态载荷、地震载荷的组合和使用限制以及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的求解过程,计算得到了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地震载荷下的响应,并根据RCCM规范对结构在重力、内压、地震等多种载荷组合下的应力进行评定和强度校核,结果表明该储气罐的结构强度满足规范要求.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对储气罐的抗震结构设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值得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广大农村的建房达到一定的防震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原则,结合地震灾害特点,找出房屋破坏薄弱环节,提出相应抗震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必要的。一、震灾及其特点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多数的人防震意识淡薄,缺少地震常识,农村在建房时,基本上没有抗震设计,而是根据当地传统、自己爱好和经济条件建造,耐震能力差。震灾资料表明,在6—8烈度区,房屋的破坏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以天然气管网工程造价、未来遭遇地震时管道结构的损失期望及灾后管网服务功能失效损失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结合工程投资限制、管网系统抗震可靠度的分配以及部分管道设防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最优设防烈度决策模型.利用布尔立方体矩阵(BCM)不交化算法,作为多源多汇网络系统抗震可靠度分析工具.将差分进化算法的繁殖策略与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遗传算法,用于天然气管网系统最优设防烈度的优化求解.以某天然气管网为例,在管道遭遇烈度为7度地震的情况下,进行了最优设防烈度的决策,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当前常见的反应谱法对地震剪力系数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通常较小。为此,需研究不同地震剪力系数对多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中外有关地震剪力系数的规范,设计了三种模型,分析不同模型的弹性设计结果,发现三种模型位移角可达到1/500的规范要求,经处理后,楼层地震剪力系数都高于0.024的规范值。选择输入地震,完成抗倒塌性能比较、建筑结构位移响应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发现经调整达到规范的模型结构抗震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9.
大孤山水电站是黑河流域规划的第4座梯级电站,坝址区河床砂砾石层中存在砂层,地基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场地液化等级的判定是建筑抗震设防中的重要工作。《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S0011-2001)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际出发,对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介绍了地震可能造成储油罐损坏的各种形式,及抗震研究较为先进国家的研究情况。同时,指出我国新制定的油罐抗震设计规范,其内容吸取了美国、日本等国家有关抗震规范之所长,并增加有新的不同的内容。该规范不久将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