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的误诊原因。方法63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经随访证实。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评价CT对这些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63例患者中,肾癌42例,肾孟癌3例,肾转移癌1例;肾囊肿7例,肾错构瘤5例,肾脓肿3例,肾血肿2例。CT对肾脏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4.8%(39/46),其中肾癌误诊5例,肾盂癌误诊1例,肾脏转移瘤误诊1例。CT对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6.5%(13/17),其中肾脓肿误诊2例,肾脏慢性血肿误诊2例。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2.5%(52/63)。CT共误诊11例,误诊的原因有:病变体积较小误诊3例,CT表现不典型误诊4例,两者均有2例,过分强调CT征象,未密切结合病史误诊2例。结论CT可用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病变体积较小,病变强化特征不典型、未密切结合病史是CT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无胆管、胰管扩张胰腺癌的临床误诊原因及影像诊断思维逻辑。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CT误诊而临床证实的无胆总管、胰管扩张的胰腺癌,从临床信息采集、CT检查方法到影像诊断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30例误诊病例在病史采集、检查方法及影像诊断逻辑分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临床信息采集方面存在病史不全,没有及时就怀疑诊断的病例进行病史的补充,而是简单的参考检查申请单进行诊断,造成误诊。在CT检查方面存在程序使用不当,在怀疑病变部分没有进行薄层扫描和及时的动态增强扫描。在读片时存在对正常影像认识不足、对征象的分析推理错误。结论:仔细采集病史结合正确的检查方法,在读片过程中应对正常影像、异常征象的分析采用正确的影像思维逻辑分析方法,均能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谢彦奇  吴永峻 《吉林医学》2005,26(12):1325-1326
目的:分析23例外伤性膈疝的CT征象,探讨外伤性膈疝术前误诊或诊断不确切的原因。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外伤性膈疝的CT图像作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6例,年龄12-63岁(平均年龄32岁)。结果:术前诊断正确6例(占26%)。误诊或诊断不正确17例(占74%),误诊为液气胸的5例;误诊为肺内或纵隔肿瘤的4例;误诊为横膈病变的3例;诊断不明确的5例。结论:①外伤性膈疝的cT征象可归纳为:典型型;液气胸型;肺部疾病型;肿瘤型;横膈病变型。②误诊的原因除了对创伤性膈疝的CT征象不熟悉或经验不足外,分析时应注意外伤史,并发症,横膈的变化及临床的综合情况。同时,综合应用影像方法对减少误诊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检查结肠病变误诊与漏诊原因。方法 收集2012年9月—2014年10月于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行急诊结肠多排螺旋CT检查误诊或漏诊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明确诊断,分析其误诊或漏诊原因。结果 9例患者中误诊6例,漏诊3例。3例肠痉挛、炎性病变均误诊为结肠癌,经CT复诊行肛管结肠充气后扫描,未见初次CT扫描所见肠内“肿块影”,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组织;1例阑尾黏液囊肿误诊为右侧卵巢囊腺瘤,后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直肠中分化腺癌、1例回盲部溃疡性中分化腺癌误诊为炎性病变。3例漏诊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1例直肠腺癌,1例乙状结肠腺癌及1例升结肠腺癌。结论 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是肠道清理及充气准备不佳、对“假肿块”CT征象认识不足。充分的肠道清洁及充气准备,认真区别“假肿块”CT征象,可有效降低结肠病变的误诊、漏诊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降段腺癌的CT诊断及误诊,总结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2017年1—12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腺癌的14例(误诊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结合手术观察及病理,找出误诊原因。结果 14例患者中误诊为胰头恶性肿瘤2例、良性病变1例,胆总管恶性病变1例。误诊病例中肿块型3例,缩窄型1例。结论医师应提高对十二指肠恶性疾病的警觉,出现典型征象时应结合多种表现综合评定,患者提前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36例肝脏肿瘤CT诊断误诊和漏诊病例,其中误诊21例,主要是肝癌、血管瘤与转移癌三者之间误诊,占53%(11/21)。主要原因是CT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CT征象,其次是经验不足,对某些征象不认识所致。漏诊病例主要是位于肝脏边缘部位和直径<2cm的肝癌。作者针对引起误诊和漏诊原因,提出如何提高CT对肝脏肿瘤鉴别诊断能力和对小肝癌检出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胆囊癌12例CT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胆囊癌的误诊原因,以提高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CT误诊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胆囊癌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术前诊断胆囊炎、胆囊结石6例,胆囊增生性病变3例,胰头部占位1例及肝癌2例。手术病理证实腺癌7例,鳞癌2例,黏液腺癌1例,乳头状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结论熟练掌握胆囊癌各型的CT征象,结合临床资料,仔细观察分析CT征象,大部分胆囊癌能得以正确的诊断。CT增强扫描能准确反映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范围及对周围邻近组织侵犯程度,并有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从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球性肺炎的多层螺旋C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或穿刺)、临床观察证实、影像学误诊的17例球形肺炎CT表现。结果病灶大多位于肺野的背侧,靠近或贴近胸膜,均单发,14例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3例为三角椎形。可见"局部充血征"、"晕征"、"刀切征"。9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7例误诊为肺结核,1例误诊为肺转移瘤。结论球性肺炎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做出正确诊断,部分不典型病灶影像学诊断困难,应积极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内良性结节及肿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误诊的原因,以寻求避免误诊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PETCT 误诊为肺癌的18例患者肺内良性肿块/结节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所有病灶均有放射性摄 取,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1.2~12.2(4.99±3.51),其中SUVmax>2.5的患者13例, 17例未行延迟显像;所有患者均未行CT增强扫描及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CT表现上其中4例长径 超过3 cm,5例紧贴胸膜且胸膜下脂肪间隙完整或未突破叶间胸膜生长,7例病灶形态规则、边缘光整,4例病灶密度 过高、内有钙化或密度过低,3例病灶旁有卫星灶,1例病灶见长毛刺。PET-CT诊断过程中忽视了对CT征象的分析是 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另外所有病例未行增强CT及病灶HRCT,17例未行延迟显像,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结 论:加强增强CT、感兴趣区HRCT及PET-CT延迟显像的应用,重视对病灶PET表现及CT征象的分析是避免误诊肺内 良性病变的关健,深入研究非18F-FDG示踪剂的应用是避免误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癌的胸片误诊原因。方法:由三名有经验的医师按双盲法回顾性分析106例X线误诊病例的胸片。结果:106例肺癌X线误诊为肺炎51例,肺结核24例,肺脓肿6例,错构瘤2例,胸腔积液2例,气胸1例,X线阴性3例,病变性质待定17例。误诊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对肺癌的征象认识和分析不够全面仔细,未充分重视肺门区改变等。结论:对X线征象认识不准确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合理而仔细的检查,采取充分的措施,防止各种误诊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全面分析将有利于降低肺癌的胸片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CT和MR资料,三期法(动肪、门脉、延迟)扫描肝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其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结果 17例FNH中有12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均作出了正确诊断。5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或瘢痕不明显,轻度强化;5例中有3例误诊为肝癌,2例诊为血管瘤。结论 不典型FNH容易误诊,应注意与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误诊另一原因是三期扫描技术不规范造成病灶表现不典型而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心房黏液瘤患者17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3例加做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CT增强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主要观察肿物的形态、密度、部位及强化后的CT表现。结果17例心房粘液瘤中左心房14例,右心房3例。CT平扫图像心房黏液瘤呈稍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平均CT值约为(21.39±10.63)HU,5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图像肿物边缘清晰,8例边缘光整,6例有分叶,3例表面呈菜花状,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10例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增强后延迟期平均CT值约为(29.88±14.51)HU,但增强前后CT值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10例蒂较短而宽,2例肿物蒂较长,于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1例合并左侧髂动脉栓塞。结论CT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部位及密度;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观察瘤蒂;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对心房黏液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心型肺癌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诊断的准确性与高场强MRI诊断中心型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经纤支镜活检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且行螺旋CT和高场强MRI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和MRI的影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正确诊断41例,误诊4例,漏诊5例,准确率为82%,MRI补充诊断出5例,CT+MRI共正确诊断46例,误诊1例,漏诊3例,准确率达92%;CT误诊的4例中3例为隐形癌,MRI补充诊断中误诊1例也为隐形癌。结论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高,是目前诊断中心型肺癌的首选方法,MRI诊断也有其补充意义,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重庆医学》2011,40(19):1904-1906,1909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并对其中3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软骨肉瘤中,发生在骨盆6例,管状骨7例,椎体1例;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12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例可见针状骨膜反应,8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X线平片及CT能清晰显示钙化、骨化,磁共振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栓塞的CT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本组收集2002~2006年经CT增强扫描及肺动脉造影证实为肺动脉栓塞患者7例,所有患者皆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DSA。结果CT平扫初始诊断为肺炎2例、结核2例、慢支伴局限性肺气肿3例、肿瘤3例;CT平扫有价值的表现为局部肺血管纹理明显变细、稀少,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主干内低或高密度改变,增强扫描发现肺动脉栓子。结论导致误诊的原因包括:对肺叶、段性渗出和实变影未及时做二期增强扫捕;诊断未充分结合临床表现;增强扫描方法不当;对系列影像片未做合理分析,未认识cT平扫一些栓塞征象等。  相似文献   

16.
白林 《四川医学》2000,21(7):589-590
目的 分析胆囊癌的螺旋CT表现特点,认识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胆囊癌30例影像。结果 根据胆囊癌影像形态学表现,其中最17例,腔内型6例,求前仍28例肺真菌例误诊为胆囊息肉。结论 螺旋CT在胆囊癌的早期和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支扫描、强化扫描应作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对比二者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64个)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平扫呈高、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T1加权像呈高、低、等信号,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与延迟期则以低信号为主。CT平扫检出率明显低于MRI平扫检出率(χ2=4.005,P=0.045);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3)。结论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PDDU)的解剖及连接区癌的病理、CT表现特点与扫描方法。方法对52例经病理证实为PDDU癌的临床及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诊断PDDU癌47例(乳头型32例,管腔内型13例,混合型2例);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十二指肠腔内充盈缺损及局部黏膜破坏和肝内外胆管、胰管、胆总管扩张;5例因扫描方法不当致漏诊、误诊。结论螺旋CT能清晰显示PDDU癌的直接及间接征象,是一种很好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但正确的扫描方法是提高诊断率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CT、SPECT或PET图像的对比研究,探讨PET/CT融合图像在诊断体部转移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体部转移性肿瘤共19例60个病灶,所有病例均经CT、SPECT或PFT、PET/CT扫描等手段检查,其中CT检查19例,平扫9例,另10例加做增强扫描;SPECT检查11例,其余8例为PFT检查;PET/CT检查19例。分别在这些图像上观察并记录肿瘤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放射性核素分布、有无淋巴结增大或局部软组织肿胀等情况。结果:9例转移性肺癌,PET/CT检出率为100%(29/29个),SPECT或PET为86.2%(25/29个),CT为82.8%(24/29个);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PET/CT检出100%(17/17个),SPECT或PET为88.2%(15/17个),CT为76.5%(13/17个);3例转移性肝癌,检出率分别为PET/CT100%(14/14个),SPECT或PET71.4%(10/14个),CT78.6%(11/14个)。结论:CT图像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解剖部位;核医学图像如SPECT、PET可提供病灶的生物功能信息;PET/CT融合图像,既可以显示病灶的形态、结构变化,又能得到功能信息,从而提高了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生理性摄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