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伟  丰定国 《工业建筑》2005,35(12):47-50,79
以砖混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底滑移隔震方法,对未采取特殊构造措施的大开间模型砖房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在试验中,适量调整影响隔震效果的多种参数,定量或定性分析各参数的影响,并对结构滑移隔震机理和特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从理论上对有无线弹性限位装置的刚体和多自由度隔震体系的基底滑移量作出了定性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基础滑移隔震多层房屋的地震作用分布不同于传统结构的倒三角形分布,而为“K”型分布;通过滑移隔震体系的足尺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基底最大剪力和最大滑移量的简化公式,及隔震房屋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嘉熙  陈家弘 《住宅科技》1999,(6):32-35,48
在诸多的隔震方案中,摩擦滑移键隔震装置是较经济的,适宜于在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建筑中应用。通过使用摩擦滑移隔震装置的九层砖混结构住宅试点工程实例,经动力分析和模型试验,显示其明显的减震能力,探讨了滑移键合理布置及结构构造措施,提出了摩擦滑移键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姜袁  苑宝军  樊剑  彭刚 《特种结构》2005,22(4):52-5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考虑上部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的条件下,通过计算基底摩擦力的大小,对滑移隔震结构的半主动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实例计算表明,通过半主动控制的滑移隔震结构不但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且能有效地减小基底的最大滑移量及残余位移。通过与Bang-Bang控制和瞬时最优控制算法的对比分析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优于其它控制算法,具有反馈量少、稳健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提出了既能正确反映摩擦力特性又便于编程的连续型指数摩擦力模型;利用Poincare映射法研究地面谐运动下滑移隔震结构的周期响应,并发现结构将表现为对称性破裂分叉、振幅跳跃、基底爬行等非线性特征;利用高精度的精细时程积分法,计算滑移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绘制了上部结构动力系数反应谱和基底最大滑移量反应谱;对计算实例的分析发现,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结构的层间最大剪力和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分布较一般传统结构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6.
滑移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考虑土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应用正交多项式系逼近连续型基底摩擦力函数 ,实现了基底摩擦力的傅立叶变换 ;然后利用地基土动力刚度矩阵 ,在频域内采用子结构法 ,建立了考虑土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滑移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 ;通过数值仿真两个具有埋置刚性基础的剪切型滑移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 ,分析了土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以及上部结构刚度的不同引起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的差异 ,从而得出结论 :考虑土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会降低滑移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 ,其降低程度与上部结构的刚度成正比 ;能显著地减小隔震层的侧移 ,有利于地震时穿越隔震层的电路和管线等设备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基础隔震底框砖房的三维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德敏  康锦霞 《工业建筑》2003,33(9):35-37,74
研究基础隔震底框砖混结构房屋的地震反应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得到了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通过分析对比隔震房屋和非隔震房屋的计算结果 ,给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8.
基础滑移隔震房屋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层大开间砖房足尺模型基底滑移隔震与抗震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基础滑移隔震结构较基础固定的抗震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结论,为隔震房屋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由滑动支承元件和限位消能元件所组成的隔震子系统总体性能的模拟,建立了任意平面形式的基底隔震房屋的剪切一扭转耦连计算模型;讨论了基底平行滑移(平滑)、扭转滑移(扭滑)及其复合情况等8种运动状态的转化判别条件;推导了相应的结构系统非线性动力反应方程,研制了计算机分析程序,该程序可双向输入地震波,并可按设计要求对场地土卓越周期和地震烈度进行自动调整,通过实例计算,探讨了基底隔震多层砖房的减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对某砖混结构住宅楼进行了基础隔震设计,采用规范规定的简化计算方法对该砖混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基本上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大大提高了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结构由“大震不倒”提高到“大震不坏”,其抗震性能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吴勇  马传喜  安晓文 《建筑技术》2009,40(10):946-949
安县行政办公楼震害的主要原因是按“89规范”系列取值的地震作用小于“5·12”地震中结构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对该建筑按抗震结构和使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和技术经济对比,得出使用基础隔震技术后,结构的地震作用、层间位移角和加速度反应均大幅度减小。技术经济比较说明,基础隔震技术可减轻建筑的震害,保证建筑物在震时和震后使用功能不间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滑移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并研究双向耦合地震作用对减震效果的影响。提出3种磁流变阻尼器(MRD)与滑移隔震混合方案,建立双向耦合地震作用下MRD与滑移隔震混合控制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对6层MRD与滑移隔震混合控制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3种混合方案在不同工况荷载作用下的相对加速度峰值、相对速度峰值、相对位移峰值和层间剪力峰值分别比滑移隔震结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存在时,随着竖向地震作用的增大,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小幅度的增加,但各混合方案在各种工况下的各项地震反应均得到较好的控制,而混合方案3的控制效果更加明显。建立MRD与滑移隔震混合控制结构优化设计模型,采用IHGA程序对混合方案3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MRD与滑移隔震混合控制结构的各项地震反应均得到更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震中大跨连廊与主体结构连接处容易破坏的特征,以某大跨异形钢连廊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基础隔震与非隔震连体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首先,对原连体结构进行基础隔震设计,并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分别建立隔震与非隔震连体结构的数值模型.然后,定义隔震连体结构中框架-剪力墙结构、连廊橡胶支座端、连廊预埋锚固端和基...  相似文献   

14.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未来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建造的现代建筑已经遍布全世界 ,不少隔震房屋经受了强地震的考验 ,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有些国家已颁发了隔震结构的技术规程 ,预计基础隔震技术将越来越多地用于不同形式的结构上。隔震技术的出现使我们有更多的设计方案选择。依据所要达到的安全程度 ,可选择采用主动隔震结构控制技术、被动隔震结构控制技术或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每一种设计方案将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安全、财产安全或设施的正常运行。这种概念以及相应的技术规程已经开始进行研究 ,并可能在本世纪初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朱超  庄海洋  于旭  刘帅 《岩土工程学报》2015,37(12):2182-2188
软夹层地基条件必将会对隔震结构的隔震效率及其动力反应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基于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频谱特性和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软夹层地基、基础隔震层和隔震结构的振动加速度反应特征,初步给出了软夹层地基上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反应特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试验设置的模型地基基本上能够反映软夹层地基的地震反应特性。同时,输入地震动频谱特性及其强度对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层的隔震效率及其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规律都具有明显的影响,造成上述影响的主要原因应为软夹层地基明显改变了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强度,起到了天然隔震的作用,其具体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还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多层框架隔震结构的地震扭转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分析了多层框架基础隔震结构单轴偏心的地震扭转反应 ,建立了地震作用下多层框架隔震结构扭转反应的运动方程 ,在隔震和非隔震情况下 ,计算了结构模型不同偏心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 ,对存在扭转变形的结构来说 ,采用基础隔震可明显减少结构的扭转反应  相似文献   

17.
隔震结构设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地区,建筑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应用发展得很快,从业人员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文从结构设计角度,对隔震建筑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高层建筑隔震、多塔楼建筑隔震、带地下室建筑隔震模型等技术热点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看法,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汶川和玉树两次地震的震害统计,分析了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对我国广大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提出了采用基础滑移隔震技术的建议.基础摩擦滑移隔震技术较为成熟、造价低廉、简单易行,较适用于量大面广的村镇房屋建设.最后,对基础滑移隔震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应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四川通济镇幼儿园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隔震是工程结构抗震的新技术,它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籍以阻隔地震能量的传递,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减轻地震破坏。本文介绍了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的四川通济镇幼儿园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分析计算表明:基础隔震可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力,减少结构的变形。  相似文献   

20.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隔震结构作为一种有效的被动控制方式,已经被广泛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核电站等工程领域中。现有规范在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时通常沿用刚性地基假定,忽略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实际上结构物如果不考虑SSI会给其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计算带来较大失真;因而有必要研究SSI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视地基为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采用弹簧-阻尼系统对其进行模拟;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场地类别下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考虑SSI时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考虑SSI时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