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几年日本强地震的临震前兆信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介绍了日本发生的5次强地震(1995年1月17日,Ms=7.4;1994年12月28日,Ms=7.8;1994年10月4日,Ms=7.9;1994年7月22日,Ms=7.0;1993年7月l2日,Ms=7.7)的临震前兆信息,这些临震前兆信息有:次声波、地应力、虎皮鹦鹉行为异常、大地微动信息等.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9,(3):10-16
根据赣江流域1965—2015年的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重标极差R/S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和MK法分析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1965—2015年期间的演变规律,并将三者的变化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趋势变化为上升趋势,但是气温的上升趋势最大,降水量和径流量趋势上升程度相近;周期和突变变化为气温存在一个主要周期和一个突变点,而降水量和径流量存在多个周期和多个突变点。  相似文献   

3.
在皂河无实测流量资料的情况下,为了分析其径流特性,首先应用径流系数法由降雨资料推求流域径流量,进而对求得的径流序列趋势、周期、持续及突变等特性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序列变化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存在3 a、6 a和17 a的准周期;具有Hurst效应;年径流序列在1976,1985年和2006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4.
降水和植被变化对龙川江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龙川江大峡谷进出口水文控制站楚雄站和小黄瓜园站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流域森林盖度变化资料,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对降水、植被与径流量变化间相互关系以及径流量各时间尺度准周期变化的本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序列存在2 a、4 a和14.5 a左右的主周期,径流量序列具有2 a、4 a、6 a和22 a左右的主周期;其中径流量低频振荡所反映的是总径流中来自于壤中水径流和存在于裂隙中的地下水径流的准周期变化,而高频振荡反映的是总径流中来自于地面径流的准周期变化;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和年际高频振荡主要是由降水量变化所引起的,而径流量序列6 a和22 a的主周期是由土壤和裂隙对降水量序列4 a和14.5 a的主周期滞后放大作用所形成的,径流量序列4 a的主周期是由干热河谷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径流量与降水量间相互关系在1969年左右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5.
雅砻江中上游径流变化特性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雅砻江流域中上游雅江(1970~2004年)、洼里(1972~2004年)两水文站月径流资料,采用Db3小波函数分析径流特性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雅江站径流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已经变缓;洼里站径流在1993年前呈稳定增长趋势,但在1993年后径流减少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雅江-洼里区间径流量一直呈减少趋势.利用复Morlet小波通过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径流的周期特性,并用小波方差识别主周期.结果表明:雅江站径流序列存在10~11 a的第一主周期和5 a左右、2~3 a的次主周期;洼里站径流序列存在9~10 a的第一主周期,5 a左右、2~3 a的次主周期和一个1 a左右的不明显周期.  相似文献   

6.
根据湄潭县1951—2012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法、M-K突变检验法分析了湄潭县1951—2012年降水的突变特性.结果表明:年均和四季降水量时间序列均发生了突变;年均降水量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出现在1978年、1993年、2002年;春季降水量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出现在1978年;夏季降水量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出现在1972年、1994年、2002年;秋季降水量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出现在1983年;冬季降水量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出现在1965年、1988年.  相似文献   

7.
《南昌水专学报》2017,(6):24-30
利用抚河临水流域1979—2008年降水和径流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M-K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以及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分析了临水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并定量分析降水和人类活动对临水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临水流域径流量年内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径流量的季节差异较大;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都不明显;径流量变化的突变年份为1984年和2002年;年径流量存在7 a和14 a周期变化,其中14 a周期振荡最显著;相对于基准期AR(1979—1984),BR(1984—2002)和CR(2003—2008)时期降雨对径流的降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5.5%和59.92%,贡献率均在59%以上,说明降雨是导致临水流域年径流量减少的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Yamamoto检验法等方法,对 渭河流域宝鸡段1956—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在1993— 1994年发生增高的突变.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分别在1993,1993,1986,1987年发生增高突变;夏 季气温在1975年发生降低突变.2)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在1992年发生减少突变;春季降水量在 1991,2000年发生减少突变;夏季降水量在1962年发生增多突变;秋季和冬季检验结果不突出,无 法证明发生突变.3)多种突变检测方法相结合进行突变检测,即说明了出现突变的时间,又可以印 证突变时间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在12行以上的论文占IAA(InternationalAerospaceAbstracts)收录全部论文篇数不到10%。1998年IAA收录麻省理工学院(MIT)等五校介绍在12行以上论文112篇,按篇数五校的顺序为MIT77篇,成功大学(台湾省台南市)15篇,西北工业大学15篇(论文14篇另把PICAST’3论文集做为1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五校中只有三校共有25篇论文IAA介绍在15行以上,其中MIT占19篇(18行2篇、17行3篇、16行6篇、15行8篇);成…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灰关联分析算法,探寻北京市1980-2010年能源消费与气象因子(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时间序列的突变点,并将能源消费与气象因子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能源消费序列的突变位置是1993与1997年,气象因子序列的突变位置介于1993-2000年之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与能源消费序列的突变位置完全相同,也即北京市气象因子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极其密切。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五点滑动平均法、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大伙房水库流域1951-2006年年降水、入库年径流及天然年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者变化趋势及周期以1980年为转折点呈阶段性变化.1980年以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并体现出4a的变化周期,年降水序列下降趋势及周期性较为显著;1980年以后均体现出10~11 a的变化周期,入库年径流序列周期性相对明显,但年降水及入库年径流序列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天然年径流序列呈微弱的下降趋势;1980年以后多年平均径流系数降低.分析其原因,降水变化主要源自气候变化,径流变化与降水、蒸发、下垫面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有关.上述分析可为未来水情预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漓江流域上游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漓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揭示气候因子对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合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河流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9年漓江流域上游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未呈现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同时期NDVI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林地、耕地为主。漓江上游气温未出现突变点,降水量与径流量于1991年发生突变,1992—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显著高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耕地面积平均值与林地面积平均值显著低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输沙量于2003年发生突变,2004—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1981—2003年。降水对径流改变的贡献率为56.30%,降水量-径流量关系并未在突变点前后发生改变。降水量对输沙量改变的贡献率为-12.67%,降水量-输沙...  相似文献   

13.
第3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2001年10月12~17日在深圳市隆重举行,深圳大学在成果交易、成果展示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总成交额RBM1.055亿元,其中合同额6800万元,意向额3750万元.详见表1.深圳大学参加2001年高交会成果简介@宏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时序分析法对“深圳证券交易所”自1993年12月28日至1994年1月10日共10个交易日的股票指数进行分析,推导出股指动态数学模型:Xt-237.3=0.717(X(t-1)-237.3)-0.51(X(t-2)-237.3)+αt(αt白噪声序列)并用此模型对后三个交易日分别作了一步、二步、三步预报,得到预报的相对误差在0.32%~0.43%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系统弄清丽江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丽江气象站1951—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复小波的方法对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11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1)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月最低气温极大值、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夏季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热日持续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日持续指数、月平均日较差呈明显减少趋势,月最高气温极大值、热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冷昼日数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冰封日数在研究期内均为0 d;极端降水指数日降水≥1 mm的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特强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雨日数、持续湿期、年总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大雨日数、强降水量、持续干期、1日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2)突变检验分析表明:部分极端气温指数和降水指数的突变年份显著,大部分指数的显著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其余指数的显著突变年份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并且极端冷事件指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在显著突变年份后呈现减少趋势,而极端暖事件指数夏季日数、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在显著突变年份后呈现增加趋势,热夜日数在研究期内只有2015年为1 d,其余年份均为0 d.3)周期分析表明:极端气温指数除冰封日数外的15个指数存在2~6个准周期,介于3~56 a之间,存在1~3个主周期,介于10~56 a之间;11个极端降水指数存在4~6个准周期,介于4~56 a之间,存在1~3个主周期,介于12~56 a之间;部分极端气温指数或降水指数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主周期.  相似文献   

16.
以图们江流域嘎呀河1956—2015年水文序列资料为基础,利用累积距平法、Pettitt检验法等方法,分析此时间段内该河水文突变情况;然后通过对河流序列进行水文时序分析和小波分析,得到该河水文序列的状态.研究表明:嘎呀河流域水文序列存在突变的年份为1985、1995、2002年和2012年,水文序列的突变周期为5年.  相似文献   

17.
根据许昌市1953~2016年的日常气象降水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M-K突变分析法,对该区的年降水量、四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3~2016年,许昌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26.34 mm,最大年降水量为1 132 mm(1961年),最小年降水量为413mm(1964年),年降水量的倾向率为-10.3 mm/10a,呈下降趋势;年内降水量分配严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季、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没有明显突变年份,夏季降水显著突变时间区域为1998~2007年,年降水的突变点为2010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径流量与输沙量都出现了急剧减少的现象,其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序列变异类型(尤其是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及方差变异)的信息重叠问题尚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很难给出较为准确的变异归因解释。为此,以无定河流域10个水文站的实测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模态分解、STARS法和迭代累积平方和(ICSS)法对年输沙量序列进行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和方差变异检验,识别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变异的类型构成。同时,采用双累积曲线探讨无定河流域的水沙关系变化,并结合流域实际,分析变异类型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的变异类型均为复合类型,且复杂多变,其中趋势变异主要为先减后增型,均值跳跃变异为向上向下型和下沉型,方差变异主要为振幅缩减型; 归因分析结果显示,无定河流域的淤地坝建设驱动年输沙量序列的下沉型均值跳跃变异,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一起驱动序列的趋势变异和方差变异; 年降水量及沙尘暴频率因变化较小,仅在趋势变异上有微弱影响; 淤地坝施工期间强降水引发的水土流失和淤地坝拦沙后清水下泄引发的河道冲刷驱动年输沙量序列均值向上的跳跃性变化,而淤地坝群淤积库容随时间的衰减则应该是驱动年输沙量序列趋势变异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分析江西的汛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赣北、赣中、赣南降水分布的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结果显示,赣北、赣中、赣南汛期降水线性趋势呈下降趋势。江西省汛期降水变化包含了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和演变特征,目前及今后2—3年内赣北、赣中汛期降水呈偏少的趋势,赣南降水有偏少的趋势。利用mann—kendell方法检验了江西汛期降水的突变,赣南汛期降水的突变点发生在1978年。  相似文献   

20.
《南昌水专学报》2022,(1):32-39
基于赣江上游桃江流域1962—2018年13个雨量站降雨数据,采用M-K趋势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析降雨变化特征,探究区域不同等级降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雨量1562.2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春、夏季,中、大雨对年雨量贡献较大;多年平均雨日147.61 d,小雨雨日对年雨日贡献最大;年总雨日和小雨雨日显著减少,小雨、暴雨雨日在1975年和2009年发生显著突变;冬季总雨日和小雨雨日显著减少,大雨雨日显著增加。降雨序列在夏季突变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夏季大部分突变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秋季突变时间均在2015年前后;降雨数据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在流域不同区域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说明不同等级降雨变化时空分布不均,有朝极端降水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