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规划师》2015,(Z2)
"绿地+"理念借鉴"互联网+"关于跨界融合的思想,促进绿地建设与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深度融合,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道、生态维育等的复合发展。文章基于"绿地+"理念,重点分析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格局,进行了绿地系统结构规划、绿地分类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构建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系统新格局,并确定了实施与保障措施,以期能为其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蕾 《中外建筑》2015,(4):90-91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是目前优化城乡绿地空间布局、保护城乡生态系统的常规途径。自2002年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逐步规范与完善,各个城市的绿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但规划后的城乡绿地系统建设是否达到规划的预期成效,抑或是它是否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应对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需求,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基础性研究,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涉及的规划理念、编制内容、技术方法、规划协调和规划管控五方面分析,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优化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完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设市城市10月底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编制工作,按程序进行报批。批准后,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布。根据暂行规定,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城市绿地系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直接影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章以岳阳为例,归纳出其绿地存在网络结构不完善、绿地布局不均衡和绿地质量参差不齐三方面绿地系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主要原因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绿地系统控制不完全,并通过对政策文件和岳阳有关成果研究,指出规划编制主体控制缺失、专业规划与专项规划脱节、专业规划编制流于形式、专项规划编制规定更新不及时是导致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绿地系统控制不完全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固化"专业+专项"整体规划思维、重构"专业+专项"规划编制体系和优化"专业+专项"规划技术路径三方面控制策略,以期实现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绿地系统的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借鉴国外宜居城市绿地建设的做法和理念,分析宜居城市对绿地建设的要求,针对广州实现宜居城市中绿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广州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修编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包括城乡一体的绿地规划理念、多样功能的绿地规划导向、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优先保护、公园服务网络体系的多层次构建、规划编制适度超前与实施策略探索等。  相似文献   

6.
绿地系统规划是影响城市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城市景观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是指导城市开敞空间中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但由于城市中区域与行政管理划分的不同,依据不同区域与行政管理划分所制定的绿地系统规划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不能在大区域上发挥绿地系统规划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不同划分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急需整合与修正为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一张图"模式。绿地系统结构作为区域生态网络构架的承载,反映了区域生态格局与山、水、林、田自组织要素空间系统的内部联系,更应在整合规划中得到重视。该文通过解析重庆市两江新区直管区绿地整合规划中,绿地系统结构的整合与修正,探究绿地整合规划下绿地系统结构整合修正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Z1)
文章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构建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基于城市CIS理论,从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绿地形态)、城市行为识别系统(绿地场景)和城市理念识别系统(绿地内涵)三个层次,提出绿地景观特色体系化、绿地功能多元化、绿地环境品质化与绿地风格地域化四大绿地系统规划策略,以塑造绿地特色和提升城市形象,并结合南宁市五象新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对规划策略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园林》2017,(10)
本文在对重庆典型山地城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总结山地城市在海绵型绿地建设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以悦来新城海绵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契机,尝试探索重庆山地城市海绵型绿地系统的规划架构和建设指引。  相似文献   

9.
日趋复杂的规划背景,使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郊区新城的建设,也迫切需要彰显其特色的绿地专项规划。以上海市嘉定区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为例,探索郊区新城绿地建设的特点,总结在规划衔接、关注重点、内容深度和控制方式等方面的经验,为郊区新城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 创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继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也延续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明确要求"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在此背景下,与以上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及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进行重新审视,自身地位和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如何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如何通过绿地布局以实现游憩、生态等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协同其他专项规划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从解读2019年颁布的《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的角度,就管控思维、体系地位和编制创新3个方面对全新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设市城市2016年10月底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编制工作,按程序进行报批。批准后,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布。根据暂行规定,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在城市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带动城市发展理念整体转变、实现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住建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为指导,重点解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总体思路与技术要点,在深刻把握厦门城市生态格局变化现状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估厦门自然生态条件,系统构建厦门市自然生态格局,明确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实施路径、规划管控和近期建设重点,指导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以期为东南沿海乃至全国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5,(5)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调研现状绿地资源、挖掘城镇特色、构建绿地系统结构、构建绿地系统指标体系以及指引各类绿地建设等方面。本文结合小城镇的特点对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在大同县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予以实践,探寻使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更加完善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杨  李兵 《中国市政工程》2016,(4):44-45,102,103
"海绵城市"是国际化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国内的创新和发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与城市总规、控详规、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绿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及排水规划相结合,以城市降雨与径流控制率分析、初期雨水污染分析为基础,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网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相似文献   

15.
绿化规划原则 1、创造生态园林城 生态园林是小城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在绿地规划中应始终贯彻生态理念,加强规划界、生态学界社会学界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论证。绿地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循环中的营养、基因、能量和信息联系;充分认识生态过程的保护,涉及从绿地系统建设到栖息地保护,明确城市只有具备一定结构和规模的绿地系统,才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郭竹梅  徐波  李悦 《中国园林》2012,(10):71-74
针对北京市小城镇的特点,根据对小城镇绿地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北京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方法、编制要求、控制重点等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小城镇绿地的分类和绿地指标要求,对北京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的规划编制办法和规划重点、小城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及重点内容等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是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各生态城区纷纷编制了相应的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然而,目前的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存在星级目标制定、空间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以无锡太湖新城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为研究案例,探讨了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明确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契合本底发展,依托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绿地水系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以及生态湿地、自然景观等生态本底资源,在此基础上制定星级目标、空间分布,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以确保专项规划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8.
识别特大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编制内容体系上的不足,并结合广州绿地规划编制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创立了城乡一体的绿地规划编制框架,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将绿道规划纳入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绿地系统分层管控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了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度院级优秀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借鉴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与评价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建立了天津市城市绿地系统实施评价指标体系,量化了天津市主要类型城乡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指出了绿地建设存在的明显不足以及现有指标体系对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总结了天津市绿地系统生态补偿、环境经营的新途径,使城市型生态林业走向制度化,辅助规划决策与环境管理,将进一步提升绿地系统规划的引导和控制力。  相似文献   

20.
"多规合一""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对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新思路。结合资阳市临空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通过深入解读相关概念及理念、系统分析绿地系统规划过程,认为:绿地系统规划可从开放共享的规划理念、系统全局的规划思路、多维共融的绿地布局及因地制宜的特色风貌四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公园城市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