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变异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74例经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病毒变异的血清进行乙肝病毒P区全序列测定,按不同变异位点分为4组(rtV173L、rtL180M、rtM204V/I、rtL180M与rtM204V/I联合组),比较4个位点变异患者用药前及发生变异后的ALT、HBV DN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74例拉米夫定变异患者rtV173L发生变异4例.rtL180M发生变异13例,rtM204V/I发生变异22例,rtL180M与rtM204V/I联合组发生变异35例.服药前各组ALT、HBV DN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rtL180M与rtM204V/I联合组发生变异的患者ALT和HBV DNA含量较单一变异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发生变异位点为rtV173L、rtL180M、rtM204V/I、rtL180M与rtM204V/I联合组.联合变异组各项生化指标以及HBV DNA含量变化明显,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耐药者乙肝病毒P基因区的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78例拉米夫定临床耐药者和12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基因区180位点和204位点变异的检测.结果 78例拉米夫定临床耐药者中发生P基因区变异者共有57例,rtL180M 单独变异占12.3%(7/57);204位点变异(YMDD变异)率为64.1%(50/78),其中rtM204Ⅰ占28.1%(16/57), rtL180M/M204Ⅰ占15.6%(9/57),rtL180M/M204Ⅴ占35.1%(20/57),rtM204Ⅰ/Ⅴ占5.3%(3/57),rtL180M/M204Ⅰ/Ⅴ占3.5%(2/57).12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其中1例发生P基因区变异.结论 拉米夫定临床耐药者体内存在P基因区180位点和204位点的变异,且联合变异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区突变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P基因逆转录酶区(RT区)序列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11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基因RT区序列耐药变异.结果 人选的115例患者中103例检测到拉米夫定基因型耐药变异,最主要的耐药变异模式为rtL180M rtM204V和rtM204I,分别占58.3%和22.3%,其他耐药位点包括rtL80V/I、rtT184S和rtA200V,并在5例患者中检测到RT区3个位点的联合变异.结论 对拉米夫定治疗患者的耐药检测除了HBV P基因区常见的rtL180和rtM204位点变异外,还应考虑其他位点的联合耐药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替比夫定治疗不同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RT区序列突变模式及耐药率的改变,探讨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及耐药率。方法:应用重组克隆测序检测法检测47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区序列。结果:应用替比夫定治疗1年者有2例(4.26%)出现常见变异位点,P基因区突变模式均为rtM204I;治疗2年者有10例(21.28%)出现变异位点,9例突变模式为rtM204I,1例突变模式为rtL180M+rtM204I;治疗5年者有24例(51.06%)检测到替比夫定常见变异位点,16例(66.7%)变异模式为rtM204I、4例(16.7%)为rtL180M+rtM204I,另外还有rtL181V+rtM204I、rtM204V、rtM204I+rtN238H、rtL180M +rtM204I+rtD263E各1例。结论: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变异模式为rtM204I和rtL180M+rtM204I。替比夫定治疗1、2、5年的耐药率分别为4.26%、21.28%和51.06%。提示替比夫定的5年耐药率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的4年耐药率,但替比夫定的耐药率高于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耐药(LAMr)HBV毒株伴随变异及其与YMDD变异的关系。方法PCR方法扩增LAMr病人血清的HBVRT区基因,直接测序PCR产物。对测序发现含有LAMr变异的105例病人血清检测变异时HBVDNA载量,分为第1组含rtV173L/M或rtV207M/L/I变异、第2组含rtS213T变异、第3组不含此3种变异,共3组进行分析。结果①拉米夫定(LAM)治疗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耐药主要变异位点为YMDD变异,可以伴随rtL180M、rtV173L/M、rtV207M/L/I、rtS213T等变异,LAMr变异形式构成与基因型无关(P=0.2620)。②rtM204I、rtM204V、rtM204V/I变异分别有38.8%、89.2%、73.3%伴随其它位点变异(P〈0.0001)。③3组测序发现变异时HBVDNA载量分别为(7.43±0.16)log10拷贝/mL、(5.01±0.90)log10拷贝/mL、(5.75±0.34)log10拷贝/mL(F=4.48,P=0.0240)。结论LAM治疗B、C基因型HBV感染的CHB病人耐药变异形式构成无显著差异,rtM204V变异较rtM204I变异更易伴随其它位点变异,伴随变异rtV173L/M、rtV207M/L/I可以增强YMDD变异HBV毒株的复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耐药者P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每天100 mg,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5、18、24个月监测肝功能、HBV M、HBV DNA、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结果 (1)B基因型占56.60%(30/53),C基因型占41.51%(22/53);(2)在CHB重度及肝硬化病例中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B基因型(P<0.05);(3)拉米夫定治疗后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生YMDD变异(P>0.05);(4)B基因型主要发生rtM204I位点突变(62.5%,5/8),而C基因型则主要发生rtL180M/M204V突变(77.78%,7/9).结论 (1)遵义地区的HBV基因型主要由B、C基因型构成;(2)拉米夫定治疗后C基因型更易发生YMDD变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通用模板信号扩增(UT-PCR)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YMDD变异检测,并结合患者治疗前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及YMDD变异后HBV DNA载量等临床信息进行结果分析。结果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53.85%,52例患者中,28例发生了YMDD变异,其中YIDD17例,YVDD7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4例。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P<0.05),发生YV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VDD变异后的HBVDNA水平与YIDD变异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基础水平高于YMDD野生组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在变异组和野生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ALT基础水平高可能是YMDD变异的一个易发因素。密切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YMDD是否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8.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诱发YMDD变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刘双燕 《吉林医学》2010,(34):6241-6242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拉米夫定诱发YMDD变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YMDD变异检测,并分析YMDDD变异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拉米夫定治疗时间延长YMDD变异发生率增加。基线血清ALT<5ULN、血清HBVDNA载量≥107copies/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治疗前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期者YMDD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YMDD变异发生率在治疗前不同HBeAg表达状况的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低ALT水平、高HBVDNA载量、合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作为评价拉米夫定诱发YMDD变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衡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及对拉米夫定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血清标志物、HBVDNA含量、ALT水平以及YMDD变异检测。结果170例患者中检测出B基因型135例(79.41%),C基因型34例(20.00%),BC混合基因型1例(0.59%)。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B基因型与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分别为113例与28例(x^2=0.04,P〉0.05),HBVDNA〉10^7拷贝/mL分别为106例与29例(x^2=0.77,P〉0.05),ALT〉120u/L分别为86例与10例(x^2=13.02,P〈0.05)。拉米夫定治疗24—48周时,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各为24.78%和28.57%(x^2=0.20,P〉0.05),抗-HBe阳转率各为14.55%和15.88□(=x^2=0.31,P〉0.05),HBVDNA阴转率各为73.33%和55.88%(x^2=3.93,P〈0.05),ALT复常分别为77.04%和58.82%(x^2=4.61,P〈0.05)。拉米夫定治疗32—144周时,77例患者发生YMDD变异,变异发生率为45.29%,其中rtM204V型变异35例(20.59%),rtM204I型变异25例(14.71%),rtM204V/rtM20I型变异16例(9.41%),并有35例伴rtL180M突变。B基因型与C基因型患者发生YMDD变异各为61例与16例(45.19□与47.06□)(x^2=0.04,P〉0.05)。结论衡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存在B型、C型以及BC混合型,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肝脏疾病的活动性相关;B基因型与C基因型患者HBVDNA栽量、HBeAg表达、以及HbeAg/HBeAb的转换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对B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C基因型;YMDD变异发生率与基因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HBV YMDD变异与HBV-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产生与血清HBV-DVA水平的关系.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平均疗程32月(12~48月),治疗前及治疗中每4~6月采血,用荧光实时PCR定量检测HBV-DNA,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HBVYMDD变异.分析出现YMDD变异组与非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结果 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未产生YMDD变异(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越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且产生时间越早.血清病毒载量可作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产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