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估危重创伤病人复苏后呼吸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提出纠正的对策,以预防ARDS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创伤重症加强病房(TICU)收治的40例复苏后多发伤病人均行血气分析测定,并对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结果 全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换气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结论 注重低氧血症的治疗是复苏后多发伤病人救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有效预防AR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多发伤患者经VIP程序抢救后血液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91年9月~1992年6月本病房连续收治既往无高血压病及心、肺疾患的危重多发伤患者46例.以XG-Ⅱ型血液循环功能测试仪对46例经VIP程序[1]抢救脱险后第一天的危重多发伤病人进行了血液动力学的床边监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6例患者中伴有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伤病人日趋增多。现将我院127例多发伤病人,在门诊急诊室早期救治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04例,女23例,年龄8个月~92 岁,平均32岁。致伤主要原因有车祸、高处坠落伤等。其中多发伤占同期创伤危重病人的57%。四肢骨折96例,颅脑伤78例,心胸外伤33例,腹部伤30例,骨盆骨折25例。本组多发伤均为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创  相似文献   

4.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多发骨折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创伤救治中心2005年1月-2008年3月应用伤害控制性手术治疗的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49例(ISS≥25分)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及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结果43例创伤性休克中41例得到纠正。1例因门静脉毁损死于术中;1例骨折临时固定后送入ICU生命支持,于伤后11小时死亡;1例于伤后17天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剖腹探查术中呼吸心跳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存活。1例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伤后7天更换髓内钉固定后发生局限性骨髓炎,经开窗引流、开放植骨后痊愈。46例病例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严重多发性骨折严重多发伤病人应用伤害控制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骨折早期治疗强调外固定支架尽早适当复位固定骨折,多次创口清创及应用VSD覆盖创面。  相似文献   

5.
严重多发伤的陆地远程转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危重伤员远程转运包括病情评估、转运前预处理及转运途中处理3个环节.严重多发伤病人陆地远程转运时,在转运前根据病情评估进行预处理,转运途中给予重症监护和专科处理可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的转运风险.  相似文献   

6.
危重伤员远程转运包括病情评估、转运前预处理及转运途中处理3个环节。严重多发伤病人陆地远程转运时,在转运前根据病情评估进行预处理,转运途中给予重症监护和专科处理可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的转运风险。  相似文献   

7.
严重多发伤病例的早期机械通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分析严重多发伤病人早期应用机械通气的情况。对并发有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的重症创伤病人 ,以及创伤性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应尽快、尽早、有效地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8.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应用DCS救治的82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2例严重多发伤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70例经应用DCS后,休克逐渐得到纠正,再次行确定性于术,经过顺利,情况良好。复苏期患者pH、体温、PT值与一般腹腔损伤病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70例痊愈出院,12例死于脑疝或多器官衰竭。结论对严重创伤病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地震多发伤病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地震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 扫描,其中胸腹部扫描39例,椎体扫描26例.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重建,再对重建后图像采用重组技术.分别请2位有经验的相关专业组的医生单独对原始图像和各种后处理图像逐一进行分析.统计各类图像显示病变的例数.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例行胸腹部扫描的病人,原始轴位图像显示病变190处,通过薄层重建和重组显示病变例数增加了约36%. 26例行椎体扫描的病人,原始轴位图像显示病变62处,经二次重建和重组新增病变数增加了约8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地震多发伤病人的检查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重危多发伤的早期处理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1981-1984年共收治多发伤102例,其中12例伤情危重,特点是有三处以上创伤,多发性骨折,有外伤性窒息或呼吸功能衰竭,有中等程度以上休克。分别经迅速复苏.抗休克,重要器官的手术治疗,预防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处理后,11例救治成功,1例肾衰死亡。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严重创伤165例入院1 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的量效关系.结果165例中复苏成功率为67.9%,复苏成功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1例(6.66%),创伤病死率32.1%(5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最初1 h)输液量大于1.5 L两组存活率明显高于输液量小于1.0L组.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应以血液动力学稳定为基础,以纠正氧代谢紊乱和防止MODS为目的,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组织供氧及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功救治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指烧伤后6h开始的液体复苏治疗)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的患者按不同时期治疗措施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及综合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综合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BLA)、肌酐(C 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下降,碱缺失(BD)上升。与常规组比较综合组治愈率高,心、肺、胃肠等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及脓毒症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和0.05)。结论快速有效的综合复苏、早期削(切)痂植皮术及早期保护主要内脏器官功能、扶持机体免疫功能和防治脓毒症等构成的综合救治方案有利于改善心肌酶谱、肝功、肾功,进而降低MODS的发生率,降低MOD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双相迟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复制符合MODS发病因素,病理过程和临床特征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在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MODS模型标准和建立动物ICU的基础上,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门静脉持续输入内毒素的方法;复制出山羊MODS模型。结果和结论:该模型的致伤因素、发病过程、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都与临床典型的双相迟发MODS相似,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和适用于临床防治研究的MODS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严重骨盆骨折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病例83例,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24小时输血总量、死亡率、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控制液体复苏组24小时总输血量、MOD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指标的变化明显小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越野训练致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越野训练致劳累性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有效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收集5例越野训练致热射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病程中实验室监测指标变化与临床干预治疗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例病人由于入院较晚,发生严重的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4例病人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多在住院4~5天后逐渐下降,住院15~60天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结论 治疗该病要做到五早:早降温、早扩容、早抗凝、早血液净化、早镇静.  相似文献   

16.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以及7.5%高渗氯化钠组和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死亡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死亡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高渗氯化钠组治愈率为86.6%,死亡率为13.4%,ARDS发生率为3.1%,MODS发生率为9.4%;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为74.O%,死亡率为26.0%,ARDS发生率为14.2%,MODS发生率为23.6%.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特别是7.5%高渗氯化钠更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术前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47例肝脾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23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24例),对比两组手术前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红细胞比积(HCT)等指标,对比两组术后患者存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的死亡率、MODS发生率、ACS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B组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A组,B组凝血酶原时间较A组无明显延长(P均<0.05),B组血清乳酸水平与A组相当(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在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活性,探讨其在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多发伤患者55例,以是否发生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定量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激活的caspase-3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的水平.并分析中性粒细胞凋亡与IL-6和IL-10的相关性.结果 多发伤患者MODS组与非MODS组相比较,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明显延迟,激活的caspase-3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MODS患者血清IL-6水平增高,IL-10水平降低.MO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与其IL-6水平呈负相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caspase-3活性下降,与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相关,IL-6和IL-10参与其调控.  相似文献   

19.
胰腺损伤及其并发症的ICU监护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治疗中ICU监护和方法及其作用。方法:自1985年7月至2001年5月我科对78例严重胰腺损伤术后进行了ICU监护和治疗,主要包括循环,呼吸及肝,肾等脏器功能监测,容量复苏;预防和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及内脏并发症的防治。结果: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1例,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21例,应激性溃疡28例,胰瘘9例,创伤性胰腺炎21例,除4例(5.1%)死于MODS外,74例(94.9%)治愈,结论:ICU监护和治疗在胰腺损伤后容量复苏,监测及维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治内脏并发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早期相关的危险因素及用以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地处高原和平原的两组患者,分别将其设为高原组(63例)和平原组(64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APACHE Ⅱ评分、是否伴有血液浓缩、休克、低氧血症等合并症,以及早期不同的处理方式等因素对SAP病死率的影响进行Logisic 分析.结果 高原组SAP患者早期在血液浓缩(HCT>50%)、低氧血症、休克,以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方面明显高于平原组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原组患者由于后期治疗策略的转变,采用了早期液体足量复苏,早期机械通气,伴腹腔高压者早期行腹腔引流等,其病死率下降,与高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高原地区sAP患者早期并发MODS及死亡的危险因素与血液浓缩、休克、低氧血症,以及与临床处理的方式有关.积极纠正低氧血症,液体足量复苏纠正休克和改善血液浓缩,控制炎症反应是阻止SAP早期发生MO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