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己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由防己、茯苓、黄芪、桂枝、甘草组成。功能益气健脾,通阳利水,主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真武  相似文献   

2.
防已茯苓汤来源于《金匮要略》,由防已、黄芪、茯苓、桂枝、甘草五味药组成。张仲景说:“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临床上多用于肾炎,亦可用于尿毒症。我们用此方得心应手的病例较多,除肾炎,尿毒症外,还广泛应用于某些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试从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的功效等方面,对茯苓四逆汤证中有无水气这一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翁銮坤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50-1551
试从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的功效等方面,对茯苓四逆汤证中有无水气这一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邓甫开 《江西中医药》2004,35(10):51-51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肢体浮肿等。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内科心血管疾病获得良好疗效,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海崇熙 《国医论坛》1989,4(2):18-19
防己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五味药组成。该方益气实表,除湿利水,对水气流散在皮肤中,阻遏卫气所出现的四肢浮肿,疗效卓着。笔者临床用其加味治疗肥胖病、慢性肾炎、肝性腹水、慢性水泻等病,效验亦彰,兹报道如下。一、肥胖病丁××,女,46岁,1979年3月16日诊。自诉近年来身体奇胖,伴有倦惰,头昏,胸闷稍劳则喘,行动艰难,经闭14个月。诊得身长158厘米,体重90.5公斤,肥胖对称,腹  相似文献   

7.
防己茯苓汤加味治疗特发性水肿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福建中医药》2001,32(5):26-27
防己茯苓汤方出处《金匮要略》,原为治疗“皮水为病 ,四肢肿 ,水气在皮肤中 ,四肢动者”而设。历来崇为治“皮水”有效方 ,临床常用于水肿之证。笔者近 5 a来运用本方加味 ,结合临床辨证治疗特发性水肿 ,效果甚佳。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 0例均为女性 ,年龄 18~ 2 5岁 15例 ,2 5~40岁 32例 ,40~ 5 6岁 5 3例 ;病程最长 16 a,最短 2 a,好发中年妇女。中医辨证分型 :阳水 19例 ,阴水 81例。1.2 临床表现 :水肿长期反复 6 8例 ;上午轻 ,下午重 5 9例 ;月经前后期重 80例 ;四肢壅肿 85例 ,遇寒冷、情绪波动、疲劳加…  相似文献   

8.
苓桂剂群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的一组方剂,主要应用于水气病的治疗,其中包括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等方剂。本文以《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为参考,汇集其他医家意见,对苓桂剂中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三方从组成、病因及作用部位、功能与主治、现代临床上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类比探讨,希望进一步了解仲景治疗水气病的精髓,从而为临床治疗水气病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治疗水气病的一张名方。笔者以本方为主,临证加减,运用于内科诸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择医案4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真武汤药理研究临床治验与医家论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真武汤来源于《伤寒论》;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9g),白术二两(6g),(炮)附子一枚(5g)。功用: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主治:少阴病有水气,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现代用治心脑血管病,证属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水肿、心悸、小便不利、眩晕及中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朮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相似文献   

12.
王敏 《河南中医》2005,25(9):11-11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制附子、芍药、白术、茯苓、生姜组成。其应用在《伤寒论》中有两处,一处见于太阳病篇(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酮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另一处见于少阴病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后世根据其药物组成及临床应用,将其适应证概括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方中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的应用均不难理解,惟白芍1味令人生疑,颇费思量。  相似文献   

13.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 组成白尤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予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助。  相似文献   

14.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 组成白术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予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砌。  相似文献   

15.
桂枝味辛性溫,有发汗溫经、通阳化气之功。茯苓味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能。仲景以桂枝配合茯苓,主要是用于水气內停之证。尤在泾说:“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是有一定见地的。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并用的方剂有五苓  相似文献   

16.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组成白术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二两(切),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觔。  相似文献   

17.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方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功能温肾阳散水气。主治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心悸、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甚则头眩,身瞬动,振振欲擗地等症。近年来,笔者用真武汤治疗杂病,获得满意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仲景所制之真武汤由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用。《伤寒论》所载真武汤方证共有两处,一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水气内动。即太阳病篇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一是少阴病,肾阳亏虚,水气内停。此为少阴病篇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9.
真武汤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之一,由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白芍组成。共成温阳利水之功。原方一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酸痛,恶寒腹痛,或咳,或下利,或肢体水肿,苔白不渴,脉沉细;二治外感表证,发汗太过,阳气大虚,水气内动,心悸头眩,苔白滑,口不渴,脉沉小。近年来,真武汤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广泛地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慢性肠胃炎、肝硬化腹水、眩晕、慢性肾炎等疾病。笔者近5年来应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住院慢性心力衰竭三级以上…  相似文献   

20.
宋述强 《河南中医》2012,32(10):1281-1282
真武汤为《伤寒论》之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组成,具有温阳健脾,利水除饮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临床凡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皆可应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