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许没有安德鲁·葛鲁夫就没有英特尔公司令天的繁荣,没有英特尔公司的繁荣,或许 PCCPU 业就没有这样的批量、这样的价格.因此可以说安德鲁·葛含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曲  相似文献   

2.
33%有多大?     
自PC66规范的内存升至PC100之后内存速度的提升就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低速内存与高速CPU形成了PC性能的瓶颈。为了解决这种不匹配的现象,英特尔公司看奸的是Rambus DRAM产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计算机用户认识英特尔,大多是从它以摩尔定律的速度不断提升的CPU性能开始的。在台式PC中,“intelinside”的商标更是随处可见,以至于奔腾、赛扬几乎成了CPU的代名词。在英特尔公司的大会上,记者有幸见到了决定全球半数以上台式机CPU命运的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台式平台事  相似文献   

4.
2005年全球电脑的出货量将达到2亿台,2008年预计将超过2.5亿台,而采用65纳米工艺以及双核的CPU在2006年的出货量也都将过半。这是记者在10月27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05年秋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获悉的。PC年销售超2亿台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渠道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萧慕廉在“增长重返,辉煌再现”的主题演讲中表示,“PC自问世以来,第一次在2001年出现销量回落。很多人因此发出疑问:整个IT业和PC业是否可以继续增长?IT厂商的技术储备还够不够?社会还会不会有更多的IT需求?事实上,PC从诞生起到年销量1亿台整整花了20年时间,但…  相似文献   

5.
7.IA IA是“Intel Architecture”(英特尔架构)的缩写。英特尔公司自1971年推出的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以来,其设计和生产的CPU就成了事实上的X86 CPU技术规范和标准。这是因为英特尔公司的研发实力非常强大,每次在发表新CPU之前,都会宣布新CPU的主要结构和主要特点,并将其兼容方式和兼容代码向外公布。这样一来,软件厂商就可以提前设计支持英特尔新型CPU的软  相似文献   

6.
CPU产业是一个执着者的产业,无数执着的先烈倒下了,又有无数执着的先烈扑上去。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尽管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英特尔公司始终坐在老大的位置上,但在这个“十倍速变化”的战场上,准也不能说自己的明天能够和今天一样。尽管“后PC时代”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二十一世纪的头一年我们一样要来说PC的CPU还能眺得多强劲。 AMD翻身 1999年下半年时,许多人部说不到2000年不会看到AMD公司推出700MHz  相似文献   

7.
2000年8月1日,北京-英特尔公司今天宣布推出主频为1.13GHz的奔腾Ⅲ处理器,据悉下月AMD也会推出相应的产品。随着两家CPU厂商的竞争,CPU主频不断的攀升,如何正确认识CPU的性能?为了真正理解最新CPU应在那些地方进行改良,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CPU的基础知识。 PC将来自硬盘和键盘的信号作为数据处理后,或写入存储装置或输出到显示器。这个数据的流向是由“芯片组”来控制。数据的通道叫做“总线”,1秒钟流过的最大数据量叫做“带宽”。在  相似文献   

8.
一本《我看英特尔》表明,虞有澄博士不仅参与了 CPU 产业的科研、发展、壮大,还让整个世界看清了主宰 CPU 业的英特尔公司的全部历程。这位中国人在 CPU 业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电机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本应在1964年获博士资格考试的虞有澄由于恋爱过不了关,终于在1967年初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声称安德鲁·葛洛夫博士是自己的伯乐,1972年加入了英特尔公司之后,历任半导体工艺,晶体管等产品策划等多项要职,并成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成员及斯坦福  相似文献   

9.
业界     
《电脑迷》2005,(6)
2005年CPU出货量将达到2.07亿颗 日前,英特尔公司预计CPU市场 2005年出货量将达到2.07亿颗,包括 英特尔公司、AMD、IBM和其它PC微处 理器制造商的产品。移动系统市场发 展相当的迅速。当前移动处理器占据 英特尔整个处理器出货量约31%,预 计将会上升到36%。按照英特尔公司 的统计,2002年的处理器出货量为1.52 亿颗,2003年为1.69亿颗,2004年 为1.88亿颗。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教育》2006,(12):74-74
回首过去20年IT市场的发展,不可否认,摩尔定律的诞生曾经将整个IT产业特别是PC产业的发展引入了“快速道”。但如今PC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18个月的时间限制,半年时间就足以让整个PC产业焕然一新。全球两大微处理器(CPU)厂商——英特尔和AMD为此进行了不断的技术革新。“全新”力量,激流永进众所周知,英特尔公司强大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运作,使它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同时也为IT发展作出了贡献。AMD公司则是最近几年来快速成长起来的“全新”力量。凭借64位、双核等计算技术领先,AMD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个人和行业用户市场取得巨大…  相似文献   

11.
还是在一年前,英特尔公司的奔腾4处理器主频极限就突破2GHz门槛。11月14日,英特尔公司又将个人电脑的运算速度刷新到3GHz的新高。主频为3.06GHz的最新CPU在全球同步亮相。这款CPU值得令人关注的不仅仅是高达3.06GHz的频率,而是那被成为开启处理器新时代的“超线程技术”。那么这“超线程技术”又是什么东东呢?下面就由笔者带大家走近“超线程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九年新春伊始,诸侯纷争的IT业并没有因为传统中国年的来临而在中国市场上呈现春节的悠闲平静。新一轮竞争的号角已于3月初日被IT业的“核心动力”英特尔公司吹响:人们翘首启盼的奔腾三代终于伴着新春的来临,揭开红色面纱,喜洋洋的面市了。与每一次发布会一样,英特尔公司照旧邀请几家有代表性的公司同台唱  相似文献   

13.
随着英特尔公司推出新的低价 CPU,引起多家厂商如雪崩般推出新的低价PC。这些 PC 有许多价格都低干1000美元,瞄准的市场为商用市场,但商业用户是否会青睐这些新机型还属未知。康柏、Dell、惠普、东芝、IBM 及 Gateway都已经宣布了对366MHz 和400MHz 赛扬处理器的支持,NEC 和 IBM 将会开始销售使用新 CPU 的 PC,但具体型号尚未公布。  相似文献   

14.
《微电脑世界》2006,(12):119-125
如果用各自的历史来论资排辈,CPU和磁盘这对PC系统中的兄弟要差一个辈分。1956年,正好在50年前,IBM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磁盘的存储系统RAMAC 305;而直到1971年,早期的英特尔公司才推出世界上第一颗微处理器4004。  相似文献   

15.
最难忘的事有三件: 第一件事,1975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技术局成立,当时英特尔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的8008、68000芯片已经商品化,但是不开放,根本就是封锁,买不到CPU芯片。我们要做自己的PC(当时叫微型计算机)怎么办? 我们愣是用12类集成电路组成了自己的CPU,研制生产出DJS-050和DSJ-060,这两套中国PC再配上小光电输入和小打印机于1977年4月22日-23日在合肥稻香楼通过了第四机械部的鉴定。  相似文献   

16.
当PC进入视觉计算时代之后,人们开始发现Pc性能的提升对于GPU的依赖性已经超过了CPU。“CPU、GPU谁更重要”,“GPU是否会取代CPU成为PC核心”,“未来是CPU取代GPU,还是GPU取代CPU”等一系列的争论成为了最近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对PC来说本该是一个很平滑的过渡年,前端总线速度在今年正式提升33%至133MHz,它的标志性产品应该是英特尔公司使用133MHz前端总线的CPU及与之相配套的820芯片组。可似平  相似文献   

18.
处理器是PC的心脏。没有它,PC也就相当于一个由许多部件组成的昂贵的“摆设”。用户所选用的CPU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来运行游戏、电子表格和3-D应用程序,——甚至动态视频。 从大多数情况来看,当今的最佳选择是Pentium级别的CPU。不论486级别的CPU如何便宜,其实力都不足以吸引用户花钱购买了。Pentium Pro将来的前景不错:它能为32位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最佳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电脑时空》2008,(8):70-71
长久以来,CPU一直都被视为PC中最重要的部分.号称PC的“大脑”。如果向后看,这种说法并没有错。CPU在历史上一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即便是现在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向前看呢?业界人士普遍认为,CPU尽管仍然在PC架构中保有重要的地位,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随着用户对于视觉效果日益增加的要求,今日的GPU已经具有不亚于CPU的重要地位;而在未来,GPU的重要性还可能进一步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对PC进行架构上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业界有人提出“优化PC”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白驹过隙,转眼间1998年翻转过去,成昨日的回忆。作为PC业的核心,1998年的CPU市场仍是一部三国演义,数十种CPU争奇斗妍,四十余种主频你追我赶,将整个PC市场的产品细分得目不暇接。因此回顾这一年,不能一味追逐产品。一则产品多而杂,二则不论多么风光,都是匆匆过客。考察当今PC业的局势,专注几种产品已无多大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公司策略、市场变革、产业走势的高度来剖析并把握现在以及将来的脉动——对CPU市场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