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部近期应变强度比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由断层形变资料提取应变强度比并获得动态图像的方法,结合2000年景泰(Ms5.9)等震例,给出由我国西部甘、宁、青及川滇地区最新跨断层形变资料所得的应变强度比时空分布动态图像。结果表明:其具有压性为主的中期背景及中短期前兆(一年尺度的绝对值2.0以上高值区)等异常的动态演化特征可作为上述地区中短期强震危险区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川滇地区应变强度比动态图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从跨断层形变资料中获取应变强度比动态图像的方法,结合震例对川滇地区80年代以来跨断层形变资料选择方法不同所获得的应变强度比分布动态图像的2种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中短期强震危险区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民乐-山丹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青藏块体北缘地区2001~2003年GPS水平运动资料和1988—2003年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及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一时变曲线,研究了与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Ms5.8地震孕育有关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在昆仑山Ms8.1大震引起的大区域形变调整-短期松弛-开始恢复的背景下,民乐-山丹地震震源位于可能反映应变能积累加速的块体边界压性锁定段之间的剪应力强度增强段北侧;距震中最近的石灰窑口跨断层短水准流动场地在震前3个月呈现显著应变强度比异常,而震前10余天至数月内整个监测区异常个数、震前3个月相对近源区异常集中与局部增强均是对这两次地震的某种预示。  相似文献   

4.
张希  薛富平 《高原地震》2007,19(4):10-15
利用截止2007年最新的、跨祁连山构造带红外测距观测资料,结合区域GPS观测所得形变背景,获取跨断层水平应变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与2002年玉门Ms5.9级、2003年民乐Ms6.1.级等地震孕育一发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震前数月至1年左右,震中所在断层段(或整个构造带)应变加速或相对其它断层段显著,压性为主;其内一定数量场地最大剪应变强度明显“增强”或面应变强度“压性增强”(至绝对值2.0左右及以上),震后减弱或呈现张性转折。②2004年下半年以来祁连山构造带总体恢复压性变化为主的应力场状态,反映一定程度应力应变积累特性;2007年构造带西段压性应变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刘强  余庆坤 《地震研究》2004,27(4):301-307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分析处理云南地区1997~200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通过对该区域Ms≥6.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提取大姚6.2和6.1级地震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的1—20个月内,该区域发生Ms≥6级强震概率较高,R值对预测该区域Ms≥6.0级强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卡尔曼滤波方法在跨断层测量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在统计回归法的基础上,将回归法与卡尔曼滤波结合起来建立了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滤波时不仅考虑断层活动的随机性,也顾及各环境因子对测值影响随时间的变化。并采用自适应滤波方法,用迭代法求得动态噪声方差。本文系统地推导和建立了单测线(水准或基线)、双测线水准、双测线基线及双基线双水准的函数模型。可连续和实时地对跨断层测量资料进行动态处理,不仅求得各时刻的高差或基线长度的滤波值,还可求得断层在垂直升降和水平错动方向上的各时刻变化速率,以及各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断层活动协调比方法在分析云南地区的地壳应变积累上具有适用性.利用区域11处跨断层流动监测场地的三十余年观测资料,首先计算跨断层场地的三维活动量,进而得出场地的断层活动协调比参数,结果显示:(1)丽江、永胜、剑川、石屏、建水场地在对应6~7级地震上,历史映震效果良好;云南地区近期存在异常的跨断层监测场地有剑川、石屏和建水...  相似文献   

8.
青藏块体东北缘主要断裂带断层形变时序特征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7年底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借助应变强度比指标,分析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动态演化特征和分段差异性及与强震的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各断裂带、断裂段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对其上或边缘附近发生的5.8级以上地震反映较好,震前数月至1年左右时间内基本对应"明显上升-均值线以上峰值-回落"的过程;而断裂带(段)之间应变强度比显著差异对其交汇区及附近强震有一定预示意义.②昆仑山口西、玉门、民乐地震相继发生后,构造应力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目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总体上处于新一轮能量积累状态,其中,祁连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三角网统一平差和跨断层测量资料,利用位错理论的反演方法,计算了唐山和北京,怀来地区几条主要断层滑动速率和滑动方向,其结果与我们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的断层应力场配套。并获得三点结果:(1)断层滑动速率大,则断层上庆力高,反之亦然;(2)断层滑动方向与断层应力场方向配套;(3)当跨断层短线大度年变化持续出现线笥关系时,断层浅部与深部滑动一致,而且断层浅部滑速率大,此却表示有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北京黄庄—高丽营断层,八宝山断层中段活动性综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兆宏  巩曰沐 《中国地震》1997,13(4):330-337
在黄庄-高丽营断层及八宝山断层中段布设了监测断层活动性的水淮、短边测距、重力、地磁等的共点同步观测网,分析了各观测量的时空分布及相互关系。研究认为,黄庄-高丽营断层处于应变能积累的闭锁状态;八宝山断层处于蠕动或旷动的状态;应用形变及重磁手段共点同步综合监测断层活动性,可以获得断层活动的微动态的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1.
年滑动速率比方法在跨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变化特点提出了年滑动速率比方法, 用于消除观测资料中的粗差、 正常年动态和线性趋势变化成分, 突出观测资料中的非正常变化信息, 以便统一在无量纲的基准下综合分析区域内断层活动水平。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前四川跨断层形变年滑动速率比异常为例, 说明该方法在地震分析预报研究中具有比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25日在甘肃省民乐-山丹间(38.4°N,101.2°E;38.4°N,101.1°E)连续发生Ms6.1,Ms5.8地震,发震断裂为民乐-大马营断裂(近EW向,逆断兼左旋,属祁连山北缘主断裂).这是自1986年门源Ms6.4地震后,时隔十七年,祁连山构造及河西走廊地区发生的首次6级以上地震;也是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发生近两年来,青藏块体北边界第一个6级以上的地震,其意义影响深远.青藏块体北缘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不同时间起测、通常在每年3月、7月和11月份各观测1次的54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形变观测场地,控制了祁连山-龙首山构造带、海原-六盘山构造带及西秦岭构造带.由于2003年7月出现异常数量较多等因素,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于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对其中51处场地进行了加密观测,距民乐-山丹发震仅10余天;而震后又提前1周(10月26日开始)由震区向外围扩展,至11月中旬实施了第4期(应急)观测.此外,作为中国地震局系统2003年上半年"非典"时期唯一实施GPS观测的单位,我们还获得了2001~2003年该区水平运动速度场的最新结果(60个站点,于震前的4~5月施测).Matsu'ura负位错模型认为受现今地壳运动驱动下的各活动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在地块边界处有可能受到部分阻碍,从而导致应力应变积聚.则利用地表位移观测可将区域深部的多个块体与其边界断层联系起来,其通过反演确定的块体边界断层带的相对闭锁区,对地震预报很有意义.而无量纲的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定义为某场地某跨断层测段单期年变(某期观测相对上一年同期观测)位移梯度(对水准资料;而对基线资料则为线应变)与正常平均年变幅度的比.这样既可直观、定量地表征断层形变应变类信息实时变化的强弱,又能使不同场地、不同测段的值具有可比性和统一性.其对断层形变的趋势加速及突跳等短期快速变化反映灵敏,尤其能够消除观测季节的影响.本文借助负位错模型,通过分析区域水平相对运动与视应变场、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高应变能积累或显著增强部位及相应能量强度(用年均地震矩反映块体边界断层段的能量积累速率,借助年均应力降反映剪应力强度),结合断层形变应变强度比-时变曲线,研究了民乐-山丹地震前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3.
李杰  赵金花 《地震研究》2001,24(4):307-314
对苍山5.2级地震前后出现的跨断层形态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系统地分析了由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提取无量纲年速率比γh的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唐山断裂现代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4~2008年唐山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分时段研究断层的运动特征,计算出唐山断裂水平形变、垂直形变特征及断层活动速率。求解断层及周边地区的的应变特征和主应变方向,研究唐山断裂的活动特征。探讨唐山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断层形变群体异常与成组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5,28(3):219-225
运用前兆综合信息量S、前兆群体非均匀度ID以及近源异常凸现值NS的数学分析这三种方法,对云南地区1982~2004年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Ms≥6强震前断层彤变群体异常显著,尤其是成组强震前,群体异常信息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6.
依据福建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结合福建地区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年来对福建地区跨断层场地的研究分析成果,对福建地区天马定点形变场地、17个流动跨断层场地及所有跨断层场地形变速率强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龙岩-厦门-东山区域、闽粤交界区域形变速率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跨断层测量是研究断层活动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台站短基线观测,通过刚体模型、弹性体模型和组合模型确定断层或断裂带附近应变的方法,并以唐山地形变台资料为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同时间段的位移和应变时间序列的变化幅度和趋势特征,认为组合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分析了多条测段不同组合情况下的模型计算结果,探讨了跨断层观测资料与区域GPS数据计算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基线过渡桩更可能位于断层东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跨断层垂直位移速率的动态演化特征与强震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焦青 《地震》1998,18(3):265-273
利用华北及南北地震带跨断层流动水准和定点水准的观测资料,计算测点的垂直位移速率,对7个地震事件震前断层垂直位的动态演化特征及断层群体速率合成的结果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能直接反映观测场地所在断层的活动情况,张超等(1987)采用断层刚体模型推导了利用跨断层基线、水准测量数据计算断层的水平扭动和垂直位移公式,并且经公式推导分析得出计算结果对监测断层现今活动非常有利,张晶等对利用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测量资料推算断层活动参数公式进行了改进,采用断层三维立体模型计算了断层三维运动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断层活动协调比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首都圈的跨断层形变资料(1984-2016年),利用11个场地的基线和水准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三维活动量,以此来分析首都圈断层现今的活动特征。同时计算了断层形变协调比序列,分析其与首都圈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首都圈的断层活动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受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影响的西北地区的断层以左旋张性活动为主,而中部和东部断层表现为右旋压性特征。断层协调比结果显示在首都圈及其邻区出现中强地震前后,协调比会出现发散现象,这种现象可以作为今后首都圈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