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索花生产量性状与冠层温度的关系,为高产花生品种选育和大田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国北方大花生为材料,自花生结荚到收获,应用红外测温仪对12个大花生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结荚后0,9,19,28,38和47d)的冠层温度进行观测,并于收获后调查单株结果数、饱果率、百果质量和总产量,对花生产量性状与冠层温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花生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温度总体差异极显著(P0.01);单株结果数与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温度相关均不显著(P0.05);饱果率与结荚后0,9,28和38d的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百果质量和产量除与结荚后19d冠层温度相关不显著(P0.05)外,与其他生育时期的冠层温度均显著负相关(P0.05);在一定范围内,冠层温度每升高1℃,花生产量减少225.8~393.2kg/hm2。【结论】花生产量性状与冠层温度密切相关,冠层温度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用于指导花生育种、栽培等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
花生群体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生理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花生群体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生理特性。【方法】应用红外测温仪对豫花9331、豫花9327及鲁花11号花生的冠层温度进行了长期观测,并测定了饱果期花生主茎功能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以及该时期花生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并对一些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品种花生群体的冠层温度存在着明显的分异现象,鲁花11号、豫花9331持续偏低,豫花9327持续偏高。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豫花9331、鲁花11号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在逆境条件下变化平缓,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持续时间较长;相关分析表明,主茎高、分枝数和侧枝长均与冠层温度呈负相关。【结论】冠层温度偏低的花生品种生理活性高于冠层温度偏高的花生品种,且温度型归属与功能叶片生理性状的优劣及植株农艺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花生生理和农艺性状对冠层温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为分析不同基因型花生冠层温度差异机理提供参考。【方法】自花生结荚期到收获,应用红外测温仪对12个北方大花生品种的冠层温度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测定了花生主茎功能叶片(主茎顶3叶)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收获时调查了分枝数、侧枝长和主茎高等农艺性状,对各生理和农艺性状与冠层温度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12个大花生品种的冠层温度有分异,其中,豫花153的冠层温度最低,开农41的最高。花生生理和农艺性状对冠层温度均有强烈影响。生理指标中影响最大的是叶绿素含量,其次是SOD活性、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CAT活性、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较小;农艺性状中以主茎高的影响最大,侧枝长和分枝数次之。【结论】花生冠层温度与生理和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生理活性强,植株高、分枝数多,利于冠层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花生红边特征及其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估算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选用大花生品种丰花1号作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氮素水平的小区试验。在不同发育期同步测定花生冠层的光谱反射率及其叶面积指数,利用花生冠层的光谱反射率数据提取红边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花生叶面积指数与红边参数的相关性。估算结果表明:花生冠层红边一阶微分光谱呈“双峰”现象,红边位置位于707~724 nm之间,在花生生长旺盛期间出现“红边平台”,结荚期以后有明显的“蓝移”现象;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红边参数之间在结荚期-饱果初期显著相关,但开花期相关性不显著,利用结荚期-饱果期的红边参数可以估算花生的叶面积指数,最后建立了结荚期-饱果期和整个生育期的花生叶面积指数的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5.
施氮对花生冠层温度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品种大白沙为试验材料,于结荚到收获期,用红外测温仪对不同施氮处理的花生冠层温度进行连续观测,测定花生主茎功能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及硝酸还原酶(NR)、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氮(952 kg/hm2)处理的花生冠层温度明显低于不施氮肥(CK)的,而中氮(543 kg/hm2)和低氮(222 kg/hm2)处理的花生冠层温度在结荚至饱果中期均高于CK,饱果后期低于CK;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及NR、POD、CAT活性均表现为高氮中氮低氮CK,而MDA含量表现为高氮中氮低氮CK;不同氮肥处理的花生冠层温度与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NR、POD活性密切相关,施氮能够改变花生冠层温度和生理特性,冠层温度与生理特性密切相关,施用高氮有利于花生抗高温栽培。  相似文献   

6.
以大白沙和鲁花11号2个花生品种为材料,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和高氮4个施氮水平处理,自花生结荚到收获,应用红外测温仪观测每个品种各处理的冠层温度,收获后调查单株结果数、饱果率、百果质量和总产量,研究施氮水平对花生冠层温度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施氮能够降低花生冠层温度,且施氮量越高,冠层温度越低;单株结果数、饱果率、百果质量和总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随冠层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施氮量、冠层温度和产量性状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冠层温度的高低有可能作为施肥情况是否良好的一个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花生生长中期是指花生生育期间的花针期和结荚前期,也就是说花生进入开花期就可以称为花生生长开始进入中期;花生生长后期是指花生生育期间的结荚后期和饱果成熟期,主要标志是当50%植株出现饱果我们就称为花生进入花生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8.
高利 《河北农业》2014,(9):11-12
目前花生生长已进入中后期。花生生长中期是指花生生育期间的花针期和结荚前期,也就是说花生进入开花期就可以称为花生生长中期;花生生长后期是指花生生育期间的结荚后期和饱果成熟期,主要标志是当50%植株出现饱果我们就称为花生进入花生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绿豆群体的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光合性能,以不同产量水平绿豆品种为材料,在开花结荚期利用红外测温仪对绿豆冠层温度进行观测,并定期测定主茎开花节位叶片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参试绿豆品种在开花结荚期间存在冠层温度分异现象,低产品种“汾绿2号”、“洮9947 6”的冠层温度持续偏高,高产品种“冀绿9802 19 2”和“潍绿2116”冠层温度持续偏低,且高产品种主茎开花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胞间CO2摩尔分数等光合生理指标均优于低产品种。  相似文献   

10.
绿豆的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叶片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两个绿豆品种安9204和保942—34在结英期冠层温度的变化,发现在大气,土壤、栽培措施完全 一致的一个小尺度范围内,保942—34的冠层温度持续偏高,而安9204的冠层温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在结荚后 期表现更为明显。观察比较这两种绿豆的叶片结构,发现冠层温度较低的绿豆品种安9204叶片较薄,但叶肉 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少;在结荚后期,叶片结构衰老缓慢,叶肉细胞中含有较多 的叶绿体。  相似文献   

11.
持绿型小麦冠温特性及其对低氮和高温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持绿型小麦的冠温特性及其对高温和低氮的适应性,为小麦低温种质资源鉴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正常栽培条件为对照,对低氮和高温处理下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茎鞘干物质量、产量、绿叶面积和冠层温度等进行测定。【结果】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持绿型小麦豫麦66和潍麦8均表现出较低的冠层温度和较高的绿叶面积。持绿型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及光化学淬灭系数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低于非持绿型小麦,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多地用于光化学反应,而以热能的形式辐射出来的较少。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持绿型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经济产量高。【结论】持绿型小麦冠层温度低,叶片衰老延迟,干物质累积多,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在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更有优势,可用于筛选低温种质资源和创建具有更好生物学性状、高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广泛收集了南京地区分布或栽培的14种常绿阔叶树种的分布资料,利用目前被国际公认的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2种指标,K ira热量指标与Holdridge热量指标,以及年平均气温,计算了14种树种的寒冷指数以及生物温度的最适范围、全范围与均值,分析了这些树种的耐低温能力.结果表明2种热量指标基本能很好地反映树种本身耐低温能力高低,如大叶冬青,其自然分布于亚热带北纬32,°运用上述2种热量指标都表示大叶冬青耐低温能力强,这与大叶冬青本身引种到南京地区的越冬表现相一致.因此该研究结果对常绿阔叶树种耐低温评价以及在高纬度地区园林中的合理运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各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大部分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增温速率不一致,即升温存在非对称性;年均气温低于各层地温1.3-2.1℃,气温的增温速率和增温幅度分别为0.184℃/10 a和0.8℃,高于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变化;气温、5-40 cm地温在冬季的增温最多,0 em和80cm地温分别在秋季和夏季的增温最多;春、夏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春季气温小于0-15 em而大于20-80 cm地温,夏季气温小于0-40 cm而大于80 em地温;秋、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气温小于各层地温;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平均、四季气温比除0 e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近50年来,各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差减小了0.1-0.4℃(0 em地温和气温温差除外),这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增加幅度要大于地温,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加大.桂林年均地温和四季气温、地温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仅有年均气温和夏季80 em地温分别在1997和1977年出现气候突变.春季气温和5-80 cm各层地温的异常偏低年较一致;秋季气温和40、80 cm地温的异常偏低年相同;夏、冬季气温和地温的异常年份对应性较差;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偏高年较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延长冰温贮藏草鱼片的贮藏期,通过盐浸和冰温真空脱水的方法降低鱼肉冰点,从而降低冰温贮藏温度。将新鲜草鱼片用4%盐水在–0.5℃下浸渍10h,然后冰温真空脱水至60%±1%含水率(冰点为–4.2℃),设定了2组冰温组,T1组贮藏温度设定为(–0.5±0.5)℃;T2组为(–3.5±0.5)℃,以4℃冷藏组CT作为对照。在贮藏期间定期测定其pH值、菌落总数(TBC)、硫代巴比妥酸值(TBA)、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并进行相应的感官评价,探究贮藏温度对草鱼片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冰点的方法降低贮藏温度,能够减缓草鱼片TBC、TBA和TVB-N的上升速度,显著延长贮藏期。–0.5℃与–3.5℃冰温贮藏的样品贮藏期分别为50d和60d,冷藏的样品贮藏期只有30d。综合分析,–3.5℃贮藏的草鱼片保鲜效果最优,感官最好,其次是–0.5℃。  相似文献   

15.
食品的温度监控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安全及保持冷藏链完整的手段,对冷冻冷藏食品在低温流通过程中实行温度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冷藏运输中的温度管理情况并不乐观,消费者获得的货物通常不能达到预计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借助于时间-温度指示器等来对其整个运输过程进行温度监控。本文对温度立法的必然性和前景,温度监控的重要性、原理以及在冷藏运输中的应用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并列举了几种国外时间-温度指示器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6.
食品的温度监控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安全及保持冷藏链完整的手段,对冷冻冷藏食品在低温流通过程中实行温度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冷藏运输中的温度管理情况并不乐观,消费者获得的货物通常不能达到预计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借助于时间-温度指示器等来对其整个运输过程进行温度监控。本文对温度立法的必然性和前景,温度监控的重要性、原理以及在冷藏运输中的应用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并列举了几种国外时间-温度指示器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7.
进行作物水分快速诊断从而提高水分管理精度是实现工厂化绿叶菜高产、优质、低耗的关键。通过测定植物的叶片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参数,构建缺水胁迫指数(CWSI,crop water stress index)模型,能模拟植物的水分状况,为作物的适时精确诊断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华王’小白菜(Brassica rapa L.ssp.chinensis cv.Huawang)为材料,使用红外技术测定不同灌溉量下小白菜叶温,建立收获期小白菜的CWSI模型,其中CWSI是基于空气湿度这一参数提出的作物的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与小白菜含水量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红外技术获取小白菜冠层温度进行水分状况的快速无损检测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环境温度对蜂巢内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蜂巢内温湿度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在蜂群处于近乎原生态环境下的温湿度测试系统.该系统根据巢脾位置前后对称和蜂房均匀分布情况,在巢脾间隙处精确地放置微型温湿度传感器.上位计算机和下位单片机通信采用无线方式.计算机控制单片机何时采集,单片机采集的温湿度值传给计算机并显示和存储在计算机上.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可知: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蜂巢各点温湿度几乎相等,蜜蜂均匀分布在蜂巢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从中间巢脾向最外层巢脾温度递减湿度递增,对于单张巢脾,从巢脾几何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温度递减湿度递增,说明蜜蜂聚集在蜂巢中间.无论环境温度高低,在蜜蜂分布区域都呈现出恒温和恒湿现象,蜂巢中心温度和湿度分别是(35±1)℃和(56±10)%RH.  相似文献   

19.
湿空气湿球温度与其绝热饱和温度之间的偏差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ATLAB软件对湿空气湿球温度与其绝热饱和温度之间的偏差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出的实验温度范围内,用湿球温度计测量的湿球温度与湿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之间的偏差在0.06%~0.4%之间.为实际工作中精确计算湿空气湿球温度与其绝热饱和温度之间的偏差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试验条件下对小地老虎幼虫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小地老虎发育起点温度为10.80℃,全世代有效积温为577.51日度,在福州1a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