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群综合交通承载力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综合交通承载力评价模型,将铁路、公路、海港和空港等四种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对交通承载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对象由单一要素扩展到复合系统,研究内容由现实扩展到潜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4~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综合交通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趋于紧张;城市群交通需求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不利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海港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港口群整体承载能力提高的瓶颈;空港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第二,从城市群综合交通来看: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承载力持续增强,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对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缓慢而显著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潜在运输需求日趋强劲,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承载能力压力逐步增大。在此基础上,从加快城际铁路的发展和建设、强化港口间的合作、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以及适度超前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四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物流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第三利润源”的基本源泉。当前中国物流运输整体呈现分散、混乱、无序状态,存在着运输专业人才缺乏、运输组织化程度低、运输管理体制僵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运输决策不当等问题。为推动物流运输的发展,需进一步打破传统的运输管理体系,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构建运输信息网络,实现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鼓励机制创新,引导企业调整组织和经营结构;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交通物流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一、我同城市群客运交通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群的综合交通系统得到很大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等为代表的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已进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阶段.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在功能互补和协调合作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在不同区域间,各行政单元在区域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些大规模、跨区域的交通项目相继展开.在城市群内部,公路和铁路已经成为城际运输的主体.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城际客货运输任务.综合交通网主骨架--综合运输通道已经形成,在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要求交通发展必须遵循“宜水则水、宜陆则陆”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加快水运发展将是今后一个阶段交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苏北运河作为北煤南运的国家水运主通道和江苏经济发展的运输主动脉之一,更具发展潜力,更需优先加快发展。面对内河航道发展的美好前景和蓬勃态势,我们应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和谐航务建设。  相似文献   

5.
康楠 《经济》2012,(10):138-140
在中国大城市,交通压力正逐步从动态向静态转化,停车难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公共性难题. 5月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指出,按照“一车一基本车位,15辆车1个公共停车位”的国际惯例,中国城市停车位缺口普遍达到50%以上,停车位远低于机动车保有量.停车场建设尤其是配建停车场建设历史欠账过多,停车位与机动车之比远低于国际通行的1.15-1.3∶1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徐楠 《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25-226
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而公路运输则是最基础的运输方式,对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道路交通建设的滞后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交通供需矛盾问题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此时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交通运输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加强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技术应用科学性、满足公众交通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7.
缓解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解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的根本措施在于扩大仍然短缺的运输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因此要做到远近结合,立足长远,抓好当前。2005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方针应是:继续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总体能力;积极实施交通挖潜和优化运输组织等措施,最大程度地缓解运输能力紧张的矛盾。具体措施为:坚持加快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8.
城市治理中的政策失败问题的提出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地理位置、综合运输数据及各个运输方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辽宁发展综合运输宏观环境进行评价,总的来看,辽宁省交通发展基础良好,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以公路、铁路为主体,港口为门户,民用航空、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相配套的立体交通运输网,有效地推动和支撑区域经济及现代物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福建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交通滞后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虽然过去40年来全省交通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但与当今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成了滞后,省委、省政府对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的建设都分别采取了措施,努力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当前公路运输存在着超负荷运转,特别是当今物资运输已进入集装箱时代,本省大部分公路已无法适应运输现代化要求。交通滞后的问题,一方面严重制约着沿海口岸对腹地的辐射,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另一方商内地山区的经济发展难以利用沿海口岸来扩大对外开放,内地山区的丰富资源也得不到合理利用和加速开发。对此,1992年,在邓小  相似文献   

11.
12.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地区综合实力的ANN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利华 《经济地理》2003,23(1):9-1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可行的。针对地区综合实力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