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7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缺失(-7/7q-)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和间期FISH检测技术对72例MDS患者和8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分析,比较CC和FISH检测-7/7q-异常的情况。结果 72例MDS中,12例CC检测阳性,发生率16.7%。间期FISH检测24例阳性,发生率33.3%。两种方法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间期FISH技术敏感性高于CC,并能发现和纠正CC分析中的漏检异常。  相似文献   

2.
Li JT  Chang NB  Liu H  Pei L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1039-1042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遗传学特征,评价添加细胞因子及延长培养时间对MM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影响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RB1与P53基因缺失的意义.方法 采用骨髓24h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81例MM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28例患者同时采用添加IL-6(终浓度10 μg/L)和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终浓度40 μg/L)的6d培养法后的G显带核型分析,31例患者采用间期FISH方法检测RB1与P53基因缺失.结果 81例患者中有75例患者有足够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象,其中31例(41.3%)检出异常克隆.在31例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患者中,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12.9%),单纯染色体结构异常11例(35.5%),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同时存在16例(51.6%).28例患者同时采用两种培养方法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骨髓24h短期培养法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5.0%,添加细胞因子的6d延期培养法异常克隆检出率为51.9% (P =0.026).31例患者间期FISH结果显示RB1基因缺失10例(32.3%),P53基因缺失11例(35.5%),5例患者RBI和P53基因均缺失.结论 MM染色体核型异常半数以上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同时存在,显带技术是遗传学检测的基础,添加细胞因子的长期培养法可提高显带技术的异常克隆检出率,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基因缺失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间期细胞13q14缺失、1q21、p53缺失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合探针(1q21/RB1、D13S319/p53、IgH)对21例MM患者骨髓进行FISH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异常,比较其与常规染色体检查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1例MM患者中,19例(90.48%)检测出1种或1种以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5例(71.43%)同时检测出2种及以上的异常。其异常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1异常(66.67%),IgH基因重排(57.14%),13号染色体缺失(47.62%)和p53基因丢失(23.81%)。3例(14.29%)通过G-显带常规染色体检查发现异常,与FISH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IgH基因重排及13q14缺失在MM中的发生率较高。FISH技术能提高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张艳丽  李华锋  高刚 《山东医药》2011,51(38):20-21
目的观察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产前诊断羊水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效果。方法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或高龄(≥35岁)孕妇1 121例,经腹部穿刺抽取羊水,应用FISH技术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数目检测,并将其结果与羊水细胞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作比较。结果均获得诊断结果,发现16例异常胎儿,其中7例为21三体,4例为18三体,5例为其他异常。FISH检测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用FISH产前诊断羊水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1例以FAB分类标准确诊的AML初发患者的细胞遗传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共检出异常核型16例(39.0%),单纯数目异常的有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12例,其余2例同时有数目及染色体结构异常。本组中最常见的结构异常为t(15;17),t(8;21)。结论细胞遗传学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与FAB分型具有特异性的t(15;17),t(8;21)染色体异常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及其复杂变异的染色体核型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在常规细胞遗传学(CC)方法检测基础上,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采用多种位点特异性DNA探针(染色体全染、特殊位点、双色易位融合探针),对2002年9月至2007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血液科56例门诊及住院CML患者(慢性期51例,加速及急变期5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6例CML患者有5例为细胞培养失败,均为慢性期患者,该5例细胞培养失败病例经FISH技术证实均出现Ph 染色体,余46例慢性期患者中有42例出现Ph 染色体,其中2例为双Ph 染色体;3例合并有复杂的染色体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异常,分别为-2,-6,-19,-16,-20,-Y, 8以及t(2;4)(p16;p15)。CML慢性期共有47例患者出现Ph 染色体,总阳性率为92.17%。5例加速及急变期患者均出现Ph 染色体,其中3例患者合并有复杂的染色体核型变化:-Y,del(10),I(9)。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ML的疾病分期、进展、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FISH技术在CML染色体核型分析上可作为重要技术补充手段弥补CC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多发性骨髓瘤(MM)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初治MM患者24例,同时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与FISH技术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析染色体异常与MM的免疫学分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常规G显带技术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比FISH检出率低(P0.01);常规G显带技术仅检出1例染色体异常者,MM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以Ⅲ期和Ig G型为主。结论 FISH技术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特异性较高,临床分期、分型与染色体异常存在相关性,Ⅲ期和Ig G型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军  刘慈  尹红亚  辛虹 《山东医药》2008,48(33):10-1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未培养羊水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孕16-27周、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采用21、13染色体位点特异性探针和18、X、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用FISH技对孕妇未培养羊水间期细胞进行检测;同时对所有受检者的羊水标本进行细胞培养,然后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0例标本均获得诊断结果,发现染色体异常1例(为标准型21号染色体三体),且FISH检测结果与常规核型分析结果完全一致。结论FISH技术用于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3个部分介绍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细胞遗传学:(1)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频率和类型。(2)细胞遗传学对于MDS的诊断、分型、预后和治疗的价值。(3)MDS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的评价。40%~70%的原发性MDS和95%的治疗相关性MDS(t-MDS)可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检出率的高低不但和疾病早晚阶段有关,也和方法学有关。MDS染色体畸变类型显示很大的异质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现已被广泛使用。它将MDS按细胞遗传学分为3个不同的预后类型:高危、低危和中危。凡临床上疑为MDS的患者均应接受染色体检查。常规核型分析(CC)仍为最常用的方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CC的重要补充。CC联合适当的FISH将允许对大多数MDS患者作出精确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表型及其与MDS患者转归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24~48小时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HG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MDS患者异常染色体出现率46%,主要有 8、-7、5q-、11q-、20q-,并有复杂异常核型。复杂异常核型患者急性白血病转化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结论MDS患者有异常核型者易转为急性白血病,异常染色体出现与该类患者转归有直接关系,核型分析对MDS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及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9例初诊的MM患者行染色体核型检查,采用骨髓细胞24h短期培养,用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22例MM患者采用传统化疗即长春新碱联合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AD)方案或马法兰与泼尼松(MP)方案;7例患者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及缓解率。结果29例MM患者中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7.9%,其中有复杂和高度复杂畸变的占81.8%。采用VAD或MP方案化疗的核型正常组的有效率为81.2%,核型异常组有效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中核型异常组5例均有效,核型正常组2例均有效。核型异常组硼替佐米有效率与传统化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应首选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发性骨髓瘤 (MM )细胞遗传学变化及其与MM的分型、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短期培养法及G显带技术对 16例MM患者进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且对MM分型、分期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 16例MM患者中发现染色体异常者 10例 (占 6 2 .5 % ) ,均有数目异常 ,表现有超二倍体、亚二倍体、多倍体及假二倍体 ;其中 9例发生于MMⅢ期 (占 5 6 .2 5 % ) ,1例发生于MMⅠ期 (占 6 .2 5 % ) ;4例为IgG型 ,3例轻链型 ,2例为IgA型 ,1例为不分泌型 ;有异常核型的MM患者表现为高 β2 微球蛋白 (β2 M )、高C反应蛋白(CRP)、低血红蛋白 (Hb)、低血小板 (PLT)、骨髓瘤细胞计数超过 30 % ;高Ca2 + 、高乳酸脱氢酶 (LDH) ,与无核型改变的MM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大多数MM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 ,且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系 ,多发生于Ⅲ期 ,预后差 ,与其免疫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测定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对19例MDS患者免疫表型进行检测,并对其中的10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CD13,CD33抗原表达率平均分别为36.69%和41.86%,而T淋巴系抗原CD3的表达平均仅为14.49%,且随着低危的难治性贫血(RA)向高危的难治笥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或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的进展,较早期的髓系抗原CD13,CD33及干(祖)细胞抗原CD34的表达升高,并伴有T淋巴系抗原CD3的表达降低。10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的患者中,5例有染色体核型异常,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与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在抗原表达上存在区别。结论:对MDS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查有助于MDS的诊断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常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白血病遗传学基础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不断提高,相关基因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染色体核型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已成为影响治疗选择的重要因素。ALL患者染色体核型通常质量较差,但是异常核型的检出率约70%,且许多为复杂核型。ALL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及结构异常,部分患者可同时检出两种异常。  相似文献   

15.
对117例无精症、21例少精症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117例无精症患者中48例为染色体异常核型47,XXY,69例为染色体46,XY,其中3例Yq-,3例22s-;21例少精症中染色体核型皆为46,XY,其中9例大Y.认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无精症、少精症的重要因素,对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人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特点,探讨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我国MD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84例MDS确诊病例的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将患者的骨髓细胞遗传学结合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4例MDS患者中,存在骨髓细胞染色体异常者38例,占45.2%,其中+8、-7/7q-和20q-最常见,无单纯5q-者。具有预后良好染色体者55例,具有预后中等染色体者14例,具有预后不良染色体者15例。16例三系病态造血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10例(62.5%),其余68例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28例(41.2%),三系病态造血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比例似乎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6~24个月,84例患者中已死亡29例。预后良好染色体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高于预后不良染色体组(P<0.01)。结论:中国人种MDS患者中,+8、-7/7q-和20q-为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单纯5q-罕见。细胞遗传学分析不仅应作为中国人种MDS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染色体嵌合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染色体嵌合型的病例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目标染色体诊断。方法对1例常规G带显色分析后疑似为性染色体嵌合体核型者,采用FISH技术,应用FITC、Texas red标记的X/Y染色体着丝粒部位α卫星重复序列探针进行检测。以确定嵌合染色体各型所占比例。结果G带染色核型分析诊断为45,X/47.XXX;G带显色后计数完整分裂相110个,其中45,X和47,XXX分别占78.18%和21.82%;FISH后进行性染色体核型统计.共计数有杂交信号的细胞和分裂相700个,X和XXX分别占75.86%和24.14%;两种计数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比较,FISH技术检测嵌合体核型能够观察到更多的分裂相,还可分析核膜完整染色体未分散的间期细胞,计数更多的细胞。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且省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染色体技术和脆性位点检查诊断老年人智力低下(MR)病因的意义。方法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研究。结果 26例受检者中检出异常核型9例,检出率为34.62%。实验组染色体脆性位点的发生率为56.97%,对照组为19.47%,两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FISH确证1例染色体核型为46,XY,t(Y;15)(q12;p11)。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MR发生的重要遗传学原因之一,MR与染色体畸变和脆性部位表达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8例初发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取患者骨髓细胞培养采用R显带技术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用DNA序列探针进行基因(1q21扩增、13q14、p53缺失、IGH重排)分析,患者均采用BCD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并于2、4、6个周期分析疗效;分析总体疗效及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48例MM患者中,细胞遗传学异常29例(60.42%);13q14的检出率为37.5%(18/48),P53缺失的检出率为14.58%(7/48),1q21扩增检出率为41.67%(20/48),IgH重排检出率为35.42%(17/48)。大部分患者在2个疗程后开始显效,随疗程增加疗效明显,6个疗程后21例(43.75%)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为81.25%(39/48);细胞遗传学正常患者CR率为84.21%,总有效率(ORR)89.47%,核型异常、13q14、P53缺失、1q21扩增、IgH重排患者的CR率和总有效率均低于正常患者(P0.05),治疗过程不良事件均可耐受。结论:细胞遗传学异常可影响BCD方案治疗初发MM的疗效及预后,初发MM患者做细胞遗传学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Tang X  Wu D  Xue Y  Zhu M  Lu D  Ruan C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0):685-687
目的: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法及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免疫分型,细胞遗传滂采用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免疫分型结果显示:急变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3例占74.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占16.1%,均为B系ALL,其中4例同时伴有髓系表达;急性未分化细胞白血病1例,B系和髓系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2例。31例CML-BC中21例(67.7%)的急变患者CD34^ ,其中4/5(80.0%)ALL,15/23(65。2%),2/2AMLL均为CD34^ 。AML急变患者中具有CD7和CD34共表达者为8/23(占34.8%)。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14/27(51.9%)和急变期患者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附加核型异常,其中有+8(3/14),+Ph(3/14),i(17q)(2/14),Y染色体丢失(1/14)及复杂易位5/14)。结论:CML-BC是一干细胞疾病,原始细胞分化阻滞在早期阶段,故预后差。MIC分型在CML-BC诊断,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