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合电针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在抗痉挛体位和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上肢(上臂、前臂)肌张力增高的屈肌、触诊最硬处或胸大肌止点触诊最硬处,每次选取二三个硬结点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并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臑会、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行常规针刺,肩髎-臑会、手三里-外关连接电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简易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Hmax/Mmax),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简易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提高(P0.05),患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Hmax/Mmax比值均改善(均P0.05)。结论:刺络放血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能够有效降低屈肌张力,提高伸肌肌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疗法对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90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电针组、刺络拔罐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传统电针、刺络拔罐、刺络拔罐联合传统电针3种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Fugl-Meyer评定(FMA)评分和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Hmax/Mmax)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传统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0.0%,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为100.0%,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0%。刺络拔罐组和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电针组(P0.05)。3组治疗后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刺络拔罐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传统电针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刺络拔罐组(P0.05)。3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Hmax/Mmax比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刺络拔罐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Hmax/Mmax比值优于传统电针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治疗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疗效显著,刺络拔罐能有效降低肌张力,刺络拔罐联合传统电针能更好改善上肢的自主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4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Barthel指数(BI)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对所测得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CSI评分及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max/Mmax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Hmax/Mmax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肉毒毒素联合活血通络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老年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肉毒毒素联合活血通络法治疗,共治疗4周为1疗程,采用相应标准评价上肢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活动功能状况,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有效率71.43%与研究组有效率90.48%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升高,肌张力降低,FMA评分和FIM上肢评分均升高,正中神经和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升高,Hmax/Mmax降低,有差异(P<0.05);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关节活动度较高,肌张力较低,FMA评分和FIM上肢评分较高,正中神经和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高,Hmax/Mmax较低,有差异(P<0.05)。结论:肉毒毒素联合活血通络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疗效确切,降低上肢肌张力,提高神经功能和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刘国强  王晓霞  伦奕 《陕西中医》2011,32(5):601-603
目的:观察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对脑卒中后引起的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的上肢肌张力进行改良A shw orth量表(MA S)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 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并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有显著疗效,能够明显改善上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分区治疗法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改善及上肢功能恢复疗效。方法:根据Bm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选择病例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取细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明显责任肌肉对肩、肘、腕区电针分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疗法,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电针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疗法,采用改良Ashword痉挛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对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后改良Ashword痉挛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中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分区治疗在改善上肢痉挛功能障碍优于传统电针法。  相似文献   

7.
王国祥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973-1975
目的:比较与分析不同取穴方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诱发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1人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对偏瘫肢体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进行电针治疗方法,以诱发肌电图中的H波和M波的变化,作为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1)患侧肢体Hmax振幅(7.61±1.23)和H/Mmax比值(0.86±0.19),明显高于健侧Hmax振幅(4.66±1.23)和H/Mmax比值(0.55±0.11)(P<0.01),Mmax振幅无明显差异。(2)针刺刺激非痉挛侧经穴后,Hmax振幅随即由5.32mv降低至1.68mv,刺激停止后并立即未恢复到针刺前水平。(3)针刺后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都明显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低于痉挛侧。结论: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异常活动的脊髓α运动神经元产生了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后采用肌张力评分法(改良Ashworth)、上肢的Fugl-Meyer评定法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肌张力水平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孪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经筋刺法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05);经筋刺法组(P<0.001)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Fugl-Meyer分值均提高,肌张力的降低值(Ashworth量表)与肢体功能的增加值(Fugl-Meyer量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结论: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而痉挛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联合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中频脉冲电疗法组(以下简称电疗组)3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西医组35例单纯予西医常规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峰-肱骨头间距(AHI)、上肢活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善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分级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腋神经及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中最大H波波幅与最大M波波幅比值(Hmax/Mmax)。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与电疗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电疗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AHI值均明显降低(P0.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MAS分级情况均有明显降低趋势(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与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MAS评级降低趋势明显大于西医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腋神经与正中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均明显增加(P0.05),Hmax/Mmax比值均明显减小(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及电疗组(P0.05),电疗组治疗后对各指标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情况,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延长H反射潜伏期,减小Hmax/Mmax比值,改善患肢电生理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巨刺阳经针刺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状态进行疗效评价。[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组予巨刺阳经法治疗。在入院时及治疗2个疗程后均分别运用修订Ashworth痉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康复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巨刺阳经法可以明显缓解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Ashworth痉挛量表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C、D组,治疗组采用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对照组B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合巨刺法,C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D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每组各30例患者,每位患者均在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戴梦圆  周敏亚  吴李秀  俞坤强  徐日 《新中医》2021,53(11):124-127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三位一体肌肉激活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脑卒中恢复期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行三位一体肌肉激活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浮针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研究组PROM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研究组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2组胫神经H波最大波幅及M波最大波幅比(Hmax/Mmax)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胫神经Hmax/Mmax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结合三位一体肌肉激活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小腿三头肌痉挛,可有效减轻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和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抗痉挛体位下热敷患侧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伴发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抗痉挛中药热敷结合康复训练)3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并用改良Ashworth评定肌张力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及Ashworth评级均有所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有效,结合抗痉挛中药热敷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常规基础治疗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针灸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刺络拔罐,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最明显处行刺络拔罐及井穴放血,每次选取3个井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值、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分及上肢被动牵拉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穴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予针刺阳经穴位肩髃、臂臑、曲池、外关等穴位;B组予针刺阴经穴位极泉、天泉、曲泽、内关等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法。共治疗28天。治疗后观察两组上肢肌张力改善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结果:(1)经治疗,A组肌张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评分均增加(P0.01或P0.05),但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3)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均有提高(P0.01或P0.01),而A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针刺阳经穴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有效改善上肢肌张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评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分别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的变化情况,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2个疗程(28d)治疗后H/Mmax均降低,且治疗组H/Mmax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使痉挛侧肌群肌紧张度下降,从而缓解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0.
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波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传统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肌电F波的变化.结果:中风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经治疗后,经筋刺法组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但经筋刺法组(P<0.001),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经筋刺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