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 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与特征。方法收集整理深圳市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2005—2007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54起,中毒1744人,无死亡病例。非集体性和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分别占51.3%及48.7%。食物中毒事件多发于夏季和秋季(68.8%,106/154);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占67.5%,104/154),致病因素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61.5%)、变形杆菌(13.5%)、沙门菌(7.7%)、金黄色葡萄球菌(6.7%)等;中毒地点以集体食堂为主(占49.4%,76/154);中毒食物主要有肉及肉制品(28起)、四季豆(19起)等。结论深圳市近3年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为89.0%。中毒发生规律与广东省其他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分布、场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2014年桂林市共发生97起食物中毒事件,高发于夏季。中毒人数1527人;其中死亡1人,为亚硝酸盐中毒。采集各类样品887份,检出致病因子阳性152份,检出率为17.1%。97起食物中毒中能明确原因的食物中毒42起(43.3%),其中微生物性中毒36起(37.1%);不明原因55起(56.7%)。主要致病微生物为诺如病毒,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在旅游团食源性疾病中比较高发。结论桂林市食物中毒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旅游团餐的食品卫生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我国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4-2011年突发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中国共报告学校食物中毒事件940起,累计报告病例31 945例,死亡40人.在致病因子明确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事件数和病例数分别占56.17%和60.35%.化学物是引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死亡的主要因素,占已知病因事件死亡人数的77.14%.9月是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时期.食物污染或变质是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最为常见的引发原因,占明确事件总数的50.83%.结论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目前影响中国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首要因素.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是降低学校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7—2017年云南省德宏州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德宏州各县市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州累计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起,中毒1 201人,罹患率26.26%;死亡17人,病死率1.42%。报告事件数无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农村。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566人);有毒动植物及野生蕈中毒报告事件数最多(17起)是病死率最高(3.45%)的致病因素。家庭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为12和11起。结论德宏州食物中毒近年来处于低发生水平,防控应以降低微生物性和野生蕈中毒为主,防控的重点是家庭和集体食堂,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特别是农村居民采食野生蕈的鉴别能力,有效预防和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为制订食物中毒事件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4年广西各地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分布情况及致病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广西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98起、发病2 446人、死亡35人,年均发病率1.04/10万人、病死率1.43%。第二季度(30起,占30.61%;806人,占32.95%)及4月份(13起,占13.27%;406人,占16.60%)事件数、中毒人数最多,第四季度(2.46%)及12月份(12.50%)病死率最高;县乡镇、学校分别是中毒高发的地区和场所,中毒例数分别为806例(39.69%)和1 177例(48.12%);微生物类为最主要致病因素,导致1 483例食物中毒(60.63%),动物类因素病死率最高,达28.57%。 结论 广西食物中毒事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应针对高发时段、多发地区、易发场所和高危致病因子实施重点监管,综合施策,进一步遏制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西2010-2017年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2010-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资料数据,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广西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事件148起,其中有毒植物144起(97.3%),有毒动物4起(2.7%)。发生暴发最多的是第二季度63起(42.6%),发生起数最多的地区是南宁市29起(19.6%),发生起数最多的场所是家庭(62.2%),7~19岁青少年是主要中毒人群(37.5%),误食误用是中毒主要致病原因(81.8%),毒菌毒素(43.9%)和桐子酸及异桐子酸(27.0%)是主要致病因子。结论 广西有毒植物中毒问题仍较突出,应加强广泛宣传有毒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广西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龙岩市新罗区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罗区2011—2015年食物中毒事件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新罗区2011—2015年共发生2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330人,总罹患率9.3%,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第3季度,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均最多,分别占71.4%和74.8%,罹患率也最高。发生场所集体食堂8起、饮食服务业6起、家庭聚餐5起,家庭食物中毒的罹患率80.0%为最高;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10起),罹患率以植物性食物中毒最高(66.7%)。结论近几年新罗区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应针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以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及致病因子现场快速检出率,提出事件处置过程中关键控制点及小白鼠动物毒性试验在食物中毒致病因子快速检测中所特有的作用。方法对180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子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对比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快速检测致病因子的技术方法和控制点等存在的差异。结果 180起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为70.0%,其中109起掌握关键控制点,查明率为79.8%,71起不掌握关键控制点,查明率为54.9%;180起食物中毒事件采到可疑样品共131份,采集率为72.8%,致病因子检出率为87.0%,85起采用动物试验,致病因子检出率为96.5%,46起未采用动物试验,致病因子检出率为69.6%。结论掌握食物中毒查因关键控制点和采用动物试验是提高现场食物中毒查明率和致病因子检出率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2005—2012年台山市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成因和规律,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2年台山市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台山市共发生食物中毒11起,中毒152人,死亡2人,病死率1.32%。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54.54%(6/11);食物中毒多发生在第2、3季度,共发生8起,占总起数的72.72%;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占总起数的72.73%(8/11)。结论该市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高发区,以细菌性中毒为主,今后应加强对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重点是预防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9起食物中毒事件未能查明病因的原因,为今后处置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2016年西安市发生的9起病因未明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从发生时间、场所、样品采集及检测结果分析病因未能查明的原因。结果西安市2014—2016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4起,其中病因未明9起,占37.50%。9起事件共涉及1 398人,发生食源性疾病186例,罹患率为13.30%。不同季节、不同场所食物中毒事件病因查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集到样品的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高于未采集到的(P0.05)。9起事件病因未明均有多种原因,其中上报滞后3起,由于患者原因未采集到生物样品5起,涉事单位原因未采集到食品留样5起,现场调查、采样或检测等处理不当5起。结论 9起食物中毒事件无法查明病因的主要原因有现场未采集到有效样品、实验室检测无法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支持以及上报时间滞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4-2013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陕西省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0起,中毒1 950人,病死率为0.36%.9月份发生食物中毒起数(9起)和发病人数(469)最多.季度分布主要是第三季度和第一季度.农村地区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和病死率均高于城市,场所主要是学校集体食堂(8起)、农村自办酒席(7起)和家庭(5起).食物中毒致病因子主要是微生物类,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37.50%、53.03%.化学类中毒的病死率高(4.07%).中毒原因多为食物污染、变质和误食.结论 预防秋季、农村地区、细菌性的食物中毒是减少陕西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王学会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66-1667
目的了解武鸣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武鸣县2005—2010年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武鸣县2005—2010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28起,发病1 511例,死亡2例,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64.29%和17.86%。事件发生以农村居多,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以学生为主的事件居多,共17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根据武鸣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应加强对学校、幼托机构、农村、建筑工地的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2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年深圳市食物中毒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5起,中毒病例167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1.28/10万。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6月和10-12月,共报告12起(占80.00%),涉及中毒病例132例(占79.04%)。多发生在集体食堂及饮食单位,共13起(占86.67%),涉及161例中毒病例(占96.41%);中毒食品以肉与肉制品、水产品为主,共计7起(占46.67%),涉及110例中毒病例(占65.87%)。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6起、99例),以沙门菌食物中毒最多(3起、61例)。结论应加强对市民、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宣教,加大监督、监管力度,提高处置能力,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6年通过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6年学校突发事件共50起,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分别占82%和10%,发生数量居前3位的疾病分别是水痘(22起)、食物中毒(5起)和风疹(4起),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4~6月份是高发季节。结论学校突发事件呈现高发势头,主要累及县乡级中小学生,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征变化,为推动国家法律法规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6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该文收集2005—2008年和2010—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比较分析。结果实施前(2005—2008年)全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 789起,中毒53 459人,死亡843人;实施后(2010—2013年)全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734起,中毒27 538人,死亡576人;实施后各指标较实施前分别下降了58.97%、48.50%和31.67%。实施前后中毒起数、人数和死亡人数主要集中在第3季度,占总数的37%~40%。实施前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场所排在前2位的均是家庭和集体单位,但集体单位中毒起数、人数所占比例由原来的33.33%、41.43%下降到实施后的20.71%、35.76%;而家庭中毒起数、人数由原来的37.45%、20.46%上升到实施后的50.00%、25.34%。结论实施《食品安全法》对控制食物中毒事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2018年自贡市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4起,发病243人,死亡2人,病死率0.8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7—9月(47.30%);高发地区是荣县和富顺县,共57起(77.03%);高发人群是20~60岁(64.61%);高发场所是家庭(81.08%);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误食误用(63.51%),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58.11%),主要原因食品是毒蘑菇(45.95%)。结论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不容忽视,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管理,针对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等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南省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集2005—2009年湖南省各县(市、区)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湖南省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4起,中毒4554人,死亡50人,病死率为1.10%;中毒发生时间以5—9月份为高峰,中毒事件起数占总数的61.81%;中毒的主要原因为细菌性食物中毒(63起,占43.75%),其次为有毒动植物(35起,占24.31%)和化学性食物中毒(35起,占24.31%);病死率较高的是毒蘑菇、亚硝酸盐和毒鼠强引起的中毒事件,病死率分别为9.20%(23/250)、5.77%(3/52)和4.03%(6/149);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和家庭为主,分别占总起数的40.28%、32.64%。结论食物中毒事件严重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食品卫生知识普及和鼠药、农药的使用管理是减少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姚安县2000—2010年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姚安县2000—2010年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0年姚安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4起,中毒人数274人,罹患率为55.35%;死亡人数2人,病死率为0.7%。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2、3季度,占84.08%;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最多,占70.45%;化学性食物中毒占15.9%,有毒动植物中毒占79.55%,其中野生菌食物中毒占47.73%;中毒原因主要为加工不当,占77.26%。结论农村家庭食物中毒是该县预防和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了解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时间、发生场所、中毒原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深圳市2006—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85起,中毒人数1 875人,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5-9月份,共发生133起,占总起数的71.89%;以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占总起数的80.00%;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74.05%。结论应加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把食物中毒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上,并加强食品安全饮食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