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对我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甲减、白细胞减少、肾小管酸中毒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6岁。主因全身乏力、水肿3 a,幻视、幻听、谵语1 d入院。患者3 a前在张家口市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甲状腺机能减退,给予口服甲状腺片治疗后症状好转,1 d前出现幻听、幻视、谵语等症状。于2005-05-05日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精神差,嗜睡,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对3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为55.35%。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7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纤维化4例,慢性肝炎3例,慢性胃炎、肾小管酸中毒各3例,贫血、皮肌炎各2例,慢性腮腺炎、过敏性紫癜各1例。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应及时询问病史并作相关检查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误诊疾病和原因进行分析,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24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周期性麻痹10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过敏性紫癜4例,慢性腮腺炎3例,慢性肝炎1例,结节性红斑1例。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表现多样,口干、眼干症状易被忽略,加强各科之间的合作,开展自身抗体的检测及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7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误诊的原因及减少误诊漏诊的对策。方法:对67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首诊误诊病名、首诊症状体征、误诊时间、确诊时器官受累情况及确诊时实验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部分原发性干燥综合表现复杂、首诊时症状不典型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的患者要加强管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何菁  刘栩  贾园  苏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799-4800
目的:了解门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就医及延误诊断情况。方法:对我院门诊就诊的224例pSS患者进行随机现场调查。结果:224例pSS患者中,37.9%的pSS患者首次就诊于风湿免疫科,62.1%患者首次就诊于其他科室;患者平均延误就诊(4.3±1.2)a,16.1%曾被长期误诊为其他疾病,63.8%患者未被及时诊断。结论:pSS患者首次就诊在风湿免疫专科比率低,就诊及确诊均存在时间延误,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是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当中的一种,主要是浆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对唾液腺以及泪腺等外分泌腺的侵犯,导致相关的器官功能出现障碍[1]。临床除以口、眼干燥作为主要表现之外,还存在肺、肾脏、皮肤、血液、神经、淋巴等多个器官和系统受累等诸多表现。本文对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5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旨在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自身抗体产生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将5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按年龄分为A、B两组。对A、B两组的抗SSA/SSB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抗SSA和抗SSB阳性表达率明显大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抗SSA/SSB的产生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年龄越大,自身抗体阳性表达率越低,这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2007年手术治疗的P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8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2-26 a,其中仅64.3%生化检查有低钾血症,余病例血钾正常,血清肾素(PRA)均低于正常值,血清醛固酮(ALD)82.1%高于正常值,A RR(ALD/PRA)≥50,CT对于肾上腺腺瘤诊断率较高为85.7%,术后血压及血钾完全恢复正常者为53.6%。结论:PA的定性诊断须行血钾,醛固酮,肾素水平及醛固酮和肾素比值(ARR)检查,CT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定位诊断依据。外科手术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干燥综合征A抗体(SSA)和干燥综合征B抗体(SSB)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22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110例非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ANA、SSA及SSB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SSA、SSB、SSA/SSB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ANA检测阳性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SA、SSB及SSA/SSB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肺部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铁群  杨国儒  林耀广  张坚 《新医学》2000,31(11):664-665
目的:了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对呼吸系统的侵害。方法:分析符合Fox诊断标准,有肺部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50例,临床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的结果。结果: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为鼻腔干燥、干咳、水泡音。可发生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损害为小气道通气障碍,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胸部X线检查为肺间质纤维化、肺不张、胸膜增厚、肺纹理增我和肺部渗出性病变。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对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由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并经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胡桃夹综合征3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方法对1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窒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被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时间5个月-8年,两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别足骨髓象有相似之处,明确诊断后调整为以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为主的治疗方案,血小板计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有相似之处,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排除继发原因特别是风湿性疾病,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误诊为多发性硬化(MS)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误诊为MS的pSS患者的资料。结果:误诊与pSS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血清学检查不平行及医师对pSS影像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认识局限。结论:应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1例(36眶)病理诊断为眼眶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行CT检查,并有20例(22眶)行CT增强扫描,14例(16眶)行MRI检查,4例(5眶)行MRI增强扫描(T1WI、脂肪抑制),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CT密度、MRI信号表现、以及MRI信号表现与CT密度的关系。结果:29例(34眶)呈均匀、近均匀软组织密度,均匀或近均匀信号表现;2例(2眶)不均匀软组织密度,MRI检查均为以长T1、短T2为主的不均匀信号表现。结论:原发性眼眶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干燥综合征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仅有口干燥征或眼干燥征者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有口干燥征和眼干燥征同时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程佳  邬锐 《华西医学》2013,(12):1862-1864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干燥综合征A型/B型抗体(抗SSA/SSB抗体)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系统检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利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 结果 8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有27例(30.7%)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有或无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无明显不同。有周围神经病变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抗SS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4%(19/27)、70.5%(4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91);抗SSA/SSB抗体双阳性率分别为63.0%(17/27)、14.8%(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6,P=0.000);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390 ± 55)、(410 ± 86)pg/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8,P=0.370)。 结论 周围神经病变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较常见,且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多伴随血清抗SSA/SSB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涎腺超声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35例确诊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22例早期组,13例中晚期组),选择非干燥综合征患者3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涎腺超声检查及Schirmer试验、抗SSA/SSB抗体、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实验室检查。观察二维图像特征、涎腺大小、涎腺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涎腺超声检查与三种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35例中,30例弥漫性改变,5例为局限性改变,腮腺或颌下腺病区低回声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腮腺、颌下腺上下径、左右径和体积呈现早期组>对照组>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期组腮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颌下腺PSV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中晚期组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涎腺超声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的灵敏度(80.00%)、特异度(93.33%)、准确率(86.15%)、阳性预测值(93.33%)、阴性预测值(80.00%)较Schimer试验(71.43%、83.33%、76.92%、83.33%、71.43%)和角膜染色(74.29%、86.67%、80.00%、86.67%、74.29%)均有所提高;而与抗SSA/SSB相当。结论超声可清晰观察涎腺实质回声、腺体大小、血流变化,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鉴别诊断干燥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现将我科成功治愈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的股骨头坏死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36岁。因口干、眼干20a余,关节疼痛伴行走不便2个、多月。于2007—04入我科。患者20a余前开始出现口干、跟干,且伴有反复的低钾麻痹,曾在我院确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就诊的5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8例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14.81%。8例中4例以双下肢肿痛并活动受限3~15年,加重1~7 d入院;4例以滑膜炎、下肢疼痛伴皮疹反复发作1~10年,加重1~5 d入院。8例均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误诊时间5个月~8年。给予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常规治疗,口干、眼干症状无明显改善,后经抗SSB抗体和(或)抗SSA抗体检查、角膜染色和(或)Schirmer试验、唾液腺动态显像、腮腺检查等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8例确诊后给予相应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时和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相似,若接诊医生诊断思维片面,易引起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综合分析病情,及时行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可减少或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误诊为干燥综合征继发1型肾小管酸中毒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口干、多饮多尿20余年,血压升高2年,四肢无力10个月就诊,外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继发1型肾小管酸中毒,在治疗过程中乏力症状反复发作、血钾持续不升,我院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获得性肾性尿崩症、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予螺内酯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结论 以口干、多饮多尿、血压升高、四肢无力为临床表现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易误诊为干燥综合征及肾小管酸中毒,应仔细询问病史、多学科全面分析、加强随访及时调整诊疗法思路,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