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D10PH-5井是大牛地气田施工的一口水平段长达1200m水平井,为了提高该井的机械钻速,在分析该区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及钻井难点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如优化井身结构、合理设计井眼轨迹、优选钻头类型和优化钻具组合、分井段采取相应钻井液技术等,提高了钻井速度,缩短了钻井周期,因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8年早季以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0、105kg、150kg、195kg/hm^2)和栽插密度24×10^4、30×10^4、36×10^4/hm^2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对超级杂交早稻天优998的产量有显著影响:105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150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以上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密度以36×10^4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10^4穴/hm^2,最低为24×10^4穴/hm^2。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的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再次,千粒重相对比较稳定。试验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超级杂交早稻天优998适宜的施氮量为105kg/hm^2,密度为36×104穴/hm^2.  相似文献   

3.
大豆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推荐的“3414”设计,进行大豆的肥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施用量与大豆产量的效应函数模型为y=138.34+13.65x1+4.03x2+4.39x3-2.22x1^2-0.58x2^2-2.45x3^2+0.21x1x2+1.33x1x3+0.83x2x3;氮的相对产量为73.1%,磷的相对产量为77.0%,钾的相对产量为80.6%;最佳产量为185.5kg/667m^2时的施肥量:纯氮3.72kg/667m^2,纯磷4.53kg/667m^2,纯钾2.31kg/667m^2。  相似文献   

4.
红小豆不同密度、播期、施肥量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小豆的3因素2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0.8万×10kg×5月20日组合,产量是172kg/667m2。小豆产量与密度、施肥量、播期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26+0.6x1-2.3x2+6x3-7x1^2-2.4x2^2-7x3^2-0.4x1x2+0.5x1x3+8x2x3。经过显著性测验,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致病力。[方法]以采集于蒙自食用菌栽培地的菌袋上的平菇厉眼蕈蚊为试材,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分生孢子浓度共设5.0×10^4~5.0×10^8个/ml的5个处理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毒力随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第2天开始出现平菇厉眼蕈蚊成虫死亡,在5.0×10^4~5.0×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31.92%、45.16%、62.25%、73.03%和79.78%;第4~7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81×10^8、2.451×10^7、4.218×10^6和2.648×10^5个/ml;5.0×10^5~5.0×10^8个/ml浓度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由7.5d缩短到4.8d。[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涪陵页岩气田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的方式进行开发,2013年以来已有近200口井投入生产,随着加密井的部署,邻井压裂对生产井的影响不能忽视。通过对气田近5年的生产井生产动态数据和压裂数据分析,定量识别和分析了邻井压裂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研究认为井距小于1600m且在地层主应力方向上的气井受到邻井压裂影响的概率较大;压裂的工程因素与影响程度没有相关性;生产井的生产时间和累计产量与气井受到的压裂影响呈正比关系,该研究为气田气井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开县厚坝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重庆市开县厚坝镇通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宄了在紫泥田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采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株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结实率影响不大。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4.5kg/667m^2。可使水稻产量达到629.57kg/667m^2;最佳经济效益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0kg/667m^2,可使产量达到600.12kg/667m^2;适用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2.5kg/667m^2、4.5kg/667m^2、7.5kg/667m^2。可使产量达到586.13kg/667m^2。  相似文献   

8.
超短半径水平井技术是曲率半径为0.3m,利用水力破岩钻孔的一项先进钻井技术,该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区块及注采井组综合改造调整、改善注水效果及难动用储量方面,可发挥其积极优势。阐述了超短半径水平井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及适用地质条件,并在文南油田进行了超短半径水平井技术试验,试验后初期日产液7.0m^2,日产油2.8t,日产气140m^3,措施效果良好。该技术的盛功实施,将为油田的增储上产提供一条重要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玉米高产组合式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玉米二比空下组合式栽培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3000株/667m^2密度下,二比空双株栽培的产量为660.4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17.2%;3株栽培的产量为675.9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20.0%。在二比空密度相同栽培条件下,随着穴距的增加以及每穴株数的增加,其产量也相应增加,说明组合式的栽培方式是增产的重要技术。品种间在组合式栽培中的产量表现不尽一致,玉米杂交种中科10在4种密度下均表现优良,其平均产量为744.6kg/667m^2,分别比盛单67和盛单07—11增产22.2%和10.8%,其次为盛单07—11,平均产量672.0kg/667m^2,比盛单67增产10.3%。  相似文献   

10.
敬加强  杨露  谷坛  肖飞  刘志德 《油气储运》2013,(12):1295-1300
针对龙岗酸性气田某些集输管道内积液和腐蚀严重的问题,基于气井采出流体的性质及输气管道基本运行参数,采用OLGA软件模拟两条典型的低流速管道及不同流量下的001—6#采气管道,分析两条管道内的流型、持液率以及流体与管壁间的剪切力沿管道的变化规律,研究流量对001—6#采气管道内各流动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OLGA软件模拟两条采气管道的压降和温降与实际生产数据一致,其模拟结果可靠;下坡管内持液率小于0.05,流体与管壁间的剪切力小于20Pa,上坡管内持液率为0.3~0.4,液相一管壁最大剪切力为80-270Pa,上坡管段是积液和腐蚀严重的区域;气体流量对龙岗001—6#低流速采气管道的流动特征参数影响很大,进一步减小气体流量会使上坡管内持液率及液体一管壁剪切力急剧增大,从而加剧管内积液和腐蚀;当气体流量增大至97.5×10^4m^3/d时,管内的持液率和管壁剪切力均很低,管内积液和腐蚀问题有所缓解。(表6,图6,参9)  相似文献   

11.
锦45—29281井区位于锦45块西南部锦222—10断层与锦56断层交汇处。经过精细地质研究,结合三维地震解释,对该井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重新认识,发现了部署调整井的潜力区。在该井区共部署29口调整井,新增含油面积0.22km^2,新增地质储量129.68×10^4t。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今后老区的精细调整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储层为多期次多个火山体喷发形成,内部岩性复杂,储层低孔低渗,裂缝相对发育,因而气井产能差异大;普遍发育底水且气水关系非常复杂,极易发生水侵。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单井合理产量,优选开采方案,既满足天然气开发需求,又有效防止底水锥进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徐深气田A区块火山岩底水气藏,利用容积法和数值模拟法开展了水体规模研究,综合运用无阻流量、节点分析法、采气指数法和数值模拟法确定单井合理产量,并采用整体动用与优选动用以及直井、水平井与直井组合方式,设计并优选了最佳开采方案,从而为研究区下一步挖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伟  代艳梅  刘德波  文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99-15901
壬酸对华山松木蠹象成虫有明显的拒食作用。在选择性拒食作用和完全拒食作用中,当浓度为4×10^4mg/L时的拒食效果在24和48h中都是最好的。选择性拒食作用中,24和48h的AFC。分别为3.24×10^2mg/L和5.68mg/L;完全拒食作用中,24和48h的AFC50分别为9.98×10^3和2.89×10^4mg/L。  相似文献   

14.
水稻“3414”设计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研究了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Oryza sativa)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各处理产量差异达0.01显著水平,与处理6(N2P2K2)相比,除处理10(N2P2K3)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处理均达极显著水平;最大施肥量为N16.12kg/667m^2、P4.26kg/667m^2、K10.56kg/667m^2、相对应的最高产量为503.86kg/667m^2、505.61kg/667m^2、513.94kg/667m^2;推荐水稻施肥量为N14.22kg/667m^2、P4.14kg/667m^2、K9.65kg/667m^2,相对应的最佳经济产量为501.54kg/667m^2、505.49kg/667m^2、512.94kg/667m^2。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大牛地气田的地质特征、机械分压的工艺原理和特点,对机械分压在大牛地气田的实施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现场应用表明,机械分压在大牛地气田取得较理想的增产效果,充分说明压裂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河镇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的中稻肥效试验,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理论最佳施肥量,其中氮10.0kg/667m^2、五氧化二磷4.13kg/667m^2.氧化钾4.69kg/667m^2,最佳产量565.5kg/667m^2。综合分析不同推荐施肥方法施肥量,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氮、磷、钾生产推荐用量分别为11.0kg/667m^2、5.0kg/667m^2,6.0kg/667m^2。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绥粳10号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施氮肥分为基肥、分蘖肥、调节肥和穗肥,比例3:3:3:1,最佳密度为30.0cm×13.3cm或(40+20)cm×13.3cm产量最高,实测达到了735.1k9/667m^2。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污水ANOXIC—OXIC工艺出水为处理对象,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新建组合填料潜流湿地的脱氮除磷效能。结果表明,当COD面积负荷率、TN面积负荷率、TP面积负荷率、HRT(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8.7~22.1g/(m^2·d)、7.29~24.28g/(m^·-d)、0.94—1.84g/(m^2·d)、0.48—0.59d时,①湿地启动阶段,COD去除率为30.3%、面积负荷去除率为6.63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3m/d;SS去除率为45.5%;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3%、40.0%和25.0%;TN去除率为14.9%、面积负荷去除率3.63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0m/d;TP去除率为92.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93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O.94m/d。②稳态运行阶段,COD去除率为33.9%,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98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4m/d;SS去除率为50.0%;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0.2%、41.9%和24.7%;TN去除率为29.9%,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19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8m/d。TP去除率为90.5%、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89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86m/d。③随TN面积负荷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和TN动力学常数均随之线性增加;随TP面积负荷增加,TP面积负荷去除率随之线性增加,而反应动力学常数呈幂函数增加。  相似文献   

19.
新建组合填料潜流湿地脱氮除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城市污水ANOXIC—OXIC工艺出水为处理对象,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新建组合填料潜流湿地的脱氮除磷效能。结果表明,当COD面积负荷率、TN面积负荷率、TP面积负荷率、HRT(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8.7~22.1g/(m^2·d)、7.29~24.28g/(m^·-d)、0.94—1.84g/(m^2·d)、0.48—0.59d时,①湿地启动阶段,COD去除率为30.3%、面积负荷去除率为6.63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3m/d;SS去除率为45.5%;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3%、40.0%和25.0%;TN去除率为14.9%、面积负荷去除率3.63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0m/d;TP去除率为92.4%、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93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O.94m/d。②稳态运行阶段,COD去除率为33.9%,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98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4m/d;SS去除率为50.0%;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0.2%、41.9%和24.7%;TN去除率为29.9%,面积负荷去除率为2.19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18m/d。TP去除率为90.5%、面积负荷去除率为0.89g,/(m^2·d)、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86m/d。③随TN面积负荷增加,TN面积负荷去除率和TN动力学常数均随之线性增加;随TP面积负荷增加,TP面积负荷去除率随之线性增加,而反应动力学常数呈幂函数增加。  相似文献   

20.
2007年进行的郎溪县小麦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有明显的回归关系,得出的最佳施肥量为氮14.1kg/667m^2、五氧化二磷7.3kg/667m^2、氧化钾3.5kg/667m^2.最佳经济产量为415.0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