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东部和湘西、湘中地区震旦-寒武层状硅岩发育.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些硅岩的形成环境争论不休.为此,笔者从采集到的硅岩样品中选出10个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6个震旦纪硅岩样品的干酪根δ13C变化于-29.30‰~35.27‰,平均为-35.32‰;4个寒武纪硅岩样品的干酪根δ13-29.30‰~-35.27‰,平均-32.84‰.由此可见,寒武-震旦纪样品均含有较高的轻碳同位素,反映它们的形成环境稍有差异,但都形成于局限浅海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四段煤系泥岩的岩石热解、碳同位素、岩石有机显微组分等资料进行分析,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四段天然气藏的意义。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煤系泥岩有机碳含量范围分布在0.26%~58.89%,煤系泥岩的TOC含量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平均值分别为0.74%、2.94%、3.13%;分析样品中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很高,壳质组与腐泥组的含量低,有机质类型指数指示其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腐殖型);几乎所有样品都达到成熟,其中处于成熟阶段的样品占总数的51.69%,高、过成熟的样品占总数的47.75%。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的煤系泥岩是好的气源岩,具有好的生气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广西典型煤系地层分布区土壤硒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为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合山市典型煤系地层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Se、有机碳和主要元素含量,并对土壤Se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pH为6.04,呈弱酸性;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6%,约为全国均值的4.5倍;Se平均含量为1.28 mg/kg,高于全国表层土壤Se平均值,变异系数为0.58,属中等变异,其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Se含量呈右偏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0.82~1.42 mg/kg。不同地层Se含量依次为二叠系合山组(2.01 mg/kg)>三叠系马脚岭组(1.35 mg/kg)>三叠系北泗组(1.08 mg/kg)>二叠系茅口组(1.06 mg/kg)>三叠系板纳组(0.78 mg/kg),呈含煤地层明显高于其他地层的规律。土壤富Se样品773件,占比达96.63%;Se中毒样品27件,占比为3.37%。表层土壤Se含量过剩区域(≥3.0 mg/kg)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机地化方法研究缅甸伊洛瓦底盆地D区块P-1油气藏产出的原油和天然气的性质及其成因。原油具高密度、高黏度、高含蜡量和高凝固点的特点;族组分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低非烃和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受轻烃含量影响较大,具有姥鲛烷优势,甾烷C_(27)-C_(29)ααα(20R)分布指示母源为Ⅱ2~Ⅲ型干酪根。天然气为Ⅲ型干酪根形成的煤成气。油气是在异常高压条件下由成熟的煤系腐殖型母质为主形成的高蜡凝析气藏。由于反凝析作用,随着轻烃组分不同程度散失,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加工和未加工牛肉之间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对牛肉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探讨稳定碳同位素对牛肉加工制品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从吉林省榆树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宁夏自治区吴忠市采集牛肉样品,其碳同位素平均组成呈高、中、低梯度分布。牛肉样品经剔除表面脂肪、筋和膜处理后,分成四份,一份作为对照样品,其余三份分别作为煮制、煎制和烤制处理样品。煮制处理工艺为将牛肉切分为1.5 cm3,在超纯水中回流煮沸30 min;煎制处理工艺为将牛肉切分为5 cm×5 cm×1-1.5 cm,在195℃下煎制13 min;烤制处理工艺为将牛肉样品切成5 cm×5 cm×1-1.5 cm,在180℃烘烤30 min。对未加工及加工牛肉样品进行冷冻干燥、磨粉及脱脂处理。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检测未加工和煮制、煎制、烤制加工牛肉样品,以及加工副产物汤渣、烤渣和煎渣中的δ13C值。对加工前后的牛肉样品中δ13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比较未加工牛肉、不同加工处理牛肉及加工副产物之间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并利用碳同位素为指标对未加工和加工牛肉产地来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煮制、煎制和烤制处理与未加工脱脂牛肉之间的碳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差异,加工前后碳同位素差值范围在0.006‰-0.489‰;煮制和烤制加工处理前后牛肉粗脂肪中碳同位素无显著差异,但煎制处理前后牛肉粗脂肪中δ13C值显著降低(P<0.05),3组煎制牛肉样品粗脂肪中δ13C平均值分别降低7.790‰、7.288‰和4.104‰,说明煎炸油影响牛肉粗脂肪中碳同位素组成;碳同位素比率高、中、低的牛肉样品经煮制和烤制后,其副产物汤渣、烤渣与加工后脱脂牛肉中碳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差异,而煎制后的副产物(煎渣)与脱脂牛肉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与加工牛肉的粗脂肪中碳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利用碳同位素对3个地域中未加工和不同加工后牛肉样品产地的聚类结果表明,加工和未加工的牛肉均按照各自的地域来源被明确聚类,而且各地域加工处理前后的牛肉均被聚为一类。【结论】煮制、煎制和烤制对牛肉碳同位素组成无显著影响,δ13C值可作为牛肉加工制品产地溯源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内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为主,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一般大于30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大于2%,有机质总体仍处于过成熟阶段,岩石脆性矿物含量相对高、黏土矿物含量相对低,具低孔、渗特性,为页岩气成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自中生代以来,研究区经历了5期构造运动,为强隆升、强剥蚀、强变形的强改造区;野外采集了海拔、地层出露特征、地层剥蚀情况、褶皱形态、节理及断裂特征、泉水及热液矿床的分布等资料,以海拔、剥蚀、倾角、变形、破裂5个指数定性半定量评价页岩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海拔较低,剥蚀量相对小,地层倾角相对较缓,变形强度、破裂强度相对小,页岩气保存条件好;东南部海拔虽低,但剥蚀量相对大,多为高角度地层,变形强度、破裂强度相对大,页岩气保存条件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分析青稞原料、炒制青稞和磨粉糌粑中稳定碳、氮、氢和氧同位素的差异,揭示糌粑加工过程中青稞原料、炒制青稞和磨粉糌粑稳定碳、氮、氢和氧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相关性,为青稞及其制品产地溯源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2018年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糌粑加工作坊分别采集炒制青稞和磨粉糌粑各11份,同时在对应地点采集青稞原料11份;实验室模拟糌粑加工过程的青稞原料和炒制青稞各8份。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测定青稞原料、炒制青稞和糌粑中的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或Games-Howell多重比较分析探究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在青稞原料、炒制青稞和糌粑间的差异;逐步判别分析区分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青稞及其制品;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水磨和电磨加工糌粑样品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差异;配对数据T检验分析模拟试验中青稞原料、炒制青稞样品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差异,皮尔逊相关分析解析青稞原料和炒制青稞样品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的相关性。【结果】青稞原料、炒制青稞和糌粑间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比值无显著差异;稳定氮同位素对不同流域来源青稞判别率为72.7%,稳定氮、氧同位素对不同流域来源炒制青稞判别率为90.9%,糌粑判别率100%;水磨和电磨加工糌粑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比值无显著差异;模拟试验中青稞原料与炒制青稞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比值无显著差异,青稞原料与炒制青稞间稳定碳、氮同位素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糌粑稳定碳、氮、氧同位素与炒制青稞稳定碳、氮、氧同位素间分馏效应不显著;青稞及其制品中稳定同位素存在一定地域性;糌粑加工过程中使用电磨或水磨,对糌粑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值无影响;青稞原料稳定碳、氮同位素反映糌粑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实现对糌粑的原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8.
小麦制粉产品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小麦制粉产品稳定同位素指纹相对于全粒粉是否存在分馏效应,这些产品能否用于小麦的产地溯源,以及利用稳定同位素是否能实现对小麦制粉产品来源地的鉴别还不清楚。系统分析全麦粉及各制粉产品中碳、氮同位素在地域间、基因型间的差异,揭示小麦制粉产品碳、氮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相关性,为小麦及其制品产地溯源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2014年将3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邯6172、衡5229和周麦16),种植于河北石家庄赵县、陕西杨凌区和河南省新乡辉县。每个地域3个小区,每小区面积10 m~2,试验田按照当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管理。2015年收获期于3个地域共采集27份小麦样品,小麦籽粒粉碎制得全麦粉;同时将小麦籽粒加工制粉,得到面粉、次粉和麸皮。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测定全麦粉及制粉产品(麸皮、次粉和面粉)中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解析碳、氮同位素在不同地域、不同基因型以及不同制粉产品间的差异,结合皮尔逊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解析不同种类样品碳、氮同位素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地域来源全麦粉及制粉产品中碳、氮同位素均有显著差异(P0.05),碳同位素在地域间变化趋势为杨凌辉县赵县,氮同位素在地域间变化趋势为辉县赵县杨凌;全麦粉、麸皮和面粉中碳同位素及各类产品中氮同位素在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次粉中碳同位素在邯6172和衡5229之间有显著差异;碳同位素在全麦粉和不同制粉产品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面粉对13C略显富集,次粉和麸皮相对贫化13C,而氮同位素在四类产品间无显著差异;全麦粉和各制粉产品碳、氮同位素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结论】碳同位素在小麦不同制粉产品间有显著差异,氮同位素在小麦不同制粉产品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制粉产品与小麦全麦粉中碳、氮同位素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全麦粉及制粉产品中碳、氮同位素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可用于小麦及其制粉产品的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剖面碳、氮、磷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方法】以川西亚高山两种典型针叶林岷江冷杉林(Abiesfaxoniana)和粗枝云杉林(Piceaasperat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剖面各层碳、氮、磷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1)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5~400、2~13.5和0.2~0.6g/kg,δ~(13)C为-33.4‰~-24.1‰;粗枝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50~360、1~12和0.2~0.6 g/kg,δ~(13)C为-37.0‰~-24.3‰;(2)两种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磷含量在土壤有机层显著低于矿质层;(3)土壤碳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碳、氮含量均与δ~(13)C呈显著负相关;(4)土层和林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和~(13)C的分布。【结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均受到林型和土壤层次的显著影响,且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碳氮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云台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采样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采集混合样和土壤剖面(0~60 cm)样品,并对样品土壤性状特征及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林地和草地土壤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自然林地土壤的平均非毛管孔隙度最大;土壤毛管持水量变化为自然林地>草地>次生林地>耕地.土壤有机质表现为自然林地>耕地>草地>次生林地;不同林下土壤平均碱解氮含量表现为耕地>自然林地>草地>次生林地;速效磷的含量表现为耕地>草地>次生林地>自然林地.土壤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值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颗粒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耕地土壤明显低于林地土壤.  相似文献   

1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不同植物 (植被 )有机体具有不同的碳稳定性同位素特征 ,因而土壤和沉积物有机碳的碳稳定性同位素表现出植被的标示作用 (plantsignature) [1 ] 。近 1 0多年来 ,运用碳稳定性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变化以及评价植物 (作物 )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研究日益活跃[2 ,3] 。本文简要报道了采自不同土壤的团聚体有机碳的稳定性同位素分析结果 ,借以讨论土壤团聚体粒组中碳稳定性同位素分异和评价选择我国区域发展计划中低产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异。1 样品与分析方法1 1 土壤样品  白浆土 (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系统研究了燕山地区辽西凌源罗庄亚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Sr分析表明,该区白云岩具有较低的成岩温度(40℃和31.7℃),结合区域地层资料、区域构造演化史推测其形成于罗庄亚组沉积时期,属同生白云岩。白云岩中Na2O质量浓度与正常海水中白云岩接近,反映其形成于正常海水盐度环境;白云岩Fe、Mn含量较低,Fe2+与Fe3+的质量浓度之比平均为0.32,表明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在地表-近地表条件下的氧化环境。样品主元素因子分析提取到陆源因子和海源因子,海源因子中,SiO2与MgO、CaO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可能与pH值对海源沉积作用的控制有关;而MgO与CaO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性,表明白云岩是沉积成因而非交代或重结晶成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桂林岩溶土壤为例,通过长期监测岩溶土壤及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研究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我国南方岩溶地区碳循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个试验点,定期采集土壤及优势种植被黄荆和檵木样品,测定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结果】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范围在-27.50‰~-17.92‰;优势种黄荆和檵木其各部位有机质的平均δ13C值范围为-28.23‰~-25.15‰,而土壤中有机碳的δ13C值范围为-22.32‰~-19.00‰;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洼地灌木丛>坡地灌木丛>洼地灌草丛,且都为表层土(0~5 cm)>深层土(10~20 cm)。【结论】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变幅较大,但坡地灌木丛、洼地灌木丛和洼地灌草丛三者的变化规律并不一致;总体上土壤δ13C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表明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明显高于当地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  相似文献   

14.
采集贵州烟区耕层土壤样品与剖面土壤样品,对土壤大量和微量养分元素含量的状况及其空间与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碳、氮、磷、钾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植烟土壤养分存在表层聚集的现象,耕层土壤氮、磷含量较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大于大量元素;部分土壤需要补充钾、钙、镁;耕层土壤的C:N较高...  相似文献   

15.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太原组斜道段灰岩和毛儿沟灰岩中高产气藏的发现,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以外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太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地化实验数据的综合应用,分析海陆混合沉积潮坪环境中灰岩有机地化特征,并对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岩相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总体看来,太原组灰岩较之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斜道段灰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毛儿沟段次之;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为主,部分样品出现Ⅱ型干酪根特征;有机质普遍处于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热解峰温(Tmax)平均可达483℃,镜质体反射率(Ro)普遍高于1.2%。(2)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岩石学特征的差异,将太原组灰岩共分为4类岩相类型:Ⅰ-Ⅱ型干酪根高有机质纹层状泥质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相以及Ⅰ型干酪根低有机质块状藻凝块灰岩相。(3)研究区中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为主,烃源岩厚度不大;西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岩相为主,有...  相似文献   

16.
以‘宁春4号’与‘宁春27号’为亲本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的128份家系为材料,测定该群体的产量、叶面积指数、碳同位素分辨率、面筋含量等20个性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群体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各性状离散程度较大,存在较大程度的超亲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理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较强相关性,冠层温度、碳同位素分辨率对品质与产量性状影响较大;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大都呈正相关。以差异极显著的2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7%的性状,分别是沉降值、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硬度指数、粗蛋白含量、不实小穗数、穗粒数、吸水率、株高、结实小穗数、冠层温度、千粒质量与碳同位素分辨率;基于各性状聚类共分为9个类群,第九类群材料高产优质且农艺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今后育种工作提供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表层土壤全硒(Se)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土壤Se资源,采集三元区754个土壤样品和22个主要农产品样品,分析农作物的全Se含量特征,各类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全Se含量,及其与土壤其他元素(有机质、K2O和S)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元区表层土壤平均全Se含量为0.52mg/kg,达到富硒土壤(0.40mg/kg)标准;土壤全Se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较大,以黄壤土类、其他林地利用类型、二叠系翠屏山组地层发育的土壤全Se含量较高;三元区种植的部分水稻、地瓜和黄豆等农产品全Se含量达到相应的富Se标准。  相似文献   

18.
锶同位素溯源若羌灰枣产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若羌灰枣及其产地环境锶含量与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进行测定,明确运用锶同位素溯源若羌灰枣产地的可行性。【方法】采集若羌县和36团灰枣、枣园土壤和灌溉水,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热电离质谱仪(TIMS),分别测定锶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若羌县铁干里克乡灰枣具有较高锶含量(5.11 mg/kg)和较低的锶同位素比值(0.711 329),而若羌县瓦石峡乡灰枣具有较低的锶含量及较高的锶同位素比值,其锶含量变化范围在3.14~4.26 mg/kg,均值为3.78 mg/kg;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范围在0.712 643~0.713 084,平均值为0.712 897。与中国生物标准锶含量的2.5 mg/kg相比,若羌灰枣锶含量(4.67 mg/kg)较高,而河南新郑灰枣锶含量(2.00 mg/kg)相对较低。【结论】根据灰枣的锶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可区分若羌灰枣和新郑灰枣,运用锶同位素可作为若羌灰枣产地溯源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天然气、地层水、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盆地模拟,对成都凹陷沙溪庙组(J_2s)天然气运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凹陷须家河组五段(T_3x_5)烃源岩在生烃高峰期时地层温度为140~160℃、地层压力为50~80MPa,其J_2s碳酸盐胶结物δ~(13) C主要分布于-6‰~-13‰,天然气iC_4/nC_4(异丁烷/正丁烷)多分布在0.6~0.9,不同深度的苯、正己烷及苯、环己烷数据分散,地层水具低矿化度和低硫酸根离子,上述特点均说明成都凹陷J_2s天然气运移相态以水溶相为主,运移方式为扩散运移及渗流运移。天然气iC_4/nC_4在纵向上无明显差异,但相同深度地层变化较大,说明天然气存在垂向和侧向运移。其运移主要动力是源储剩余压力差和地层压力差,主要路径是烃源断层和砂岩输导层。根据烃源断层发育情况、碳酸盐胶结物δ~(13) C、天然气iC_4/nC_4和地层水等特征,建立了研究区J_2s天然气运移相态及方式的定量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桂林岩溶土壤为例,通过长期监测岩溶土壤及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研究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我国南方岩溶地区碳循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个试验点,定期采集土壤及优势种植被黄荆和檵木样品,测定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结果】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范围在-27.50‰~-17.92‰;优势种黄荆和檵木其各部位有机质的平均δ13C值范围为-28.23‰~-25.15‰,而土壤中有机碳的δ13C值范围为-22.32‰~-19.00‰;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洼地灌木丛〉坡地灌木丛〉洼地灌草丛,且都为表层土(0~5cm)〉深层土(10~20cm)。【结论】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变幅较大,但坡地灌木丛、洼地灌木丛和洼地灌草丛三者的变化规律并不一致;总体上土壤δ13C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表明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明显高于当地植被有机碳的δ13C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