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隐私权初探     
隐私的出现,始于人的羞耻心.隐私权的出现则是对隐私法律调整的结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公民的隐私权长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构成隐私权三要素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久存争议.在隐私权的保护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浅议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理论界》2005,(8):71-72
隐私权是自然人专属享有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它有自己特有的保护对象和调整范围。本文从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着手,分析我国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和法律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亟待加强。应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优秀成果,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起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得到确立和发展。作为以隐私为客体的具体人格权,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各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有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两种方式。在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纳入名誉权的范围内。分析我国隐私权立法不足,提出完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双阁  王志勇  艾岚 《学术论坛》2006,(10):127-131
传统隐私权制度强调的是其中精神利益的保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事主体的隐私开始具有更多、更直接的财产利益,隐私信息将逐渐成为商业活动上的重要客体。对此,中国法律应予以确认,允许权利人在上述两种意义上使用和维护其隐私权。应该承认具有经济利益的隐私权的可转让性和继承性,以充分体现隐私权中的经济价值,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在隐私权经济利益的保护方面应强调财产损害赔偿这种救济方式,为权利人提供更全面、公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尊重患者隐私权是维系医患双方信任关系的基础,患者在诊疗活动中难以保护其隐私,必须由法律进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必须让位于医方知情权,医务人员获取患者的隐私取得了患者的同意,是患者同意权行使的结果。《侵权责任法》第62条构建了我国的隐私权制度。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侵犯患者隐私权的免责事由应当限定为公共利益和患者同意两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增强,因隐私权引起的诉讼增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什么是隐私?那些隐私应的到保护?这些在法律上都无明文规定,隐私权成为法律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本文就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关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者从民法的角度探讨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学说。也有一些国家将隐私权利视为宪法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英美法系国家通过判例法最早确认了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有些国家则通过法律赋予消费者主动参与并控制自己金融隐私的权利,一些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行业协议也通过一定方式督促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金融隐私权。  相似文献   

8.
患者隐私权:自己决定权与个人信息控制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隐私权向两个方向发展:自已决定权和个人信息控制权.侵犯患者隐私权,在我国医患关系中时常发生.我国法律虽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规定,但至今还欠缺患者个人信息控制权的明确规定.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理事会劝告八原则,对完善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隐私权是重要的人格权,患者隐私权以及患者的自己决定权和患者个人资料控制权均为患者的人格权,建议在未来的人格权立法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隐私权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然而,我国对网络隐私侵权的保护不论是在规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明显不足。对此,建议我国确立并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制定专门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并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自律建设,以此实现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规制。  相似文献   

10.
尊重隐私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对隐私进行法律保护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但各国立法和司法对隐私的界定和保护的范围都有不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原本就脆弱的隐私权遭到侵犯的可能性有增无减.而隐私权与知情权、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历来一直是讨论隐私绕不开的话题.本文阐述了隐私权的产生背景、欧美及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隐私权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以及新媒体时代给隐私权保护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反腐中政府官员隐私权保护的适度边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反腐倡廉的新方式,它一方面强化了对政府官员个人权力的监督制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侵犯政府官员民事权利特别是隐私权的法律风险.在网络反腐中,保护政府官员的隐私权不仅有利于维护人格尊严,而且有利于化解隐私权与知情权及监督权的冲突.但基于政府官员的特定身份,其隐私权保护应定位于公共利益除外标准,坚持适度保护原则,合理划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2.
论隐私权限制的利益平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对隐私权的重视,并不意味着隐私权是无限的,个人隐私在受到隐私权保护的同时,也会被公权力、新闻自由权、知情权等所涉及。不同的权利体现了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之间会存在冲突。对隐私权的限制,在实践中表现为隐私权与其他相关权利或权力所体现的不同利益的平衡问题。利益平衡原则应当被确认为隐私权限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日益普及,电子政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借助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收集、储存、使用和传播大量个人数据,若利用不当则极易侵犯公民的隐私权。通过对电子政务环境下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中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巍  高峰 《北方论丛》2004,(4):117-120
基因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及巨大风险,都要求人类谨慎务实的态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基因技术,才能使这门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保护公民的基因隐私权的概念尚未纳入法律范畴,所以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职业道德法律以及对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要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暴力案件在近年来频繁发生,整体看来,有些带有攻击性的网民最初的目的是除恶扬善和标榜正义,但他们的行为切切实实损害到了部分公民的权利和隐私,甚至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方面,法律规定了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履行相应的义务。从言论自由的概念和法律渊源展开,提出网络监督的特点,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最后阐明网络监督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6.
在智能化和法治化的新时代,公共视频监控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已成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重要方式。公共视频监控系统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保护公共安全以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项目。公共视频监控图像信息的技术手段和法律属性需要以立法形式加以规定。公共视频监控图像信息综合应用需要在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中进行,尤其是视频监控图像信息公开使用与信息安全、隐私权保护之间的法律制度设计。因此,公共视频监控图像信息的法律规制工作应对法律主体、基本原则、权利体系、法律监管、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7.
在商业保险领域,保险人为了达到双方信息知晓的对等性而要求知晓被保险人的基因信息,以求更为全面的知情权;被保险人认为基因信息是个人隐私的核心部分,其特殊性要求受到比隐私权更为有利的保护,保险人的基因歧视是对基因隐私权的侵犯,因而极力主张自己的基因隐私权而排斥保险人的知情权。保险人知情权的能动性与被保险人基因隐私权的被动性形成鲜明对比,为此,可采取人格尊严优先保护原则和利益协调原则进行协调,以求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社会知情权的冲突日益明显。为协调与解决这一冲突 ,我们应当坚持权利协调一致、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众人物人格尊严、满足公众合理兴趣等四个原则 ,同时还要解决好理论研究与立法、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上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共社会知情权的界定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兴起使个人信息隐私保护面临挑战,智能手机?移动应用程序及云计算的发展加剧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泄露个人信息和侵犯个人信息隐私的情形。如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成为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我国香港地区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实践走在各国和地区的前列,颁布了《个人资料(私隐)条例》,成立了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负责条例的监察执行,并于2013年至2015年间出台了一系列指引,为使用个人资料进行直接促销和跨境转移提供了具体的解释和执行方案。鉴于目前大陆地区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大陆地区可学习和借鉴香港的个人资料私隐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对于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创造更加和谐的移动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20.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在金融消费领域的延伸,是金融消费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民事权利。由于在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其与金融机构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屡屡成为博弈的牺牲品。鉴于此,我国法律有必要对此加以规制。然而,我国目前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机制还存在诸多制度性缺失。为弥补相关制度性缺陷,将完善相关立法、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疏通权利救济路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今后解决该问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