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仲景《伤寒论》、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薛雪《湿热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等相关书籍中有关脾胃病证治的方药进行整理汇总。探讨清代温病名家对《伤寒论》脾胃病证治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强调顾护脾胃在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伤寒脾胃观     
归纳《伤寒论》中六经、防病、治病、预后方面相关内容,将其与脾胃之间关系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伤寒论》对于脾胃的认识,发现《伤寒论》关于脾胃的论述颇丰,仲景先师在对疾病各个过程的论述中均可见脾胃相关内容的踪影。表明《伤寒论》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脾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顾护脾胃的观点应贯穿于治病、防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论》中,仲景继承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认为脾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后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了“阳明居中”,“万物所归”的著名论点,把顾护胃气这一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每一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这不仅启迪了后世医家对脾胃的重视,而且也为现代医学对脾胃实质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就《伤寒论》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对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是很有必要的。现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学术  相似文献   

5.
《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焦脾胃亦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病,故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伤寒论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八法兼备,通过归纳仲景方中不同方剂所属之法,结合现代研究,就《伤寒论杂病论》之八法治疗脾胃病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仲景之方,总结仲景八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份。本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以就正于同道。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面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以上所述,既  相似文献   

7.
脾胃是人身的“仓廪之官”,至关重要。金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提倡首重脾胃。从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然追溯其学术思想,仍导源于内经,发展奠基于仲景。内经的《平人气象论》,《至真要大论》、《五味篇》、《玉版论要篇》等篇都多次提到了脾胃的重要性。本文试就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脾胃的生理、病因、病理、治法、方药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正于同道。一、脾胃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通篇都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六经传变、治疗以及病情预后几个方面谈谈《伤寒论》中的脾胃观。1 从病因病机看胃为卫之本 ,脾为营之源。若脾胃运化失调则营卫不和 ,则不能外御风寒之邪 ,论中第 12条指出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文中所提“阳浮而阴弱”是以脉论理 ,由于患者肌腠疏松 ,卫气在外与邪相争 ,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 ,形成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胃为躁土 ,得阴则安 ,热病发至阳明阶段 ,多从躁发 ,论中 181条 :“太阳…  相似文献   

9.
<正> 仲景继承《内经》基本理论,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确认了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等过程中的纽带作用,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的精辟论述,囊括先贤论治之枢要,启迪后学开拓之心牖,使祖国医学“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观点,世代不衰。现就仲景以脾胃为中心的观点在论治方面的匠心卓识,撷其大要以述之。一、扶正培本,补益脾胃脾胃生化气血,输布精气,而后能滋养元气,充实先天,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肤皮毛,皆赖其养,实乃先后天之本共司,为生命活动之本源。仲景立治伤寒、杂病诸方,或温补心肺之阳,或滋养肝肾之阴,无不从补益脾胃着手,且把补益脾胃原则列为论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和预防传变发展的根本法则,《伤寒论》270条把“能食而不呕”  相似文献   

10.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11.
姚蓝  辛小红  姚雪梅  韩荣 《新中医》2014,46(6):217-220
<正>仲景学说之研究,东汉以后代有发展,张仲景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为一书,名为《伤寒杂病论》,其多数方剂与经文前后互用,详于此则略于彼,不可分割。当下由于分科之细,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开研究蔚然成风。诚然,将二书分开研究,精于该书则易,但是可能以偏概全,难得仲景学说之全貌。重视脾胃是仲景学说的特色之一,其中对呕吐之治疗颇具心法,今互参二书,参阅相关典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的《伤寒论》对脾胃病证治的论述除三承气攻下阳明胃经腑实,理中丸、小建中汤治脾胃虚寒外,其它对脾胃之虚无更多的论述。北宋名医钱仲阳创五脏辨证,立五腑虚实代表方。受此影响金元时期张元素不循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为主,其高徒李东垣更是青出于蓝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创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尔后的薛立斋、周慎态、李中梓依盼东垣,而偏重后天脾胃。明代著名中医大家张景岳著《景岳全书》更使脾胃学术臻至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仲景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学者对《伤寒论》(以下简称《论》)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就研究方法而言,仍有值得探讨之处,本文试就目前对《论》的研究概况作一简单述评,并对今后研究方法及思路作初步探讨.1《伤寒论》研究方法的现状现代对《论》的研究,除传统方法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其涉及而之广,理论阐述之深,有的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一书始终贯穿着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程郊倩在《伤寒论后条辨》中指出:“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胃。”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亦认为脾胃为“六经之内主”。仲景这一学术思想,为后世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开补土派之先河。这里,即从伤寒的发病、传变、治疗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开创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予后世极大的启发。《伤寒论》中不仅以外感热病为主,也对六经病变中涉及到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辨治规律进行了探讨。本文就《伤寒论》中肝病辨治与脾胃之气的相关性做一浅析,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肝病辨治规律《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重点论述外感热  相似文献   

16.
历代不少温病学者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故喜辛温,宜用甘温苦热救其阳;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宜用甘寒、咸寒以救其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是违背了仲景《伤寒论》的原旨。事实上,仲景在《伤寒论》中无不处处指示人们要注意保护阴液。可见“存津液”在《伤寒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就《伤寒论》中有关“存津液”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载方剂中 ,有不少治疗脾胃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剂不仅临床疗效卓著 ,而且配伍用药简练。本文仅就其脾胃寒证、热证方剂的用药思路作初步探讨。1 脾胃寒证脾胃病证方面 ,寒与虚常相兼而生 ,寒则致阳气不足 ,虚则使寒从中生。寒是病之标 ,虚是病之本。《伤寒论》论述的太阴病 ,所谓之里虚寒证 ,即是此道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 ,治疗脾胃寒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剂是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理中丸以治太阴病下利为主 ,并用于寒证霍乱吐泻和大病瘥后 ,喜唾 ,久不了…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升降之枢”虽早已熟记,但在临证中对其真谛尚未领悟.笔者近期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特别是《临证指南医案》后,方知前贤立“脾胃为升降之枢”之论,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决非臆创.叶天士等历代中医名家师宗经典,对其阐发和运用更是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实乃吾辈“读经典、做临床”之典范.现就研读《临症指南医案》胸痹案后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亦人教授所著之《<伤寒论>求是》,集历代医家之精论,汇自身研读之体会,扬长弃短,含英咀华,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其发扬古论,融会新知,颇多精妙之处。兹不揣愚蒙,试对其主要学术观点论述如次。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统一是《伤寒论》的精粹陈老认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论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论中虽未明言“八纲辨证”,但其内容已包含于其中,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统一,使《伤寒论》不但对病位有了概括地描述,并且对疾病的性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先生(1869~1936),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在文、史、语言学等方面都堪称大师,对祖国医学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伤寒论》更具卓识。据不完全统计,先生留下“言及医药”的著作中,医学论文28篇,演讲文稿2篇,专讲《伤寒论》的即达10篇,有关《伤寒论》的亦有3篇。其它如论医书牍10篇,医学考证3篇,医学文苑14篇,而涉及《伤寒论》的就有9篇,可见其对《伤寒论》服膺之诚和钻研之深。这里我们试以太炎先生就《伤寒论》一书发表的演讲录为主作一简扼评述,以供中医界同道参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