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在渎职犯罪中,危害后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危害后果是多数渎职犯罪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或量刑依据,立法及司法解释均将"重大损失"作为渎职犯罪的判断标准。可以说,只有明确渎职犯罪的危害后果才能认定相关人员是否构成渎职类犯罪。以我局办理的徐某等人玩忽职守罪为例,探讨在渎职犯罪中如何认定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复杂社会中,法律解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问题.对传统的制定法主义进行反思,从法理上看司法解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制定法主义及其固有的局限性构成了司法解释得以存在的法律基础.从司法解释的主体角度看司法解释具有有效性.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将法官囿于严格的法条主义注定是失败的,如何界定司法解释在法治图景中的位置是横亘在法律人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内涵于如何处理好司法权与立法权及现代和谐社会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1999年,全省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渎职犯罪案件的查办,全年共立案查处渎职犯罪案87件105人,比上年增加27.9%。从上述立案案件的情况看,当前我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是借鉴判例制度,在我国成文法为主的法律体系下运用案例对法律的准确理解和适用进行指导的一种司法解释制度。其与传统司法解释区别的关键在于形式,与国外判例法区别的关键在于其指导性。我国传统司法解释的本质是司法法,涉嫌立法。司法解释权实出自司法权,司法解释规制机制可从司法权内部找寻。然而,当前指导性案例作为司法解释规制机制的条件并不充分。因此,要以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带动司法解释规制机制的健全。于当下而言,扩大指导性案例发布主体不失为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推进这一转变的良策。  相似文献   

5.
现行法学理论将公安机关排除在行使司法解释权的主体范围之外,这是法理学在法律解释问题上的一个理论误区。公安机关兼具两种职能,除治安行政管理职能外,还参与刑事诉讼,具有司法职能,是我国刑事司法职能部门之一。全国人大常务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赋予了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对法律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权,公安机关行使司法解释权具有法律上的依据。从现实情况看,公安机关实际上在行使司法解释权。公安机关司法解释的权限范围只能限于刑事程序中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具体应用刑事诉讼的问题;二是公安机关执行刑罚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公安机关在刑事司法工作中涉及与其他司法职能部门的司法工作相关的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需作司法解释的,应当会同相关的司法职能部门共同解释。公安机关的司法解释应遵循的规则:应当统一由公安部行使;只能是现行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必须符合立法本旨;不得与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解释相冲突。公安机关应设置一个由首长主持的权威法制机构,行使公安机关的司法解释权。司法解释的形式也应当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单位盗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窃罪作为一种自然犯,一直以来在我国法律中都仅限于自然人唯一主体。随着单位实施的盗窃行为在实践中日益增多,最高人民检察院从打击和预防犯罪的需要出发,就单位盗窃行为作了专门的司法解释。笔者正是以批判这一司法解释的规定为切入点,对单位盗窃行为只处罚自然人的做法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7.
法治建设是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法治建设成功与否可以抽象地用法制的统一性、执法的有效性、法律的权威性这三方面情况加以衡量。司法解释制度即规范司法机关运用司法解释权的制度规范,从其功能上讲,正是为了保障执法的有效性、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因此,司法解释制度运作良好与否,对法治建设意义重大。制度的背后乃权力的运作。要判断司法解释制度运作状况,主要是看司法解释权的运作是否规范。司法解释权,是指司法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对法律在其形式和立法意旨的限度内进行解释,使其具有操作性、可执行性的权力。从权…  相似文献   

8.
论食品监管渎职犯罪的惩治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相伴而生的渎职犯罪也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一个毒瘤。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出权责模糊、主动失职以及充当犯罪分子"保护伞"等特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强调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背后的渎职犯罪,但仍然存在刑事责任主体认定难、案件发现难、取证难等司法障碍。因此,需要明晰监管职责,联合公众、媒体以及其他执法部门加大对食品监管渎职犯罪的查处和惩处力度。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该司法解释对子女抚养、亲子鉴定、财产分割等近年来的“热门”问题作了全面规定,笔者试从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角度,以案例的形式对该司法解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百战 《人大研究》2005,(1):42-43
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 ,它包括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审判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检察解释 ,是我国重要的法律渊源。建国以来 ,特别是1981年 6月 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作出后 ,我国最高司法机关颁布了大量的司法解释 ,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占绝大多数。这些司法解释的出台 ,为弥补立法的不足和滞后 ,保证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司法解释数量的骤增 ,司法解释中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司法解释立…  相似文献   

11.
职务侵占罪的认定,首先要通过《刑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来全面了解并掌握该罪的法律链接,其次应当通过对该罪的客体、主体、客观、主观四要件的认识与理解来完整地确定职务侵占的犯罪构成。最后,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准确地予以认定罪与非罪。  相似文献   

12.
"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将微博转发超过500次的行为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处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此项解释存在较大的合法性争议。从宪法的维度进行分析,法律保留原则要求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由法律保留,司法解释对入罪与否的问题进行规定已经逾越了其权限。同时对"微博转发"的行为入罪处理构成了对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不当限制与侵害。  相似文献   

13.
罚金刑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罚金刑执行难是司法实践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立法根源在于刑法总则所确定的罚金刑适用根据的单一性,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适用罚金刑规定的僵化性;其司法原因在于罚金刑的判决具有盲目性,罚金刑的执行主体不够具体。从立法上讲,应完善刑法总则关于确定罚金数额根据的规定,改进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适用罚金刑的规定,同时增设罚金易科制度;就司法而言,应摒弃罚金刑适用的盲目性,并统一罚金刑的执行机构。  相似文献   

14.
金融传销犯罪的迅猛蔓延已严重危害我国金融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在司法实践中,打击金融传销犯罪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各地公、检、法等部门对金融传销犯罪的案件定性、法律适用、证据规格等意见难以统一,常归于普通传销、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下,造成定性不准确、责刑不一致、打击不力等司法困难。金融传销犯罪独立成罪应成为立法的重点之一,从罪名、情节、刑期等全方位进行法律规制,以使这类严重刑事犯罪不再游离于刑法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15.
医疗事故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的罪名,从近几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对医疗事故罪的构成条件、罪与非罪的界限及该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争议颇多。文章结合1997年刑法的规定及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相关规定,阐述了对医疗事故罪的认定及医疗事故罪的刑事责任,以期对指导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法律拟制大致经历了从诉讼拟制到实体拟制、从司法拟制到立法拟制、从技术拟制到规范拟制的发展进程,它是工具价值与规范价值相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立法类推"。刑法拟制本身并没有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只有法律拟制的工具价值是否受到规范价值的制约并与之协调的问题,对于我国刑法中拟制条款的质疑与检讨就是看其设置是否符合刑法的目的。法律拟制除了规范价值的内在制约外,还需要合宪性审查机制的外在制约。  相似文献   

17.
从信用卡透支行为的法定形态说起,又从刑法第196条的文字含义、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犯罪构成理论诸方面,论证恶意透支行为,必须坚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定罪原则;再从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讲起,联系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错判案例,提出如何准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18.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作为《刑法修正案(八)》的新增罪名,将对抑止恶意欠薪行为、稳定社会公共秩序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本罪作为一项新罪名,在司法适用过程中需要就劳动报酬、主体范围、客观行为、法律责任等问题的认定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诱惑侦查是刑事侦查手段之一,是侦查智慧和谋略的体现,但在我国经济犯罪侦查 中,它没有法律依据予以支持。为了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我国应当对诱惑侦查进行立法规范,在 程序法上明确诱惑侦查的主体、范围、对象和效力,在实体法上明确诱惑侦查的法律责任,以利于 诱惑侦查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民众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法治环境尤其是典型刑事司法案件等现实层面的感受往往通过刑法情绪释放出来。民众刑法情绪是衡量刑法认同和刑法信仰程度的重要心理暗示。受"杀人偿命"等传统刑法观、现代仇恨犯罪理念、刑罚效果不彰和刑事司法系统运作不力等因素影响,民众刑法情绪会流露出恶性倾向,但亦有培养民众良性刑法情绪的现实土壤。民众良性刑法情绪的养成则助益于刑事政策贯彻、刑事司法运行、刑法社会效力的彰显、理性刑罚观和犯罪论的培养和刑法情怀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