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依据托什干河河床纵坡陡,洪枯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的特点,设置单一的功能结构来彻底解决引水与排沙的矛盾效果甚微,通过分析秋格尔引水枢纽除险加固工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在除险加固工程设计过程中,增设拦河泄洪冲砂闸、抬高引水道前进水闸闸底板高程、设计人工弯道横向环流、降低弯道末端凸岸设置的冲砂闸闸底板高程、抬高弯道末端凹岸设置的灌溉进水闸和电站进水闸的闸底板高程并在闸前均设置挡砂坎,围绕处理泥沙层结构布局,达到引清排沙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海林市敖头渠首泄洪闸属于渠首的泄洪排沙建筑物,几十年来的运行,保证了渠首的正常引水,由于泄洪闸建设较早,出现了许多安全隐患,需要进行除险加固。该文从保证防洪安全的角度,从设计及校核洪水两方面对过水能力进行了科学的复核,为水闸除险加固设计提供了基础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3.
张胜东 《水利规划与设计》2023,(3):87-92+116+148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昆仑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新增引水闸水力特性进行研究,包括不同工况条件下流速、流态以及泥沙冲淤分析,进而对其引水能力、引水角度、防沙效果及闸孔体型等进行优化,并提出改进措施。模型设计为动床正态泥沙模型,按重力准则设计,同时采用图蜡光滑混凝土降糙法以满足紊动阻力相似。结果表明:新建闸方案在引水角度、引流流态、排洪泄流以及来洪冲淤方面均有优越性,闸前过流宽度的收缩和闸后消力池的改建显著增加了昆仑渠首整体过流能力,收缩后河道流速的增大也使水流挟沙能力增强。本次试验的模型设计以及试验方法对相关悬板分层引水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5,(12):142-145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黄河下游河床冲刷下切,花园口引黄闸闸址处河道主河槽下切明显并北移,引黄闸实际引水能力远小于设计引水流量,需降低闸底板高程才能满足引水要求。整理2001—2013年花园口站水情资料,综合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中的黄河下游冲刷预测成果,确定花园口引黄闸闸址处河道冲刷速率及拆除重建新闸设计引水位。考虑花园口闸引水需求及闸后泵站使用要求,确定新闸引水体系水面线推求计算工况与上下游边界条件。拟定不同闸孔宽度,采用《水闸设计规范》推荐公式计算闸室过流能力,绘制新闸引水体系水面线,确定能够满足上下游边界条件的新闸闸底板高程为86.79 m(闸孔净宽2.5 m)。  相似文献   

5.
喀浪古尔引水渠首为拦河式引水枢纽,由拦河滚水坝、冲砂底孔、引水闸组成。滚水坝垂直于河道布置;冲砂底孔位于滚水坝中段,垂直于滚水坝布置;引水闸位于滚水坝左侧。喀浪古尔渠首应用正面排沙、侧面引水方式,工程运行效果较佳,特此总结。  相似文献   

6.
某渠首工程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为了全面验证工程总体布置和建筑物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对某渠首工程进行了引水试验、泄洪试验、输沙试验及冲刷试验。结果表明:枢纽泄洪过流能力满足要求,拦河闸消能防冲效果较好,工程总体布置和建筑物结构布置合理。通过优化枢纽防沙排沙布置,提出了最佳的闸门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蘑大引洪渠首闸枢纽是集引洪、分洪、引水功能为一体的引水枢纽,由于工程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经行业主管部门鉴定为4类水闸,急需除险加固,文章对蘑大引洪渠首闸枢纽除险加固前的运行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新疆盖孜河塔什米里克引水枢纽引水防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验证盖孜河塔什米里克弯道式引水枢纽工程总体布置的合理性以及二次改建后的整体泄洪能力,对该工程分别进行了引水、泄洪、输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建后建筑物结构布置基本合理,枢纽泄洪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存在人工弯道进口处以及进水闸前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通过采取提升进水闸底板高程、在人工弯道进口上游整治段右岸增设潜水丁坝的优化措施,达到良好的引水防沙效果;强调科学的运行管理调度是保证枢纽顺利泄洪、引水、高效排沙以及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因年久失修和受建设条件的限制,托克逊县阿拉沟渠首工程过洪能力不足,进水闸、泄洪冲砂闸和溢流堰等主要建筑物变形失稳,亟需除险加固。文中通过对流域气象水文特性进行分析,对工程规模、总体布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各闸堰过流能力、闸顶高程和消能防冲设计进行了重点分析计算,制定的阿拉沟渠首工程的除险加固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金沟河引水枢纽设计方案进行了系列模型输沙试验,观察了泥沙在上游河段、泄洪闸、冲沙闸及进水闸前后的淤积情况及泄洪闸、冲沙闸的闸门运行方式。结果表明:金沟河引水枢纽总体布置基本合理,主要存在闸墩、上游冲沙槽及导流堤高程不够,进水闸和冲沙闸底板相对高差偏大,上游冲沙槽内淤积严重,下游冲沙槽边墙高度不够等问题。经过分析,对模型进行了相应修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满足了引水、防沙及泄洪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受周边地形条件及环境限制,巢湖兆河分洪闸与河道呈垂直布置,进流条件不利。针对分洪闸与河道垂直布置这一特征,分别对开敞式和涵洞式分洪闸进行了水工模型进口流态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涵洞式分洪闸进流流态优于开敞式分洪闸,能更好地保证各闸孔的均匀进流。针对涵洞式分洪闸方案,研究了分洪闸敞泄和控泄的泄流能力,指出敞泄状态下进口行近流速对流量计算影响明显,在水闸规划设计中,应计入行近流速影响。为改善消能效果及出口水流与下游的衔接,进行了多方案消能防冲改进试验,结果表明尾坎作为一种冲击式消能工布置在挖深式消力池末端,可使出口水流流速分布更加均匀并与下游水流衔接更为平顺,明显增强消能防冲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英布鲁水电站工程坝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枢纽的布置形式,施工导流采用分期导流方案。一期导流利用原河床过水,施工位于右岸滩地的电站厂房和泄水闸;二期导流利用已建成的泄水闸过水,施工位于河床的土坝。  相似文献   

13.
泄洪闸闸后防冲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山溪性多沙河流的水沙特点,提出了建在多沙河流卵砾石河床上的低水头引水枢纽,泄洪闸闸后应适当消能的观点,即应避免因闸后局部消能过大而影响下游河道沿程冲刷。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了建在多沙河流卵砾石河床上的低水头引水枢纽闸后防冲设计的指导原则。采取适当的消能防冲方式适当消能,使得经枢纽下泄的洪水既能将由河道洪水带来的推移质泥沙挟带过闸并避免闸后下游出现沿程淤积;又能避免枢纽泄水建筑物闸后出现较大的局部冲刷以至于危害枢纽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三里坪水利枢纽金属结构按工程布置分为引水发电系统闸门及启闭设备、泄洪系统闸门及启闭设备和施工导流临时设施闸门及启闭设备。介绍了金属结构总体布置设计以及闸门(拦污栅)和启闭机在各系统中的功能;阐述了枢纽工程金属结构设备的设计原则及主要设计参数、结构型式和主要部件的材料选取,并对中孔的主纵梁式弧形闸门作了重点分析。以供同类工程金属结构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疆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郭德发 《人民长江》2004,35(1):13-14
新疆河流多系山溪性多沙内陆河,其特点是河床纵坡陡,洪枯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推移质泥沙占年总输沙量的20%左右.为了解决引水与排沙的矛盾,采用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使其产生横向环流,因而上层清水主流靠近凹岸的进水闸,底层水挟带了泥沙和推移质向凸岸移动,最后从排沙闸排出.实践证明:这种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的设计适合新疆河流特点.  相似文献   

16.
胖头泡蓄滞洪区位于哈尔滨市上游嫩江干流、松花江干流及第二松花江交汇处,可减轻三江洪水对哈尔滨市的防洪压力。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老龙口分洪闸的泄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嫩江干流河道的冲淤演变及水位变化,同时为实体模型提供上下游边界条件;实体模型用于研究不同方案下分洪闸的过流能力。结果表明,老龙口分洪闸的泄流能力主要取决于嫩江干流水位和分洪通道的水位,而且对二者水位差的变化非常敏感。分洪闸过流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嫩江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分洪流量、洪水类型及行洪流路走向等。嫩江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小,对干流水位基本不产生影响;分洪流量对嫩江干流水位影响比较明显,最大分洪流量时水位降幅达0.70 m。嫩江干流与第二松花江共发型洪水分洪对蓄滞洪区水位的减小幅度大于嫩江干流型洪水;蓄滞洪区内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分洪通道对分洪闸闸下水位影响显著,是泄洪闸过流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在蓄滞洪区内设置能快速分散蓄滞洪水的分洪通道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溪古水电站泄洪建筑物布置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采用了结构简单、进出流方向不受限制的竖井旋流消能方式,在充分利用下部泄洪排沙(放空)洞具有较大的泄洪能力基础上,结合导流洞开挖后良好的围岩地质条件,适当减少了上部竖井旋流溢洪洞泄洪规模,将溢洪洞下平段与导流洞结合,优化了泄洪建筑物布置格局,并通过初设和施工详图两阶段水工模型试验分析对比验证,竖井旋流消能,是一种便于枢纽灵活布置、具有较高消能率的内消能工型式。  相似文献   

18.
太浦闸是环太湖大堤重要口门控制建筑物,其工程任务为防洪、泄洪和向下游地区、上海市供水。运行四十多年,鉴定太浦闸为三类闸,必须进行除险加固,进一步增加泄洪能力,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经太浦闸规模计算方案,针对闸下河道和闸上引河浚深对太浦闸过水影响分析论证,规划河道规模下,随着闸规模的扩大,闸孔面积逐渐增加,闸的过流能力也随之增加,从与规划河道匹配和满足规划泄流以及经济性方面,太浦闸规模为闸孔净宽120 m、闸槛高程-1.5 m是最合适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政府的组织行为、政府的协调行为和政府的监督行为与行洪移民区域后期扶持的具体工作的研究,治淮工程移民安置方案产生31.2亿元的投资。移民区域的大小与安全行洪区范围直接相关,分汊河道行洪的最佳分流比决定了行洪的安全与否。为了探讨复杂并联泄洪河道中不同的闸门控制对泄流的影响,论文结合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段模型试验,对复杂分汊并联河道的分流比及其流态对河道的稳定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所采集的水位流量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按照不同的闸门开度组合,结合水面流态,系统分析入江水道中下段分汊并联河道在不同的流量下最优闸门开度组合及支汊分流比。单闸控制,主汊河道闸门开度一定时,分流比随着总泄流量增加而减小,两支汊河道分流比基本相同,且随总泄流量增加而增加。双闸控制,主汊河道和支汊河道闸门组合调节时,主汊分流比同单闸控制,支汊分流比变化量来自主汊,不影响其他支汊河道分流比。最优闸门开度为主汊单闸控制2/3开度,最优分流比为76%、12%、12%,在此分流比下行洪,将保持移民后期区域不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