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结局中贾宝玉出家,其思想积淀已久,在全书中贯穿着他禅悦生活的心路历程。宝玉所循的禅宗一脉,既是个体生命的解脱之道,也是清中叶相当一批满汉士大夫寻求精神慰藉所在。宝玉最后的出家是他精神生活发展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程本后四十回续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3.
以“宝玉出家”这一《红楼梦》中男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作为出发点,探寻《红楼梦》中深层叙事的因果关系,可发现这一条因果关系链—黛玉之死直接导致了宝玉出家,而黛玉之死是由宝玉成亲一事造成,宝玉成亲又是封建家长们一手促成,封建家长们之所以酿成悲剧,是因为男权中心、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拥有权力和财富是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前80回未见贾宝玉结局,但从作者暗示及脂批看,宝玉最终出家作了和尚。只可惜我们看不到这段文字。第25回,脂批有“叹不能得见宝玉悬崖撒手文字,叹叹!”其实,仔细分析书中结构及人物安排,是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到这一结局的。突破点便是甄士隐。甄士隐与贾宝玉,一个是幻象,一个是真象,正如风月宝鉴之正反两面,将他们合为一体看,才是一个完整的形象。而且从书中情节安排,也可看出作者的用意。  相似文献   

6.
从《红楼梦》前八十回伏脉千里的性格暗示,后四十回形象塑造的最终完成,以及宝玉宝钗唇枪舌剑的思想交锋三个方面论述了贾宝玉的最终归宿是“出家当了和尚”,而不是所谓的早期民主主义者的“出走”。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在众多人物中贾宝玉、蒋玉函、花袭人的三角关系更值得我们研究。如果说是贾宝玉的仙缘是林黛玉的话,那么他的俗缘就是蒋玉函和花袭人了,二人的圆满结合,补偿了宝玉出家留下人间的一部憾恨。  相似文献   

8.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一大高潮。突出表现了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金钏自杀”等偶然事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就成为必然了。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他遭鞭笞自然牵动了全家上下的心。王夫人、贾母等人闻讯先后赶  相似文献   

9.
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不容含混地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执着于儿女痴情的“富贵闲人”贾宝玉为什么最终会悬崖撒手、急流勇退?聂绀弩说:“宝玉所以为宝玉,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具体探索贾宝玉从执着痴情发展到离家出走的这一段心理历程,对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艺术意蕴,无疑会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10.
自《红楼梦》面世以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为落后时代的叛逆者的形象基本已定型。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探春的性格和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贾宝玉存在话语沉默现象,借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来解释,可以发现:贾宝玉运用沉默是对其心理世界的顺应,是对交际语境关系做出的动态顺应选择。宝玉的话语沉默能反映出他独特的爱情观、宗族观和女儿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依据对后四十回中的贾宝玉形象加以考察,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前后比较,通过对宝玉所处矛盾焦点,宝玉对待大观园女子、对待仕途功名和名教的态度,宝玉在宝黛爱情中的表现,乃至其最后应试、中举、出家的行为动机等几方面的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阐明:后四十回里的贾宝玉,并不是前八十回中宝玉形象的合理的延续和发展,而是续作者按其审美理想重塑的一个“假宝玉”;而这一形象,完成了由“情迷至此”到“豁悟如此”的过程,已从前八十回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变质为一个皈依佛、道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宝玉受难”情节,隐藏着一个“死而复生”的原型,体现了贾宝玉的神性特征。贾宝玉形象实质上是一个太阳英雄原型的移位再现,曹雪芹及高鹗的结尾设计,分别代表了太阳英雄两种不同的结局出路。  相似文献   

14.
论贾宝玉出家的悲剧结局朱树玲,胡福星《红楼梦》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书。作者曾雪芹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塑造了一个"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悲剧形象,从而表现出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出家是对自己家...  相似文献   

15.
“女清男浊”的女儿观、与传统相悖的价值观和不容于时代的爱情观是读者探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核心关注点。宝玉思想或情感中的某一特质将这三点融汇于人物身上,呈现出圆融完整的丰富性。这一特质就是“真”——忠实于内心真实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16.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也许记得“宝玉挨打“的精彩篇章。“宝玉挨打”本是贾政和贾宝玉父子矛盾激化的结果,然而,随着贾母的介入,矛盾却转化为贾母、贾政母子之间的矛盾。事情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宝玉虽受了一点皮肉之苦,但属胜利者。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滕剑锋 《文教资料》2011,(19):17-19
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关于贾宝玉出家的文化意蕴,本文认为:贾宝玉的出家之举,首先应该是对男人治家的一种否定;其次是作者思想的无奈的选择。而造成这种无奈抉择的深层动因,一是曹雪芹的思想有进步的一面;二是曹雪芹思想有不可超越时代的另一面。在这两者的矛盾选择中,作者让贾宝玉带着对未来追逐的迷茫和遗憾走出了红尘。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贾宝玉成了全书的最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现在,浅析一下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同"选择 --贾宝玉、源氏出家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是中日两部古典名籍。本以两书男主人公贾宝玉与源氏出家这一化代码为中。展开比较分析。首先讨论了二人出家的现实原因,继而探究了不同化语境下二人出家背后的社会化原因,然后从总体上勘察了出家的情节对于两部叙事性作品的主题表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