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背景:纵观目前治疗粉碎及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各种方法,金属材料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的优点日益突出。 目的:观察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AO分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1例,根据其意愿及经济状况非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7例应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对照组24例应用普通掌侧接骨板。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术中接骨板安装次数,正中神经炎发生、术后腱鞘炎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6个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X射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和同期普通掌侧接骨板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Mcbride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使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操作更加便捷,安全可靠,完全解剖复位,固定坚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方法:以“锁定加压钢板,T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以“Locked compression plate, T plate,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为英文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6-02/2010-03)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8篇文献。 结果: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治疗以T型接骨板、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多轴锁定钢板及π钢板为主,而锁定钢板因能提供较好的生物稳定性,目前临床广泛应用。 结论: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对比普通T型接骨板,锁定钢板能提供更好的骨折块稳定性,保护血运,且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此种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T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为保证骨折解剖复位,需广泛剥离骨膜直接暴露骨折端,常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新鲜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男26 例,女6 例,年龄18~76 岁,均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X射线检查,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0例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其中外踝手术切口浅表感染2例,皮肤刺激症状4例,螺钉断裂1例(术前X射线片无法诊断断裂),钢板远端断裂1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说明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4.
背景:复杂的关节内骨折二维成像不能准确反应损伤特点,依靠三维成像从三维空间清楚准确地观察骨折移位情况,从而能有效指导成功实施骨折内固定。 目的:观察三维C臂术中三维成像辅助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了骨折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术,术中三维C臂X光机扫描三维成像监视骨折复位及钢板螺钉位置。观察骨折复位、螺钉位置、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评定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 结果与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一次性解剖复位17例,再次复位6例;螺钉位置良好11例,再次调整螺钉位置12例。18例随访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参照Rasmussen评分, 优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提示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三维成像监视能实时细微地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3个断层切面及立体三维重建了解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有效提高了骨折解剖复位和内固定位置正确性,为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7-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岁1个月~13岁3个月,平均9岁8个月,右侧9例,左侧9例;均采用微型钢板代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术前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成人指骨、掌骨、跖骨微型不锈钢或钛钢板,测量骨折线距骺板的距离准备T型、L型、三叶草型或直型钢板。术后及随访时观察关节功能、前臂旋转丢失的程度、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4个月。18例患儿前臂旋前功能有平均10°的受限,功能锻炼后基本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旋后功能及腕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和再骨折、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以及骨桥形成等并发症,也未见血管和神经损伤。 结论:对不能满意复位、复位后不能维持稳定再次移位或陈旧性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需要开放复位者,用微型钢板内固定避免对前臂远端骨骺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只要选择好合适的微型钢板,则可以代替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6.
背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方法较多,但缺乏相关比较,临床医生选择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 目的:比较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和动力髁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效果的差异。 方法:将37例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组19例,动力髁螺钉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创伤、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髁螺钉组相比,锁定钢板组置入内固定后出现骨痂时间和骨折完全愈合时间早(P < 0.05),下地活动早,功能恢复好。根据Karlstorm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髁螺钉组(P < 0.05)。提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优于动力髁螺钉。  相似文献   

7.
背景: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髓内钉、三叶草钢板等置入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欠佳,常出现螺钉固定不牢或松动等现象,影响肱骨头血运与肩关节外展功能。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均骨性愈合,根据Neer疗效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治疗后X射线显示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均获得了满意复位。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 < 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Y型锁定钢板置入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骨折端的显露及固定均比较困难。 目的:观察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型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型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9~76岁,平均47岁,按AO/OTA分型:C1型8例,C2型15例,C3型13例。 结果与结论: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6个月。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标准评分,优15例,良13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9.6%。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口无一例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2.5~4.5个月,平均3.5个月。固定后钢板未出现松动现象。结果显示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型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显露范围广,固定牢靠,能有效防止骨折不愈合,可指导患者早期在CPM机上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特别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其处于应力集中部位且为松质骨,寻求一种能坚强固定且创伤小的方式一直是骨科同仁努力探索的方向,近几年文献报道解剖钢板用于转子间骨折较多,但锁定加压接骨板鲜有报道。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  方法:2005-03/2008-06应用解剖钢板及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07例,其中应用解剖钢板固定62例,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45例。解剖钢板为德国Link公司产品,材料为不锈钢;锁定加压钢板为中国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产品,材料为钛合金。比较两种钢板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参数及内固定后随访结果。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内固定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3个月。解剖钢板组出现螺钉松动、退钉,髋内翻畸形愈合7例,不愈合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内固定后切口感染1例;锁定加压钢板组轻度髋内翻畸形愈合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锁定加压钢板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钢板组(P < 0.05),且锁定加压钢板组最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组(P < 0.05)。由此可见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特别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较解剖钢板治疗有固定更加确切可靠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LISS钢板可在微创下固定骨折,减少血供的破坏,LISS钢板与同种异体骨同时应用可提高骨折的愈合率。 目的:观察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9/2010采用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73例进行修复重建。男47例,女26例,年龄32~76岁。交通事故61例,高处坠落9例,其他3例。闭合性损伤57例,开放性损伤16例。根据AO分型,A型19例,B型13例,C型41例。 结果与结论:根据Kolmen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优27例,良39例,差4例(1例为尿毒症患者),优良率为90.4%。结果显示LISS钢板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髁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复杂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点。 目的:比较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以Meta接骨板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效果差异。 方法: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患者23例,16例应用Meta钢板固定,7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随访时采用AOFAS踝部评分标准评估内固定结果。 结果与结论:随访12~19个月,平均13.8个月。按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标准,平均93分。骨愈合平均时间14.1周,无骨不连,1例成角畸形,1例浅表感染。两组治疗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以Meta接骨板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为了恢复关节的功能,移位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实施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移位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128例,其中单纯外踝骨折29例,双踝骨折52例,三踝骨折47例。外踝选用前外侧切口98例,后外侧切口30例;后侧防滑接骨板固定6例,加压螺钉与中和接骨板固定122例(其中1/3管状接骨板98例,锁定接骨板24例);内踝骨折均使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通过后外侧切口复位固定24例。术后根据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石膏外固定。随访时,根据X射线平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Olerud and 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外踝伤口延迟愈合5例(4%),其中锁定接骨板固定者3例、1/3管状板2例,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无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评分优55例,良6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骨折愈合后,因局部不适取出内固定物31例,其中管状接骨板19例,锁定接骨板12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取出的12例锁定接骨板中,2例(17%)发生螺钉与接骨板间的“冷焊接”。1例防滑接骨板固定后出现腓骨肌腱炎,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提示针对老年人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合理选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有利于减少伤口的并发症,解剖复位和良好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LISS-DF钢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随访过程出现了近端螺钉松动、退出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近端螺钉的单皮质固定是否存在着相关性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LISS-DF钢板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方式固定的力学特性。 方法:用185根新鲜羊股骨,造成股骨远端AO33-A3型骨折模型,均采用5孔LISS-DF钢板通过骨折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方式固定,分别作拔出、扭转力学实验,寻找理想的固定方式。 结果与结论:骨折远、近端螺钉常规固定4孔,拔出实验显示:骨折近端螺钉第1、3双皮质、2、4双皮质及1、4双皮质固定时,骨折两端的抗拔出力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扭转实验显示:第1、3孔、2、4孔和1、4孔双皮质固定时的抗扭矩值大比较接近,其中1、3孔、2、4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提示,采用相同规格的LISS-DF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骨折近端螺钉第1、3孔或2、4孔双皮质组合方式固定时,骨折两端的钢板螺钉固定强度的平衡性好,同时在对抗扭转和抗拔出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合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颈椎骨折脱位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后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database (1991/20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2006),由作者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总结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及生物相容性特点。并选择2003-01/2008-0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收治上颈椎骨折脱位19例进行临床验证,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 6例,重物砸伤3例。颈椎损伤节段:C1 8例,C2 11例,病程3 h~10 d 。其中16例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 Frankle 分级,A 级4例,B级3例,C级4例,D级2例,E级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伴有手、肩麻木),均行小关节植骨融合、侧块钛板内固定置入治疗;置入后摄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颈椎活动及内固定稳定情况,并按Frankle分级法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纳入的21篇文章结果显示,采用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不稳定性的上颈椎骨折脱位,是上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中稳定上颈部最为符合生物力学方式的骨折-固定方法。临床验证结果显示,X 射线片可见颈椎侧块间隙,后弓与椎板间隙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6个月X射线片显示内固定牢固稳定,无折断松动等并发症。16例脊髓神经根损伤者中,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4例中,术后3例为B级,1例为C级;术前B级3例中,术后为C级2例,D级1例;术前C级4例中,术后D级3例,E级1例;术前D级2例中,术后均为E级;3 例E级术后无变化,3例合并神经根损伤,术后短期内手、肩麻木消失。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术后2年随访,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 结论:颈椎侧块钛板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固定保留了枕寰和C2~3 的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上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钛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颈椎后部的关节柱上,对过伸过屈损伤有良好的稳定作用,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及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