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 :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 (变直 )或反向弯曲 (后凸 ) ,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 :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 ,可恢复 ;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 ,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如韧带的断裂 ,椎间盘脱出 ,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 ,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和形成原理.方法:对颈椎侧位颈椎曲线测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曲度的改变为颈椎曲度减小、生理前凸曲度消失(变直)或反向弯曲(后凸),发生率很高且呈低龄化.结论:颈椎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的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挫伤、断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均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低龄化颈椎曲度改变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维持颈椎正常前凸状态的软组织前后力量平衡失调而造成属功能性改变,可恢复;中高年龄层的患者主要是颈肩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以及椎间盘,椎体骨质产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韧带的断裂,椎间盘脱出,椎体骨质和椎间关节特别是钩椎关节的增生而造成,属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齐淑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575-1576
<正>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脊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基础,目前普遍认为,颈椎由于不断承受各种负荷、劳损或者意外损伤,从而导致椎间张力下降,进而导致椎间松动不稳。椎关节的失稳一方面直接引起颈部各肌群之间的失平衡,从而引起肌肉的防御性痉挛,而另一方面椎关节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手术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尸体颈椎后纵韧带和椎内前静脉丛形态学,探讨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ECDE)发生的解剖学原因。方法:采集10具经甲醛泡过的尸体和维内前静脉丛颈段脊柱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后纵韧带分层、起止点和走行;观察颈椎椎内前静脉丛的位置和分布。光镜下观察后纵韧带中椎内前静脉丛的组织学结构。结果:颈椎后纵韧带分3层,浅层纤维跨越数个椎间隙,分为中央纵向走行部分和两侧扩张部分;中层为纵行纤维,跨越单个椎间盘,起于上一椎体静脉孔下方,止于下一椎体静脉孔的上方;深层纤维起于与间盘相邻的椎体后缘。颈椎间盘后方中央区有3层后纵韧带纤维覆盖,旁中央区只有2层纤维覆盖,椎内前静脉丛纵行于其间。结论:颈椎椎间盘后方旁中央区是薄弱区,这可能是部分ECDE发生的解剖学因素,正确认识椎内前静脉丛的解剖学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术中止血,减少神经副损伤。  相似文献   

5.
交感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常见一型,近年有患者数量逐渐上升的趋势。发病机理是颈椎骨质退变增生时,压迫横突孔内的椎神经,使椎神经丛内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发生动脉痉挛、分布区域缺血性改变。颈部交感神经受到了刺激后,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颈神经根受刺激、颈反射受阻以及颈椎交感神经受累。颈问盘退变、小关节增生直接压迫椎动脉周同的交感神经,进一步引起的颈肌痉挛、小关节紊乱、颈肌及小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又加重紊乱的小关节、软组织动态对椎动脉周同交感神经的刺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临床颈椎前入路手术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取成人尸体标本40具(男23,女17),共80侧。在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间的颈根部找到喉返神经,测量各侧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点和入喉第一分支点各部横径及其与颈椎对应的位置关系。 结果 右侧喉返神经在T2椎体水平绕右锁骨下动脉上行,T1椎体水平自颈动脉鞘内侧缘穿出椎前筋膜,C7T1椎体水平向内、上、前进入气管食管沟;左侧喉返神经在T4椎体水平绕主动脉弓上行,在T2椎体水平进入气管食管沟,在沟内行走无脏筋膜穿入点,双侧喉返神经入喉第一分支在C6椎体水平。 结论 左侧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比右侧相对恒定,C3~C7颈椎手术选择左侧前入路较右侧更利于保护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7.
神经鞘瘤多来自脊神经或交感神经交通支的神经鞘膜 ,又称雪旺氏瘤 ,单发或多发 ,常呈葫芦型 ,一部分在椎管内 ,一部分在椎管外 ,两者经椎间孔相互连接。本例神经鞘瘤侵入颈椎体 ,使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 ,酷似“颈椎结核” ,实属少见。1 病历摘要  男患 ,42岁 ,住院号 6 735 7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神经刺激器引导颈部椎旁阻滞夹脊穴埋线治疗CSA的疗效。方法:选择CSA患者9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颈夹脊穴埋线组(埋线组)、神经刺激器引导颈部椎旁阻滞组(颈椎PVB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颈部椎旁阻滞夹脊穴埋线组(埋线+颈椎PVB组),每组30例。每组2周治疗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检测指标包括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三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p、Vm、V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p、Vm、Vd差值比较,埋线组与颈椎PV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埋线+颈椎PVB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颈部椎旁阻滞夹脊穴埋线治疗CSA,能明显降低异常升高的椎基底动脉Vp、Vm及Vd,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解决颈髓压迫的重要手术之一,其近期效果满意。但由于椎板切除后颈后部疤痕和其它软组织占据其间隙,再次压迫脊髓的可能以及棘突椎板切除引起颈椎不稳。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能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我院1987年以来,改进了黑川高秀氏颈椎后路椎板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植骨术,治疗了11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高位颈椎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及颈髓压迫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内固定无松动移位,颈椎稳定性好.结论:颈后入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可以完整清除肿瘤,并加以坚强内固定及植...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壁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与颈部交感神经节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①目的 观察椎动脉壁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后纤维与颈部交感神经节的对应关系,为颈部交感神经节阻滞缓解椎动脉缺血提供依据。②方法 家兔20只分为4组,于推动脉壁的不同部位分别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取颈部交感神经节切片染色。③结果 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有少量直接分布至椎动脉的上段;颈中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分布在椎动脉中的中段,其交佤颈下神经节共同分布于椎动脉下段;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可分布于整个椎动脉壁,但以分布于椎动脉的中、下段为主。④结论 整个椎动脉(颅外段)壁上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具有相对节段性。  相似文献   

12.
在麻醉、制动和人工通气的38只家兔上观察到,在腓深神经(DPN)刺激期间,由NaCN引起的颈动脉化学感受性升压反射(简称颈动脉体升压反射)明显增强,P<0.01;同时颈交感节球支(GGN)活动也明显增多,P<0.01。切断颈交感干后,DPN刺激增强颈动脉体升压反射的效应消失;颈动脉化学感受性传入小柬(CCAF)的单位放电也明显减少,P<0.05。电刺激颈交感干外周段,CCAF放电增多,P<0.05。表明:DPN刺激增强颈动脉体升压反射效应,县与GGN传出活动的增强、CCAF传入冲动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自主神经在电针“肾俞”穴利尿效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电针“肾俞”穴前自主神经活动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利尿效应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电针“肾俞”穴后肾神经传出纤维丛状自发放电时间(Ti)、放电时间/放电周期之比(Ti/Ti Te)以及放电积分曲线峰(Peak)均逐渐增高,起针后60-120min维持在高水平;电针后肾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逐渐增高,起针后30-90min维持在高水平;电针后颈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逐涠增加,起针后90-120min维持在高水平,以上各项均于起针后90min达最高值。电针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家兔的“肾俞”穴后尿量不但不增加,反而逐渐减少,起针后60-90min和90-120min尿量分别为针刺前的0.64和0.53倍(P<0.05),起针120min后尿量逐渐加升,但直至起针后180min尚未恢复针刺前水平,起针后60-90min心率变异性频谱的低频峰面积(OLFA)均值为针刺前的11.37倍(P<0.05),高频峰面积(HFA)无显著性差异,两峰面积比(LFA/FHA)为针刺前的16.62倍(P<0.05)。结论①针刺兔“肾俞”穴可引起肾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加强,但迷走传出活动无明显变化;②肾交感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加,不但不能促进肾泌尿功能,而且对泌量和尿钠排出量的增加起抑制或推迟作用;③针刺“肾俞”穴后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增加可能通过血浆AVP浓度降低和抑制肾交感传出纤维兴奋活动导致利尿和利用钠效应。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电镜下观察到松果腺内含有大量无髓神经纤维、少量有髓神经纤维以及三种类型的神经末梢(膨体)。切除颈上节两个月后,无髓神经纤维与第1类末梢几乎全部消失,然而有髓神经末梢与第2、3类神经末梢并不消失。由此表明:无髓神经纤维来自颈上节,其末梢可能是第1类末梢;有髓神经纤维不是来自颈上节,可能来源于脑,其末梢可能是2和3类末梢。依据末梢所含突触小泡的形态特点可以考虑在功能上2类末梢属于胆硷能,3类末梢则为肽能。  相似文献   

15.
脊髓电刺激增加脑血流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脑血管的交感和副交感通路探讨脊髓电刺激(SCS)对脑血流影响的机制。方法SD大鼠分5组:对照组(n=14,不对神经纤维和神经节作任何手术处理)、V1组(n=9,切断双侧鼻睫状神经及其副交感节后纤维)、SCG组(n=8,切断双侧颈上神经节)、V1 SCG组(n=9,切断双侧鼻睫状神经及其副交感节后纤维和双侧颈上神经节)、假手术组(n=11,手术暴露双侧鼻睫状神经及其副交感节后纤维和双侧颈上神经节,但不切断神经纤维或神经节);给予大鼠SCS,并用激光多普勒(LDF)实时记录脑血流。结果SCS时LDF测量值的变化在对照组、V1组和SC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1 SCG组,SCS的升脑血流效应被明显抑制。结论SCS的升脑血流效应可能是通过交感和副交感双重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部交感神经对三叉神经轴浆运输的影响。方法选用48只Wistar大白鼠,右侧为实验侧,左侧对照侧,用微量注射器在双侧眶下区对称的部位注射30%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5μl,同时在实验侧C5颈椎横突处注射0.5%布比卡因和确炎舒松A各半的混悬液0.4ml,在对侧注射0.9%的生理盐水0.4ml作为对照。动物分别存活4、6、8、10、12、14h后,经升主动脉灌注杀死。取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冰冻切片后利用TMB法进行显色反应,观察切片内HRP标记阳性细胞的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内阳性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并分析双侧阳性细胞的平均面积和平均光密度。结果实验侧三叉神经节最早出现标记细胞的时间是6h,对照侧是8h,实验侧HRP轴浆运输的速度是(5.50±0.95)mm/h,对照侧是(3.99±0.81)mm/h(P<0.01)。实验侧三叉神经标记细胞平均面积和及平均面积和与光密度乘积均较对照侧大(P<0.01),双侧交感神经节均于8h后出现标记细胞,但对照侧HRP标记细胞平均面积和及平均光密度较实验侧大(P<0.01)。结论颈部交感神经可影响三叉神经轴浆运输速度,行颈部局封可减缓颈部交感神经轴浆运输,而促进三叉神经轴浆运输的速度。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颅外段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影响。②方法 对30 例新鲜引产死亡胎儿(孕24~40 周)颅外段椎动脉标本行神经纤维染色(分层,分段),其中20 例行氯化金染色,10 例行乙醛酸(GA)交感神经荧光染色。③结果 椎动脉壁的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其分布特点为外膜表层为密集的网状结构,纤维密度自上而下有减低趋势,并深入外膜层;中膜层为散在点状神经终末。④结论 颅外段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的分布特点可能是导致VBI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术前诊断颈交感神经鞘瘤(SS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颈交感神经鞘瘤患者的CT资料。分别对病变部位、肿块大小、边界、强化作出判断。重点分析在CT轴面上SSN与颈总、内动脉及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对照研究病变的定位与手术所见。结果肿块均呈膨胀性生长,周围结构呈受压推移改变。10例表现为内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6例表现为低密度区内散在不规则结节状、云团状或烟雾状高密度强化影。CT增强扫描示10例次颈总动脉移位于肿瘤的外半周的前半侧;16例次颈内动脉被推移于肿瘤的外半周的偏后侧。14例显示颈内静脉受压、变形并移位于肿瘤的外半周,颈内静脉皆移位于颈总(内)动脉的外后;动静脉相互靠近或分离不超过90°。手术中所见血管移位关系与此相一致。结论CT仍能较准确地反映颈交感神经颈总(内)动脉及颈内静脉等原有的解剖定位关系。根据典型血管移位关系对本病作出术前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出血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并发休克肺两过程,用电生理仪记录了植物神经的电活动。在单纯休克过程:颈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弱,颈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内脏大神经和减压神经的传出冲动均见增强;阻断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后,颈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立即变为增强。在休克并发休克肺时:颈交感神经电活动不再是减弱而是增强;其余三神经干电活动仍为增强,而且较单纯休克时增强得更为明显。本文对上述诸项变化的发生和意义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申宇鹏  邱建华  乔莉  刘顺利 《医学争鸣》2006,27(12):1097-1099
目的:研究豚鼠耳蜗螺旋蜗轴动脉接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具体来源情况及与该交感神经纤维调节功能相关的神经递质. 方法:在正常豚鼠单侧耳蜗螺旋蜗轴动脉局部滴加逆行追踪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荧光金(FG),观察双侧交感颈上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内HRP或FG逆标神经元的分布;采用逆标与免疫组化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方法观察追踪阳性神经元是否表达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肽Y(NPY)、钙基因相关肽(CGRP)或P物质(SP). 结果:同侧颈上神经节内可见逆行追踪阳性神经元胞体,对侧颈上及双侧星状神经节内却未见阳性细胞;阳性神经元多同时呈TH, NPY阳性,但未见CGRP或SP双标的阳性神经元. 结论:豚鼠颈上神经节内存在TH及NPY阳性神经元支配同侧耳蜗血管,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可能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调节耳蜗血流的递质或调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