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敏范  滕国玺 《针刺研究》2000,25(3):179-183
本文应用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作为内脏痛的实验动物模型 ,通过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 ,观察了 2 0只猫扣带回前部 1 76个内脏大神经刺激相关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特性。根据神经元对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产生的诱发反应特性的不同 ,将其分为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84 0 9% )和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1 5 91 % )。结果表明 ,有自发放电活动的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比例数明显高于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前者的静息电位明显低于后者 ,但是 ,两者的自发放电形式和频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扣带回前部存在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前者的兴奋性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滕国玺  孟宪伟 《针刺研究》1993,18(4):262-266
用40只猫,以强的方波脉冲刺激内脏大神经向中纤维,记录丘脑后核群(PO)中相关神经元细胞内电位。共记录了42个单位。其静息电位为53.74±11.68毫伏,动作电位为29.44±9.22毫伏。随刺激强度变化可出现 EPSP、单峰及多峰的锋电位。此内脏大神经诱发的动作电位可被静脉注射吗啡所抑制。在胞内电位记录的基础上,用HRP 胞内标记了2个相关神经元和2个非相关神经元。初步比较了其形态差异。还看到刺激杏仁核,于 PO 中产生 IPSP,从而抑制了神经元诱发的胞内电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内脏痛时结肠壁、背根节和脊髓内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成分的变化,以探讨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成分在痛觉传递中的作用及电针镇痛的机制。方法: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内脏痛组(10只)和电针加内脏痛组(10只)。电针取双侧"足三里"穴,运用酶组织化学技术方法,观察电针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内脏疼痛时脊髓背根节和结肠壁内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成分的影响。结果:内脏痛组大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后,结肠壁、背根节和脊髓内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成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电针加内脏痛组,结肠壁、背根节和脊髓内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成分显著低于内脏痛组(P<0.01)。结论:电针对大鼠急性盆腔内脏痛具有预防性治疗作用,Ach可能参与了电针对内脏痛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中央中核诱发猫丘脑后核群单位放电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方法和脑立体定位技术.观察了电刺激中央中核在猫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共16例,并与内脏大神经传入冲动诱发的猫丘脑后核群单位放电(共63例)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央中核诱发单位放电与内脏大神经诱发单位放电在同一丘脑后核群神经元单位有会聚。提示中央中核与丘脑后核群间存在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纤维及机能联系,新脊丘束痛觉传导路与旧脊丘束痛觉传导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秦明  黄裕新  王景杰  段丽  曹荣  饶志仁 《针刺研究》2006,31(3):136-139,148,F0003
目的:探讨电针对内脏痛大鼠模型疼痛行为学方面的影响以及延髓内脏带中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针刺镇痛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每组8只。将0·6%乙酸(V/V,10mL/kg)注射入大鼠腹腔内造成内脏痛模型。电针取双侧“足三里”穴,断续波,频率50Hz,强度2~5V,持续30min。观察并计算各组动物的疼痛指数(visceral painindex,VPI)后处死动物,延髓切片进行抗Fos蛋白或抗GFAP单一或双重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数c-fos和GFAP在中枢延髓内脏带内的表达。结果:内脏痛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出现典型的扭体反应,其中内脏痛组更明显,而空白对照组和电针组大鼠行为学无变化。各组c-fos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主要位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除了空白对照组,内脏痛组、电针组和电针后内脏痛组中c-fos和GFAP表达明显增高;3组之间比较,c-fos和GFAP表达内脏痛组最高,电针后内脏痛组其次,电针组最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内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延髓内脏带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吴敏范  商丽宏  张桦  张新刚 《针刺研究》2003,28(1):55-57,54
目的 :研究电刺激束旁核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的影响。方法 :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 ,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检验刺激技术。结果 :束旁核对该内脏痛放电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形式可分为即时抑制、延迟抑制及持续抑制三种。结论 :束旁核参与内脏痛的调制 ,主要为抑制内脏痛。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通过观察电刺激黑质对内脏大神经伤害性刺激丘脑后核群(PO)产生的诱发放电之影响,探讨了黑质在调节内脏痛方面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以强电流刺激猫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引起的丘脑后核单位放电为内脏痛的指标,观察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对内脏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对内脏高敏感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疏肝和胃方组、雷贝拉唑组及空白对照组4组,每组8只。采用鸡卵清蛋白联合食管酸灌注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CaMKⅡ含量的表达及阳性神经元个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aMKⅡ含量的表达、阳性神经元个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CaMKⅡ含量的表达、阳性神经元个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阳性神经元个数方面,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在CaMKⅡ表达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可能通过抑制Ca MKⅡ表达降低内脏高敏感。  相似文献   

10.
本主要观察刺激尾核Cd对丘脑束旁核躯体-内脏会聚(Pfsv)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内脏痛的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痛(visceral pain)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与躯体痛相比,内脏痛所表现出的多源性、多样性等特点使人们在研究其疼痛机制和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面临了巨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新兴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内脏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大量相关研究已在内脏痛的发生机制、脊髓通路、神经解剖基础等领域展开,使内脏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针刺镇痛在中医学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直到现在仍活跃应用于临床实践。针刺治疗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副作用少等优点。自上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背俞穴治疗内脏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美娟 《中国针灸》1996,16(5):25-26
植物神经系统在维系机体稳态和调控内脏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笔者通过临床背俞穴治疗内脏疾病有效的体会,试图从现代生理、病理、解剖的角度探讨有关躯体因素对内脏植物神经的影响导致内脏病的发生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电针抗大鼠急性炎症性内脏痛的肠神经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红金  薛峥 《针刺研究》1999,24(2):138-142
实验用雄性 SD大白鼠 64只,随机分为 4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电针组(EA组),取双侧“足三里”、“伏兔”穴;③福尔马林诱发的急性炎症性内脏痛组(VP组);④电针+腹痛组(EA+ VP组)。观察内脏痛行为变化,记录疼痛积分,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结肠和回盲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的密度变化。结果:EA+ VP组疼痛积分明显低于VP组;EA组结肠和国盲部NOS、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 VP组结肠和国盲部 NOS、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EA+ VP组明显低于 VP组。结论:肠道氮能神经与胆碱能神经参与了内脏痛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4.
脏器疗法就是用动物的内脏和组织器官来补益人的内脏、组织器官,或治疗人体相应内脏和组织器官的病变。  相似文献   

15.
针刺是传统中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治疗机制尚不清楚。针刺体表产生的酸、麻、胀、痛、木都是躯体感觉信号,借助躯体感觉纤维传入中枢。针刺产生的治疗效应主要包括对心肌、血管平滑肌和内脏平滑肌运动状态的调节,和对内、外分泌腺分泌状态的调节,这些治疗效应恰恰是内脏运动信号借助内脏运动纤维影响效应器的结果。如果来自体表的躯体感觉信号与来自体表或体内病灶的内脏感觉信号传入相同的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或中枢的感觉核,躯体感觉信号可易化/闭塞内脏感觉神经元,后者产生的内脏感觉信号更容易/更困难地兴奋内脏运动神经元产生治疗效应,故躯体—内脏反射可能是针刺疗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对癌性腹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共为9例癌性腹痛患者行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其中6例为胰腺癌患者,1例为胆管癌患者,1例为胃癌,1例为十二指肠癌。结果手术前病人疼痛平均为(9.47±0.56)分,术后平均为(1.54±0.99)分,差异明显(P〈0.01)。患者术前均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病人术后住院期间全部无需止痛药物。出院后随访无疼痛再发,亦未出现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胸腔镜下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治疗癌性腹痛,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Liu JH  Fu WB  Xu ZH  Liao Y  Li XR 《针刺研究》2010,35(4):281-286
目的:探讨粗纤维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的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及其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内脏痛组、电针组、眶下神经切断组,神经蛇毒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切断大鼠双侧眶下神经以及双侧眶下神经鞘内注射神经蛇毒选择性破坏A类纤维,然后电针双侧"四白"穴,再腹腔注射乙酸造成内脏痛模型,观察大鼠内脏痛的行为学变化(扭体反应)以及孤束核(NTS)和三叉旁核(PTN)的c-fos表达。结果:电针组大鼠扭体次数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大鼠扭体次数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大鼠扭体次数少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NTS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5),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显著低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PTN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增加(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减弱(P0.01),神经蛇毒组较眶下神经切断组和内脏痛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粗纤维不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镇痛效应的主要传入纤维,口面部的躯体感觉传入可能经PTN中继后与内脏的感觉传入在NTS发生汇聚并进行整合,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内脏高敏感是肠易激综合征重要的发病机制,表观遗传修饰在慢性内脏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内脏高敏感,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RNA调控在内脏高敏感中的机制以及针灸可能的干预机制进行探讨,为针灸治疗内脏高敏感的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热灸法缓解内脏痛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法(CRD)作为伤害性刺激。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1~L3节段脊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活动。不同参数的热灸作用于非感受野承扶穴。结果: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能明显激活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侧非感受野穴位的特定参数的热灸刺激能明显抑制这种伤害性反应。结论:来自体表的热灸与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信号在脊髓水平发生会聚,而特定参数的热灸能够抑制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所激活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反应。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说“十指连心、心手相连”,具体怎么回事呢?其实,“十指连心”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的十根指头都与心脏相连,而是说我们的五指、我们的手,与内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打个比方,内脏就好比是一个个的风筝,经络就是连接风筝的线,我们的手就是风筝的线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