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o be used as proxies of seawater surface temperature(SST), the δ 18Oc values and Sr/Ca and Mg/Ca ratios of scleractinian coral skeletons must be verified by coral culture experiments in the laboratory.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oral culture experiment that was conducted at several seawater temperatures T(21–28°C) using a tandem aquarium system and the new method for depositing coral skeletons grown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The δ 18Oc values and the Sr/Ca and Mg/Ca ratios of the cultured coral were measured. We concluded that the δ 18Oc values and Sr/Ca and Mg/Ca ratios of the cultured coral are clearly correlated with T. The linear regression curve is δ18Oc(‰)=δ0.1427δT(°C)δ0.1495(n=18, r=0.955, p0.0001), and the slope of δ0.1427‰/°C is at the low end of the range of published values(δ0.13–δ0.29‰/°C). The Sr/Ca ratio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 whereas the Mg/Ca ratio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 indicating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r/Ca and Mg/Ca. Their linear regression curves are Sr/Ca(mmol/mol)=δ0.04156δT+10.59(n=15, r=0.789, p0.005) and Mg/Ca(mmol/mol)= 0.04974δT+2.339(n=17, r=0.457, p0.05), respectively, which demonstrate that when Mg/Ca and Sr/Ca are increased by one unit, T increases by 5.19°C and decreases by 15.62°C, respectively. These vari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ublished values.  相似文献   

2.
重庆芙蓉洞土壤带Mg和Sr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2010年对重庆武隆芙蓉洞上覆土壤带的定点监测,收集土壤渗透水,结合当地气温、降水量、土壤地球化学组成和土壤粒度组成,探讨气候条件和土壤层对渗透水中Ca,Mg和sr元素浓度以及Mg/Ca,St/Ca和M∥sr比值的影响.数据显示土壤渗透水量可以快速反映地表降水量的变化,冬季和春季时(旱季)土壤渗透水在土壤中滞留时间延长是导致Ca,Mg和Sr浓度在4月出现高值的主要因素.土壤渗透水中Mg/Ca比值随着土壤渗透水滞留时间的延长和温度升高而升高,而Sr/Ca比值与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不明显.植物生长活动对ca和Mg元素的吸收强度大于对Sr元素的吸收,并且Mg的溶蚀能力相对于Sr更易于响应温度的升高,由此导致Mg/Ca与Sr/Ca比值之间呈现反相关关系.冬春旱季时土壤渗透水在土壤中滞留时间的延长导致了Mg/Sr比值在4月出现高值;而Mg/Ssr比值在7月和8月出现高值则是因为在温度升高的情形下渗透水对Mg的溶蚀相对于Sr更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兴措湖50年来Gyraulus sibirica壳体元素及同位素分析,并与器测气象资料的比较,建立了兴措湖记录与对应的降水和气温间的函数关系,探讨了湖泊记录所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兴措湖地区腹足类生物在夏半年形成壳体,它所记录的是夏半年而不是全年的气候环境信息,Gyraulus Sibria壳体Mg/Ca比及δ^18O指标与夏半年气温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壳体δ^18O指标对气温变化更敏感,δ^18O与夏半年气温滑动平均间的变率为1.64‰/℃,均值比为0.28‰/℃,Sr/Ca比,δ^13C指标与夏半年的降水量关系较密切,尤其是Sr/Ca比随降水量波动呈显著相关变化,Sr/Ca变化与降水间的平均变率(d(Sr/Ca)/dP)为-0.045/mm。  相似文献   

4.
对“南永一井”2 2~ 5 0m间的连续方解石化珊瑚岩芯以及 1 7~ 1 8m间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的珊瑚样品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和矿物组成分析 .结果显示在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 ,其氧碳同位素比值大体存在一种线性的降低过程 ,意味着经方解石化后珊瑚原有氧碳同位素比值的相对变化可基本保存 .根据δ18O比值划分了 2 2~ 5 0m间蚀变珊瑚岩芯的氧同位素地层 ,所得年龄与古地磁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方解石化的珊瑚仍一定程度上保存原先的由氧碳同位素比值相对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 .  相似文献   

5.
摘要对出露马鞍桥金矿床中香沟二长花岗斑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值为(242.0±0.8)Ma,与前人确定的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时间((242±21)Ma)致,显示香沟岩体可能和印支期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事件有关.香沟岩体以高硅富碱为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香沟岩体高A1(Al2O3=14.49%~15.61%)和Sr(457.10~630.82gg/g)、亏损Y(〈16μg/g)和HREE(Yb〈0.45μg/g),并具有较高的Sr/Y(76.24~97.34)和(La/Yb)N(29.65~46.10)比值及强分异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香沟岩体花岗岩类属于C型埃达克质(adakitic)岩石.岩石初始Sr同位素比值Isr=0.70642-0.70668,CNd(t)=-4.5~-4.0,TDM=1152~1220Ma.香沟岩体具有较低的εNd(t),Isr值和较高的TDM值,同时其Na2O/K2O接近1(Na2O/K2O=0.95~1.10),显示香沟花岗岩不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Ⅰ型埃达岩或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所产生的埃达克质岩,而为增厚下地壳非底侵成因的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香沟岩体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r(t)=-9.7~-5.9,均小于0,指示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并非来自亏损地幔源区.香沟二长花岗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高场强元素、重稀土和Y,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布与同碰撞花岗岩相似.香沟岩体的岩石产出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共同揭示,它是在陆.陆挤压碰撞和壳内构造剪切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下,由大陆碰撞作用所诱发的加厚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由于香沟花岗岩浆侵入于242Ma的挤压造山环境,而金矿化集中发生于170Ma左右的挤压-伸展环境,金矿化比岩浆侵入事件滞后约70Ma,同?  相似文献   

6.
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沿祁门-歙县-三阳深断裂呈串珠状出露。本文在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岩体的岩石成因和产出环境。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组成,普遍含富铝矿物黑云母和堇青石,副矿物包括锆石、磷灰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极少的磁铁矿等。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显示,岩石总体具高硅、高钾、高铝和低钠、低镁、低钙的特征;岩石富碱(ALK=6.63%),高K2O/Na2O比值(1.33)。里特曼指数δ为0.8~2.91,碱度率AR为1.56~3.14,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1.31)大于1.1,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REE/∑HREE比值为5.36~8.36,具较强的负铕异常(δEu=0.39~0.7),配分模式为右倾“V”字形态;微量元素明显富集Rb、Th而亏损Ba、Nb、Ta、Sr等,为低Sr高Yb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源于围岩-中元古代牛屋组浅变质千枚岩的部分熔融,反映陆-陆碰撞挤压造山环境,为晋宁运动晚期华夏板块向北俯冲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火山弧产物。  相似文献   

7.
受构造抬升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多次暴露至地表遭受大气降水溶蚀改造,形成丰富的岩溶孔洞型油气储集空间.但钻井表明许多大型岩溶洞穴、小的孔洞、裂缝等遭受方解石的充填,造成储集性能变差.塔北地区奥陶系岩溶孔洞中所充填的方解石具有非常轻的氧同位素组成和高的^87Sr/^86Sr比值,其δ^18OPDB位于-21.2‰--13.3‰,平均值为-16.3‰,^87Sr/^86Sr比值位于0.709561—0.710070,平均值为0.709843.同位素组成表明岩溶孔洞中所充填的方解石与大气降水有关.理论分析表明,大气降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和充填作用受热力学和动力学双重机制控制.碳酸盐岩溶解的热力学因素决定大气降水在从地表向地下流动过程中对碳酸盐岩具有从溶解到饱和再到沉淀充填的作用特征,即地表之下大气降水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发育的深度具有一定限度,而不能无限制的向深处发展;碳酸盐岩溶解的动力学因素控制着岩溶作用发育的强度、深度和广度,即岩溶作用还受地形地貌、气候、断裂/裂缝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制约.在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共同控制下,大气降水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仅在不整合面之下一定深度(多数200m)范围内发生,再往深处则会沉淀碳酸盐岩矿物,从而造成对已有空间的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鲁西上峪辉长闪长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成因以及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给予制约.研究表明,鲁西上峪岩体是由一套辉长闪长岩类岩石构成.锆石呈自形一半自形晶,且具有较高的Th/U比值(1.23~2.87),意味着岩浆成因.对两个辉长闪长岩中锆石进行的LA-ICP—MSU-Pb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9±1)和(134±2)Ma,这表明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除早期堆积体外(QT-19),该类岩石的SiO2和MgO含量分别介于50.12%~56.37%和3.52%~6.37%之间;且以高Mg^#(0.54~0.63)、富Na(Na20/K20大于1)、高Cr(73×10^-6~217×10^-6)、Ni(34×10^-6-241×10^-6)为特征.该类岩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87St/^86Sr(t)值和εNd(t)值分别变化于0.70962~0.71081和-16.60— -13.04之间.结合鲁西铁铜沟、金岭高镁闪长岩和方城、费县玄武岩及其中地幔包体的特征,认为上峪辉长闪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受陆壳物质强烈改造的富集型上地幔.鲁西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Sr-Nd—Pb同位素的空间变化——即自南东向北西方向。^87St/^86Sr(t)值降低、εNd(t)值升高、^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初始比值的降低——与扬子克拉通沿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的构造模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分布于湖南东北部的石蛤蟆岩体侵位于新元古代地层中。由微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两期侵入体组成。通过锆石SHRIM P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57土2Ma(2d),MSWD=0.98,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SiO2=68.26%~68.53%,K2O/Na2O=1.37~1.59,岩石属镁质、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较低(0.40~0.56);乏REE较高(171.48~183.81),Eu为弱负异常(δEu=0.86~0.93),(La/Yb)N=27.11~45.87;具较高的eNd值(-5.11)和高T2DM(1.63Ga)。综合研究表明,石蛤蟆花岗岩为混合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其花岗岩浆有大量幔源物质加入。讨论认为岩体形成于构造体制转换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造山晚期张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参照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探讨64-MDCT测量可疑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6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同期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A。所有入选者的MDCT原始数据在0~95%R-R间期、间隔5%重建后传至AW4.4工作站,利用相关软件结合人工方法测量左心室舒张功能。MDCT测量以二维超声为参照,计算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组织运动速度(Ea)、左心室充盈压力(E/Ea)。所有cT心功能测量值与同期超声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入选者中随机选择20名在初次CT心功能测量两周后由同一操作者对其进行再次测量,同时指定另一名医师对该亚组再次进行测量并与初次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cT和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好,分别为E(r=0.82,P=0.000)、E/A(r=0.91,P=0.000)、Ea(r=0.82,P=0.000)、E/Ea(r=0.83,P=0.000)。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方法对各参数的评价变异性低。随机选择的研究亚组cT评价E/A、Ea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重复性好,Bland—Altman图显示E/A和Ea的变异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其相应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E/A(r=0.91,P=0.000:r=0.89,P=0.000)、Ea(r=0.87,P=0.000;r=0.84,P=0.000)。结论:64-MD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可进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滇东北乐马厂独立银矿床Sr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滇东北乐马厂独立银矿床围岩和矿石的Sr同位素地球化学 (Sr 87Sr/ 86Sr体系和δ18O 87Sr/ 86Sr体系 )系统研究 ,证实成矿流体在进入矿石沉淀场所之前曾流经富放射性成因Sr的岩石或地层 ,银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为水 岩相互作用 ,而且这个富放射成因锶的源区可能是元古界基底地层 (昆阳群、河口群 ) .其次 ,Sr同位素体系的理论模拟表明 ,成矿流体锶浓度为 3× 1 0 -6,锶同位素组成为 0 .75 0 ,氧同位素组成为7 0‰ ,成矿温度对碳酸岩型矿石为 1 5 0~ 2 5 0℃ ,对碎屑岩型矿石为 2 0 0~ 2 6 0℃ .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64-MDCT评价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弹性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135例拟诊冠心病的受检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测量受试者血压,重组升主动脉0%~95%R-R间期间隔5%的图像,采用MATLAB软件自动描绘并测量各R—R间期主动脉横截面积,然后计算出升主动脉弹性值。将受试者分为非高血压组(n=54)和高血压组(n=81)。结果:高血压组升主动脉弹性低于非高血压组(t=7.81,P〈0.001)。多元线性回归表明高血压是升主动脉弹性值的独立影响因子(B=-0.835,t=7.18,P〈0.001)。结论:升主动脉弹性与高血压有较好的相关性,升主动脉弹性的及时、准确评价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青藏高原化学风化对海水Sr同位素比值变化的影响,系统采集了中国境内源自青藏高原的7条主要河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黄河、雅砻江、岷江与大渡河)的河水及河床沉积物样品,分析它们的Sr含量及同位素比值.结合其他学者研究的青藏高原南部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及伊洛瓦底江数据,此11条大河搬运的总Sr通量为3.47×109mol·a-1,占全球河流搬运入海总通量的10.2%;加权平均87Sr/86Sr为0.71694,高于全球河流平均值.中国境内7条大河的87Srex通量(超过海水87Sr/86Sr部分的87Sr通量)为1.55×106mol·a-1,仅占青藏高原区域11条大河的6%,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联合贡献了86%.假设40Ma以来全球其他河流输送入海的Sr通量保持常量,而青藏高原区域的11条河流所贡献的Sr通量从40Ma前的0线性增加到现在的值,那么与构造抬升相对应的这一Sr通量的增加能够解释同一时期海水87Sr/86Sr增长量的69%,剩下的31%可能由其他因素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
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烷烃气的鉴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中国有机成因气(煤成气和油型气)及无机成因烷烃气(甲烷)碳同位素系列、R/Ra以及cH4,3He大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应项次众多的分析数据,经综合对比研究,提出鉴别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烷烃气的4个指标:①无机成因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一般〉-30‰,有机成因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一般〈-30‰;②无机成因烷烃气具有负碳同位素系列(δ^13C1〉δ^13C2〉δ^13C3〉δ^13C4)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一般〉-30‰的特征;③RIRa〉0.5和万δ^13C1-δ^13C2〉0的天然气是无机成因烷烃气;④CH4/^3He≤10^6是无机成因烷烃气(甲烷),CH4/^3He≥10^11是有机成因烷烃气.  相似文献   

15.
倪云燕 《中国科学D辑》2009,(12):1759-1769
海洋浮游有孔虫硼同位素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值的变化,重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历史.对比分析了末次冰期最盛期(LGM)和全新世(Holocene)赤道太平洋、赤道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地区3个钻孔的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Globigerinoides ruber有孔虫样品中的硼同位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变化,发现G.ruber更加适合进行钻孔下部硼同位素的分析,而G.sacculifer可能容易受到溶解作用的影响导致其冰期硼同位素可能偏低.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浮游有孔虫中的Mg/Ca,B/Ca,U/Ca和Li/Ca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水温度和[CO3^2的变化,但都受到不同种属以及其他次要因素的影响,在将其应用到钻孔下部样品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校正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太平洋地区8个珊瑚代用资料序列重建了1644年以来3~7月平均西太平洋暖池区平均海表温度(SST).统计分析表明高通滤波后的高频重建和原始值重建结果都有较高的可靠性.近360年来暖池SST存在明显长期趋势变化:1644~1825 AD有显著上升趋势(+0.04℃/100a),1826-1885AD呈显著下降(-0.24℃/100a),1886~2006 AD有强烈上升趋势(+0.28℃/100a),其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达N+0.67℃/100a,是过去360多年中最强的.暖池SST突出的周期包括年际尺度的~2.1,~2.3,~2.9,~3.6,~3.8a周期以及80.7a的低频周期.暖池SST与我国黄淮流域夏季降水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重建时段(1880~1949 AD)SST与区域平均夏季降水量相关系数达到-0.44,与观测时段(1950~2005 AD)二者的相关(-0.46)接近.这种关系在近360年来的旱涝等级中也是显著的,1644~1949 AD区域平均旱涝等级与重建SST相关系数为-0.20,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关系更为明显,低通滤波后的相关系数为-0.42.这说明近360多年来当暖池SST偏高(低)时,黄淮流域降水易偏少(多).长时间序列的暖池SST重建结果,对分析历史时期我国东部旱涝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鱼耳石是硬骨鱼类内耳中的生物碳酸盐矿物,其组成可以记录鱼体生活水体的物理和化学状况.以青海湖鸟岛附近发现的青海湖裸鲤鱼骨及耳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古代和现代耳石微化学组成的对比分析,结合裸鲤鱼骨及耳石AMS-14C定年、产出层位和周边地形,认为这些裸鲤是小冰期时青海湖高湖面退却形成的残余湖内生长的.通过保存的青海湖裸鲤鱼骨和耳石的AMS-14C定年,确定这些裸鲤生活的时代距今300~680年左右,即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青海湖裸鲤古代微耳石的矿物是纯文石,这与现代微耳石一致,说明埋藏后微耳石的矿物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可用于对比分析.微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微耳石的Mg/Ca比值((70.12±18.50)×10-5)和δ18O值(1.76‰±1.03‰)均明显高于现代微耳石(Mg/Ca平均值为(3.11±0.41)×10-5,δ18O平均值为-4.82‰±0.96‰).这反映了明朝时青海湖裸鲤生活的水体具有比现代青海湖高得多的Mg/Ca和δ18O值,这是与大湖隔离后强烈蒸发浓缩的结果,类似于现代的尕海等.根据裸鲤鱼骨产出的层位和海拔高度,推断明朝时期青海湖的湖面海拔至少达到3202 m,经计算当时的湖面面积至少为4480 km2,比现在大5%左右.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DomeA(或称Dome Argus)地区,钻取了一支109.91m的冰芯.冰芯CH4浓度测试结果以及粒雪化模型模拟结果一致表明,该冰芯在约102.0m处气泡被完全封闭,并根据粒雪化模型计算气泡被完全封闭处冰的年龄约为4.2ka。根据冰芯碎屑样品的氢(JD)、氧(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资料,结合东南极冰盖其他内陆冰芯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东南极内陆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状况较为稳定(气温波动幅度约为±0.6℃),且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DomeA冰芯中过量氘的值较高(平均值为17.1‰),是南极雪冰中过量氘的高值中心,这可能与过饱和环境下降雪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有关,另外DomeA冰芯过量氘(d—excess或d=δD-8δ^18O)自晚全新世以来的升高趋势主要反映了水汽源区位置向赤道方向的总体迁移.研究结果为开展DomeA地区深冰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Tedlar气袋采集了“雪龙号”考察船航线上洋面大气样品以及东南极米洛半岛近地面大气样品(采样时间分别为地方时上午10:00和夜间22:00),在室内通过带有全自动预GC浓缩接口(PreCon)的Thermo Finnigan MAT-253同位素质谱仪,对这些大气样品中N20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高精度地测量;并分析了其δ^15N与δ^18O空间变化规律.上海-南极洋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平均分别为(7.21±0.50)‰和(44.52±0.52)‰.由30°N往南极随着纬度的变化,δ^15N(6.05‰~7.88‰)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1‰/纬度,δ^18O(43.05‰~48.78‰)则呈现较大的波动;且δ^15N气温、N2O浓度呈负相关,而与δ^18O呈弱的正相关.东南极米洛半岛近地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夏季变化趋势相一致,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而与N2O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地点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平均分别为(7.46±0.39)%。和(44.6±0.45)‰,略高于洋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而显著高于北半球低纬度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值.分析讨论了引起地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提供了全球大区域洋面大气N2O的同位素资料,有助于定量评估全球与区域大气N2O的净收支.  相似文献   

20.
何家庄岩体位于勉略带以北的南秦岭构造带北部,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揭示这些花岗闪长岩侵位于~248Ma.岩浆锆石的gnf(t)值在-4.8-8.8之间变化,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oM)为537—1061Ma.何家庄岩体花岗闪长岩属于中钾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所有样品均表现为高的Si02(66.6%~70.0%),A1203(15.04%-16.10%),Na20(3.74%~4.33%)含量和Mg#(54.2-61.7)值,高的Sr(627-751ppm),Cr(55-373ppm)和Ni(17.2-182ppm)含量,低的Y(5.42—8.41ppm)和Yb(0.59~0.74ppm)含量,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N:18.9~34.0),但重稀土相对平坦,明显的正Eu异常(δEu=1.10~2.2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和Ti.岩石成因研究表明这些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下俯冲洋壳残片和沉积物构成的混合源的部分熔融,其熔体受到了地幔楔物质的污染.何家庄岩体年龄及岩石成因证明勉略洋壳俯冲从-248Ma之前就已经开始,并且南秦岭地区在早三叠世仍处于洋壳俯冲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