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三维取向分布函数(ODF)研究冷拉Cu-Zn-Al合金线材的织构。该合金经95%冷拉变形和适当的热处理可获得相对细的晶粒组织、利于织构分析。研究结果表;冷拉Cu-Zn-Al合金线材的主要变形织构对于α相[111]+[100]丝织构,对于β相[110]丝织构,马氏体相强的丝织构可以根据马氏体的取向变和奥氏体β’相的[110]丝织构,利用马氏体晶体学唯象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阻-温度曲线测量,金相观察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Cu-Zn-Al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稳定化的机理,认为Cu-Zn-Al合金热弹性氏体稳定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原子组态由有序向无序,马氏体结构由M18R向晶格常数b/a=1/√3的N9R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马工体固有的分解趋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Al—Cu—Fe—Zn系准晶的形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快速冷凝方法制得了Al-Cu-Fe-Zn系合金粉末,这种快冷合金粉末在室温下为准晶和晶态相共存结构,当把粉末加热到773K左右时,晶态相开始消失并且转变为准晶相,加热到1000K晶态相基本上完全转变为准晶相,继续升温准晶相又逐渐减少,晶态相重新产生和增加。本文对对Al-Cu-Fe-Zn系快冷合金粉末的加热相变、准晶形成规律、准晶的成分范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Cu—Zn—Al形状记忆合金在汗液和海水中的腐蚀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岩 《有色金属》1997,49(3):82-86
以应用最为广泛的Cu-Zn-Al基形状记忆合金为实验材料,以人工汗液和天然海水这两种记忆合金常接触的溶液为介质,利用动电位线性极化法和全浸挂片实验研究了Cu-Zn-Al记忆合金的腐蚀行为和规律。结果表明:Cu-Zn-Al合金经淬火处理后作为形状记忆合金使用时,其在汗液和海水中的腐蚀速率与退火态相比大大降低;其腐蚀特征仍是脱锌腐蚀。在温度和成分相同的条件下,合金的相结构对腐蚀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上述结果将对记忆合金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Cu Zn Al合金在M(马氏体相)与β1(母相)共存状态的时效,结果表明,时效后有台阶出现,台阶实质是M稳定化产生与消除共同作用的结果,随时效时间的延长,台阶变宽,台阶宽度还与M及β1相的相对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东慧 《煤》1998,7(5):6-7,54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考察了β’Cu-Zn-Al合金中温区等温转变,发现其转变产物在TTT图中有其独立的C曲线。初期形成的α内部具有完整的层错亚结构,其体转变激活能约为Zn扩散激活能的1/3。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考察了β′Cu-Zn-Al合金中温区等温转变,发现其转变产物在TTT图中有其独立的C曲线。初期形成的α内部具有完整的层错亚结构,其体转变激活能约为Zn扩散激活能的1/3。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Al-Pd-Mn-Mg,Al-Pd-Mn-Zn和Al-Pd-Mn-Mg-Zn三种多元系合金的准晶形成规律、准晶态合金的成分范围和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Al-Pd-Mn-Mg系准晶态合金的成分范围基本上可按以下范围选择构成,Al:60-80(at%)、Pb:0-10(at%),Mg:0-10(at%),而Al-Pb-Mn-Zn为Al:60-75(at%),Pb:0-20(at%),Mn: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Al-1.42Li-2.41Cu-0.93Mg-0.073Zr-0.17Sc(wt%)合金在160℃和预变形(17%)+160℃不同时效时间下的室温拉伸性能。利用透射电(TEM)观察了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该合金具有较好的室温室性能,合金主要强化相为δ'(Al3Li)和δ'/β复合相。由于合金中同时加入Sc,Zr,尤其是添加了0.17wt%Sc导致大量的复合相出现(复合相粒径为24~3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049Al-Li合金的时效组织和室温拉伸性能以及改变Cu,Mg含量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时效状态,049合金中的析出强化相为T1相。由于Ag和Mg的添加促进了T1相的析出而使合金获得高的强度。减少049合金中Cu的含量或增加Mg的含量都导致了T1相析出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合金强度。对少量Ag,Mg促进T1相析出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间隙杂质对Ti—Al合金价电子结构及相变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  张瑞林 《有色金属》1998,50(1):84-89
Ti-Al合金相图因其金属间化合物优异的高温性能目前受到广泛研究,本文根据余氏理论的平均晶胞模型及键能公式,分析了间隙元素对Ti-Al系α,β,γ(TiAl)相价电子结构的影响,计算了间隙元素对这些相变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元素使Ti-Al合金某些相变点降低很大,从而解释了一些有争议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冷轧、退火工艺及稀土对Cu-Ni-Zn合金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等影响。研究表明,所得产品的性能接近或超过进口的同类产品,完全满足用户提出的性能要求。稀土锌白铜的冷轧总变形量不宜大于75%,终退火温度应控制在600-650℃。添加少量稀土可抑制晶粒长大,改善合金退火工艺性能及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3.
Fe—Cr—Al电热合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英  毕革平 《有色金属》1999,51(4):83-86
本文介绍了传统电热体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其用途,着重评述了传统Fe-Cr-Al电热合金如1Cr13A14及0Cr25A15的优、缺点及应用领域。对现有Fe-Cr-Al电热合金所存在的主要缺点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采用粉末冶金工艺,既可提高高温强度、抗氧化性,又可改善加工性能、降低晶粒长大倾向。此外,还介绍了国内外Fe-Cr-Al合金的研究现状及我国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效益。最  相似文献   

14.
Al63Cu25Fe12准晶体的相变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应用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Al63Cu25Fe12合金的相变及性能特点,并初步研究了准晶体对传统铝合金表面改性的贡献。结果表明:该合金在450℃~820℃温度区间内晶体相Al7Cu2Fe发生同素异构转变形成稳定I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硬度值变化不大(650~850kgf/mm^2)的特点,可与传统铝合金复合并使其硬度和耐磨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添加微量银对Al-Mg-Li-Zr合金的机械性能和时效组织的影响。通过对时效硬度、拉伸强度、延伸率的测试以及X射线衍射与TEM观察表明,微量银的加入可使Al-Mg-Li-Zr合金得到显著硬化和强化,同时推迟了时效峰值的显现;银的含量越大,合金的过时效越缓慢;在Al-Mg-Li合金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52%的银可生成T相;同时微量银的加入,抑制了δ'相的长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电阻率,应力松驰性能和硬度的测定以及差热分析方法,研究了Cu-Ni-Al-Ti合金的时效特性。结果表明:该合金时效动力学符合Avrami方程,其lnln1/(1-x)与lnt之间的关系。可用两条不同斜率的直线段来描述,550℃时效时两直线交于lnt=6.4处,相应于时效时间10min,时效初期相变速率极高,随后逐渐降低,连续加热时,较低温度下形成的富溶质原子区在800-900℃区间可能重溶,γ  相似文献   

17.
Al—Ti—B合金线杆生产工艺及细化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金相显微技术等手段,对采用快速冷凝喷粉或离心制粒-挤压法制得的Al-Ti-B喑合金线杆的组织结构和其晶粒细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采用这种工艺,中间合金的相组成和相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其中TiAl3,TiB2相颗粒的形貌、尺寸、分布等明显改善;晶粒细化效果好。这一结论证实了上述工艺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并为CONFORM(连续挤压)生产该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虎生 《铀矿冶》1995,14(3):205-207
本文叙述了用975型ICP直读光谱仪,同时测定铀矿石尾渣标准物质中As、Ba、Be、Cd、Cr、Cu、Ni、Pb和Zn,以HF-HNO3-HClO4分解试样,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5-0.014μg/m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铀矿石尾渣标准物质中9种元素的测得值与标准值一致,方法简便并适用于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敦钫 《有色金属》1999,51(4):52-56
对Zn-NI合金镀液的Zn-Ni-NH3-Cl^--H2O系进行热力学分析,了解镀液中金属离子的物种组成形式以及它们的平衡浓度;讨论镀液成分等因素的变化对电镀的结果影响,与实际结果相对比,两者一致,说明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电镀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能球磨机对Ni-Al-Cr-Fe合金进行球磨,得到亚稳的NiAl相,再经适当的热处理可以得到主相为NiAl3的亚稳相。Mossbauer谱结果表明:高能球磨明显改变了添加元素的分布状态及合金原子的电子结构,并且可使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实验表明高能球磨过程中发生了固相反应,反应产物在适当的退火条件下可以得到和充分包晶反应相同的相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