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温动物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表现出普遍的季节性适应,这对于动物的能量分配、存活和繁殖等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利用陆生动物呼吸代谢测量系统,测定了在北方适应了3年(2018至2020年)的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冬季代谢产热特征,以期理解该物种对北方冬季气候的响应。结果发现,普通朱雀冬季基础代谢率(以单位时间耗氧量表示)为(6.5±0.3)ml/(g·h);热中性区为20~35℃,环境温度低于下临界温度时,代谢率随环境温度降低显著升高,环境温度高于上临界温度时,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体温在环境温度为10~25℃时,保持相对稳定,为(42.9±0.15)℃;环境温度为5℃时体温降低,高于30℃时,体温升高。最小热传导(0.25±0.02)ml/(g·h·℃),热传导随环境温度上升显著增加。与已有关于普通朱雀的研究报道相比较,本结果表明,普通朱雀在冬季代谢产热增加,以维持较高体温;热中性区变宽,下临界温度下调,以节省体温调节的能量支出;体温维持较高水平以抵抗寒冷,当气温过低时,适当降低体温,以减少直接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2.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实验测定了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红瘰疣螈体温及代谢率变化。结果表明,在10~35℃环境温度范围内红瘰疣螈体温(Tb)与环境温度(Ta)呈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Tb=3.99+0.86Ta(R2=0.99,P0.01);其代谢率(MR)在15~3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其代谢率由于体温过高而急剧降低;在15~35℃之间的6个温度条件下雄性代谢率的回归方程为:MR1=0.374 1-0.355 1Ta+0.113 9T2a-0.010 5T3a(R2=0.47,P0.01,df1=3,df2=46);雌性代谢率的回归方程为:MR2=0.478 8-0.420 3Ta+0.130 4T2a-0.011 8T3a(R2=0.40,P0.01,df1=3,df2=46)。不同于内热源动物的代谢特征,红瘰疣螈的体温调节表现出外热源动物的特点:其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大,体温生理调节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和密度对雄性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静止代谢率的影响,本实验应用开路式动物呼吸测量仪,测定雄性泽陆蛙在不同环境温度(15、25、35℃)和密度(N=1、2、3、4、5、6、7、8、9、10)下的耗氧量,并由此计算出静止代谢率。结果表明:雄性泽陆蛙的体温随环境温度(F_(2,27)=16.958, P0.01)和密度(F_(2,27)=4.871, P=0.028)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为15℃和25℃时,雄性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密度显著负相关,两者的回归曲线方程分别为(15℃:RMR_(15)=-0.0078N+0.4001, R~2=0.843,P0.001;25℃:RMR_(25)=-0.0048N+0.9851, R~2=0.941,P0.001);35℃时,雄性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密度显著正相关,回归曲线方程为(RMR_(35)=0.0551N+1.35, R~2=0.855, P0.001)。研究表明,在温度较低时,雄性泽陆蛙可以通过群居来减少能量代谢,而在温度较高时,群居会加剧泽陆蛙的能量代谢,不利于泽陆蛙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动物能量代谢相关的生理生态特征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为探讨温州地区迁徙鸟类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在环境温度(Ta)5.0~42.5℃范围内,测定了小杓鹬的代谢率(Rm,以单位时间耗氧量表示,ml/h)和体温,并计算不同环境温度的热传导。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为5~35℃的范围内,小杓鹬的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平均体温为(42.8±0.10)℃;热中性区为27.5~40.0℃;在热中性区温度范围内,代谢率即基础代谢率为(221.31±6.01)ml/h,是体重预期值的141%;环境温度在5.0~27.5℃范围内,代谢率与环境温度(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Rm=587.10﹣11.78 Ta;在5.0~27.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小杓鹬的热传导最低,平均为(0.11±0.00)ml/(g·h·℃),是体重预期值的212%;代谢预期比和热传导预期比的比值(F值)为1.21,表明该物种有较好的体温调节能力。小杓鹬具有较高的体温和基础代谢...  相似文献   

5.
急性热暴露大白鼠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温调节与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本文讨论了能量代谢中氧化磷酸化的变化与体温升高的关系。 实验方法是将体重180~230克重大白鼠随机分成六组。其中五个组在环境温度40℃、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进行热暴露,另一个组为常温对照组。热暴露的动物在体温分别达到预定的39、40、41、42、43℃时,剪头杀死,迅速取出肝组织,立即分离提取肝线粒体,并测定其呼吸活性、ATP酶活性、白发膨胀速度等指标。随体温的增加,呼吸控制率下降。正常体温是6.85±0.16,41℃时是6.37±0.09,42℃是5.98±0.27,43℃是5.44±0.22。呼吸态2氧耗量随体温的增加而增加。ATP酶活力也随体温的升高而增加。在正常体温时是0.104±0.008微克分子Pi/毫克蛋自/30分钟,在40、41、42、43℃时分别为0.141±0.019、0.160±0.027、0.149±0.010、0.264±0.068微克分子Pi/毫克蛋白/30分钟。 结果说明,体温升高的大白鼠肝线粒体发生了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发生解偶联显著变化的动物体温是41~42℃。发生解偶联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线粒体功能发生障碍或膜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6.
原尾蜥虎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食物同化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德  安虹  陆洪良  计翔 《动物学报》2007,53(6):959-965
(Tsel)、热耐受性和体温对食物同化的影响。Tsel无显著的日时间变化,两性个体的Tsel、临界低温(CTMin)和临界高温(CTMax)无显著的差异。Tsel、CTMin和CTMax的平均值分别为30.9℃、3.2℃和43.3℃。体温对动物食物通过时间有显著的影响。在25℃-33℃范围内,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缩短;体温超过33℃后,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延长。温度对原尾蜥虎的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有显著的影响。在25℃-37℃范围内,动物在低体温下(25℃和27℃)的摄食量、ADC和AE小于更高体温下动物的对应数值。种间比较结果显示,原尾蜥虎是生活于南方的蜥蜴中具有较强耐受极端体温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爪沙鼠和金黄地鼠肺皮蒸发失水量的研究表明,同种内个体间肺皮蒸发失水量与动物体重呈负指数相关。在10-30℃范围内,肺皮蒸发失水量随温度上升呈指数式增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肺皮蒸发失水量呈指数式减少。在10℃和20℃环境温度下,金黄地鼠肺皮蒸发失水量略高于长爪沙鼠,在30℃环境温度下,长爪沙鼠肺皮蒸发失水量略高于金黄地鼠。  相似文献   

8.
扬子鳄体温与环境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饲养下,对非繁殖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体温及其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一年的测量,得出体长为(116.83±32.26)cm(n=183)的扬子鳄年均体温为(18.81±8.08)℃(n=183),雄性体温为(20.81±9.69)℃(n=42),雌性体温为(17.81±8.56)℃(n=69);在活动期(4~11月),扬子鳄的体温为(25.54±5.24)℃(n=89),水温为(25.42±5.20)(n=89),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冬眠期(12月至翌年3月),扬子鳄的体温为(10.78±1.90)℃(n=94),冬眠期的地表温为(10.64±1.74)℃(n=94),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扬子鳄的体温受其周围环境温度的显著影响,而不受其体长及性别的影响.即扬子鳄的体温由其长期接触的环境介质的温度决定,其中水环境是控制活动期鳄体温波动的最重要介质.初步推测扬子鳄的偏爱体温范围是28~33℃.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草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狭颅田鼠的代谢及体温特征,测定了栖息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的狭颅田鼠的体重、静止代谢率、热传导等生物学指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狭颅田鼠的平均体重为(20.8±0.8)g(n=12),基础代谢率为(1.85±0.05)mLO_2/(g·h),热中性区为27.5℃~35℃,热传导值为(0.19±0.03)mLO_2/(g·h·℃),热适应能力A<0(适应冷环境),适应途径指数I=0.8(热传导对调节体温影响更大)。狭颅田鼠具有低代谢率、低热传导和较宽的热中性区,在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内保持较低的能量代谢水平,这是生活于较高纬度寒冷地区的狭颅田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生存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0.
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东洋界华中区黑腹绒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其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为5~25℃的范围内,黑腹绒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0.1℃;热中性区为25~30℃;基础代谢率为2.99±0.09 ml O2/(g·h);环境温度(Ta)在5~25℃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 ml O2/(g·h)]= 6.56-0.16 Ta(℃),在此范围内,黑腹绒鼠的热传导率C最低,平均为0.26±0.01 ml O2/(g·h·℃).黑腹绒鼠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BMR、热传导率和体温以及较宽的热中性区.  相似文献   

11.
家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丽清  罗广军 《昆虫知识》2006,43(3):429-430
在5种温度下,对家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蝇在不同发育阶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且不同发育阶段对两者的要求也不一致。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6℃和196.4日.度,控制发育进度的理论为T=196.4/N+(13.6±0.5)。  相似文献   

12.
灰飞虱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培养箱在恒温条件下饲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测定了卵、若虫、成虫繁殖前和全世代发育历期,用直线回归法计算了灰飞虱各虫态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06、6.43、10.29、8.08℃和102.3、365.2、87.5、552.1日·度。并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了该虫在济宁市1年完成的代数为4~5代。  相似文献   

13.
柏小爪螨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柏小爪螨Oligonychusperditus卵、幼螨、若螨历期 ,成螨产卵前期和世代发育历期 ,用直线回归法和李典谟直接最优法分别计算了柏小爪螨各螨态和 1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并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了该螨在山东泰安地区 1年可能完成代数为 1 1代左右  相似文献   

14.
棉露尾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峰  雷朝亮 《昆虫知识》2004,41(3):252-254
在 1 5 ,2 0 ,2 5 ,3 0和 3 5℃下 ,测定了棉露尾甲Haptoncusluteolus(Erichson)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 ,卵到蛹各虫态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呈抛物线变化 ,3 0℃时发育历期最短 ;成虫寿命及世代历期随温度升高呈负线性变化。对试验结果采用了 2种方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并用变异系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除预蛹期外 ,其它各虫态用最优化法计算结果优于直线回归法 ,卵、幼虫、预蛹、蛹、雌雄成虫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9 9,7 9,8 6,9 5 ,1 3 0 ,1 3 3和 5 7℃ ,有效积温分别为 :2 6 4,5 3 9,5 4 91 5 1 6,1 3 4 1 ,5 2 4和 3 2 2 0日·度 ;预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4 8℃和 94 1日·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22,25,28和31℃5个温度对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各虫态(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的在19~3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28~31℃范围最适宜于竹织叶野螟的生长发育。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6龄幼虫、7龄幼虫、蛹、成虫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63,12.51,11.18,10.93,10.05,8.01,6.80,5.78,6.20,7.81和8.33℃,有效积温分别为124.19,64.54,72.59,82.08,93.46,136.84,155.42,201.06,211.55,111.49和1235.50日.度。  相似文献   

16.
核桃扁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测定5个恒温条件下,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 Baly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32℃温度范围内,核桃扁叶甲均能完成发育,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12.2,14.3和11.1℃,有效积温分别为43.2,77.2,36.0和104.7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有效积温为260.5日.度。持续过高温度不适合核桃扁叶甲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18.
南美斑潜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恒温条件下 ,观察了不同温度对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Blanchard生长发育的影响 ,并用直线回归法测得卵、幼虫、蛹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7 2℃ ,7 4℃ ,7 7℃和 7 5℃ ,有效积温分别为 4 0 8,98 6 ,1 4 0 5和 2 79 9日·度  相似文献   

19.
豆突眼长蝽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恒温条件下 ,观察了不同温度对豆突眼长蝽ChauliopsfallaxScott生长发育的影响 ,用直接最优法和直线回归法分析数据 ,结果表明直接最优法能较好地反应实际情况。卵、1~ 5龄若虫和整个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7 98℃ ,7 1 6℃ ,6 5 3℃ ,8 81℃ ,6 75℃ ,8 2 7℃和 7 5 0℃ ,有效积温分别为85 8,60 8,5 2 0 ,71 4,1 0 1 5 ,66 3和 3 5 3 0日·度 ,发育速率最大时的温度分别为 3 4 84℃ ,3 4 48℃ ,3 4 1 6℃ ,3 4 1 2℃ ,3 4 75℃ ,3 5 1 1℃和 3 3 65℃。  相似文献   

20.
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观测红体色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无性世代各个若虫龄期在14,17,20,23和26℃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速率。结果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各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而直线回归法计算的变异系数较小,其结果显示红色麦长管蚜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4.478℃和110.662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